9,508
0

CUDA内核之神、全球最强GPU程序员?OpenAI的这位幕后大神是谁

OpenAI幕后工程师彰显技术实力:一人研发的CUDA Kernel支撑万亿级计算

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历程中,公众视野往往聚焦于那些享有盛誉的技术领袖与知名科学家。然而,任何伟大技术创新背后都凝聚着整个团队的协作智慧,其中基础工程师的关键贡献尤为不容忽视。
近期,OpenAI一位低调的幕后工程师引起了行业广泛关注。这一关注源于社交平台X上探讨的热门话题:在OpenAI庞大的技术架构中,仅由一位工程师独立开发的CUDA Kernel便成功支撑起公司每日高达数万亿次的庞大计算需求。

技术支撑的力量

这一现象揭示了人工智能行业的一个重要事实

  • 顶尖AI系统的运作不仅依赖前沿算法
  • 更离不开高效优化的基础架构支持
  • 个别工程师的出色工作可能成为整个系统的关键支柱
  • 此前,OpenAI团队中两位来自波兰的工程师就已因其卓越贡献受到业内认可。如今这位CUDA Kernel开发者的故事再次证明:技术创新往往源自无数不被关注的日常工作中,而非仅限于引人瞩目的突破性成果。
    CUDA内核之神、全球最强GPU程序员?OpenAI的这位幕后大神是谁近日,行业观察人士在社交媒体热议一名技术专家的真实身份。多方证据指向这位低调的”技术大神”极有可能是OpenAI资深工程师Scott Gray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其展现的前沿技术视野与工程实践深度,与这位长期投身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的顶尖工程师高度吻合。Gray过往主导的关键项目经验,包括神经网络核心架构优化等工作,更强化了这一推测的技术合理性。
    目前OpenAI官方尚未对此事发表正式声明。这一猜测若获证实,将有助于外界更深入理解当前大型语言模型研发的最新技术路线。行业专家持续关注事态发展,认为相关技术交流对促进AI领域知识共享具有显著价值。
    CUDA内核之神、全球最强GPU程序员?OpenAI的这位幕后大神是谁根据OpenAI官方信息披露,该团队的核心工作目标是”提升深度神经网络在GPU硬件架构上的运算效能“。这一技术定位凸显了对计算资源优化利用的战略重点,反映了当前人工智能领域对高性能计算平台的深度依赖。
    CUDA内核之神、全球最强GPU程序员?OpenAI的这位幕后大神是谁

    编写 CUDA Kernel 的专业工程师为何备受关注?

    当前人工智能领域对具备高性能 CUDA 内核开发能力的工程师高度关注,根本原因在于这项技术所需的复合型专业门槛极高。

    三重技术壁垒构建专业门槛

  • 并行计算理论,掌握多线程编程模型与同步机制等核心概念;
  • GPU 硬件架构,了解流式多处理器(SM)特性与存储器层次结构;
  • 深度学习算法,特别是反向传播等训练过程的数学原理。
  • 能够将这三大领域知识融会贯通的技术人才在行业中极为稀缺。

    行业人才分布现状

  • 绝大多数开发者停留在框架应用层面,依靠TensorFlow、PyTorch等现成工具;
  • 从事模型推理优化的工程师相对较多,因其优化目标相对明确;
  • 能够为深度学习训练过程,尤其是复杂的反向传播算法从头开发高性能CUDA内核的专家凤毛麟角。
  • 核心技术挑战

    与传统计算任务不同,开发超越cuDNN等专业库性能的CUDA内核需要:

  • 对训练算法的本质理解;
  • 并行计算模式的创新设计;
  • GPU硬件特性的极致利用。
  • Scott Gray的职业轨迹

    不同于典型的学术型”神童”,Scott Gray选择了专注于底层性能工程优化的技术路线,这一职业发展路径恰好满足了行业对CUDA内核开发高端人才的迫切需求。
    CUDA内核之神、全球最强GPU程序员?OpenAI的这位幕后大神是谁

    OpenAI资深研究员Scott Gray的职业发展历程

    Scott Gray现任美国人工智能研究机构OpenAI的核心研究员。这位技术专家拥有扎实的学术背景与实践经验:

    教育经历

  • 毕业于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UIUC)
  • 同时获得物理学计算机科学双专业学位
  • 职业发展

  • 2016年正式加入OpenAI研究团队
  • 加入OpenAI前曾在人工智能芯片公司Nervana Systems任职
  • 在Nervana期间专注GPU汇编级内核优化等底层技术研发
  • Gray的背景展示了理论物理计算机工程的交叉优势,这种复合型知识结构为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CUDA内核之神、全球最强GPU程序员?OpenAI的这位幕后大神是谁

    行业领袖盛赞技术专家 Scott 杰出贡献

    前 Nervana 首席执行官近日在公开评论中证实,该公司团队当年在技术论坛发现 Scott 后立即决定录用。这位行业资深人士给予 Scott 极高评价,称其为「全球最顶尖的 GPU 程序设计专家」,充分彰显了 Scott 在图形处理器编程领域的卓越能力。

    关键信息摘要

  • Nervana 高管确认 Scott 系通过技术论坛发现并聘用
  • Scott 被权威专家公认为GPU 编程领域的顶尖人才
  • 这一评价反映了行业对其技术能力的广泛认可
  • CUDA内核之神、全球最强GPU程序员?OpenAI的这位幕后大神是谁

    “CUDA 内核之神”:揭秘全球顶尖 GPU 程序员的非凡实力

    被誉为”CUDA 内核之神”和”全球最强 GPU 程序员”的顶尖开发者,其技术实力已获得业内广泛认可。这些重量级头衔的背后,是对其超凡编程能力与深厚专业积累的最佳印证。
    业界普遍认为,这位程序员的GPU 优化技术已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其作品在计算效率与性能表现方面树立了新的行业标杆。值得注意的是,其卓越能力甚至引发了科技圈的幽默讨论——有观点戏称这位技术大牛很可能已被纳入科技巨头如 Meta 的高端人才重点关注名单
    CUDA内核之神、全球最强GPU程序员?OpenAI的这位幕后大神是谁

    Scott Gray:突破性能极限的AI系统架构大师

    Nervana Systems时期的奠基性工作

    Scott Gray在AI领域的业界声誉始于其在Nervana Systems(2016年被英特尔以约4亿美元收购)的工作阶段。当时深度学习正处于技术突破前期,但面临着软件框架与底层硬件间显著的效率瓶颈。当时主流开发者依赖NVIDIA的CUDA C/C++和官方库(cuBLAS、cuDNN)进行GPU编程,这种标准流程虽然便捷,但其多重软件抽象(CUDA C → PTX中间语言 → SASS机器码)在简化开发的同时,也形成了性能优化的天花板

    maxas汇编器:颠覆传统的底层优化

    Gray的创新性体现在突破传统编译链的限制

  • 识别了NVIDIA官方汇编器(ptxas)在寄存器分配和指令调度方面的性能损耗问题
  • 自主开发了针对NVIDIA Maxwell架构的maxas汇编器
  • 实现了对底层SASS机器码的直接控制
  • 突破性地手动优化计算内核
  • 里程碑式的成果体现在他使用maxas编写的SGEMM(单精度通用矩阵乘法)内核:

  • 在GM204 GPU上达到了98%的硬件理论峰值效率
  • 性能超越NVIDIA官方cuBLAS库4.8%
  • 证明了硬件厂商的性能基准并非不可突破
  • maxDNN:卷积计算的革新

    基于maxas的成功经验,Gray将底层优化方法论系统性地拓展至卷积计算:

  • 开发maxDNN框架
  • 采用128位纹理加载技术
  • 实施激进的双缓冲策略以隐藏内存延迟
  • 优化数据重组实现完美内存合并访问
  • 性能表现

  • 计算循环中98%以上指令为纯浮点运算
  • 在AlexNet的所有卷积层上保持93-95%的计算效率
  • 在Overfeat模型的特定卷积层上达到96.3%的峰值效率
  • 全面超越cuDNN库(后者效率仅32-57%)
  • 这些突破性工作确立了Gray“性能优化大师”的行业地位,展示了小团队也能在专业领域超越行业巨头的可能。

    OpenAI时期的战略转变

    加入OpenAI后,Gray的工作重心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 从单一算子优化扩展到支持新型模型架构
  • 应对大模型时代的稀疏计算需求
  • 实现从”优化者”到”使能者”的角色进化
  • 关键技术贡献

    Gray作为核心技术人员参与开发:

  • GPT-3和GPT-4的万亿参数训练系统
  • Codex代码生成模型
  • DALL-E图像生成系统
  • 在这些项目中,他编写了大量高性能GPU内核,实现了:

  • 支撑参数规模达万亿级的训练计算
  • 高效的稀疏模型推理
  • Scaling Laws理论向工程实践的转化
  • 通过这些工作,Gray证明了自己不仅是优化的专家,更是AI系统架构的前沿探索者
    CUDA内核之神、全球最强GPU程序员?OpenAI的这位幕后大神是谁

    OpenAI突破稠密模型规模限制:块稀疏GPU内核技术实现计算效率革命性提升

    OpenAI研究员Gray及其团队成功开发了一套突破性的块稀疏(block-sparse)GPU内核技术,为解决大规模稠密神经网络模型的训练难题提供了创新性解决方案。该研究成果已在题为《GPU Kernels for Block-Sparse Weights》的学术论文中公开发表。

    核心技术原理与应用价值

    传统神经网络稀疏化方法主要采用非结构化稀疏策略,即随机移除单个权重参数。与此不同,OpenAI的创新方法将权重矩阵系统性地划分为固定尺寸的块,并将整个块归零处理。这种方法结合Gray等人专门开发的GPU内核技术,使得计算过程中能够完全跳过零值块的计算环节,从而获得显著的运算效率提升。
    据测试数据显示,块稀疏GPU内核的运行速度较传统方法实现了数量级的飞跃

  • 相比处理稠密矩阵的标准cuBLAS库
  • 相比处理通用稀疏矩阵的cuSPARSE库
  • 技术突破带来的架构革新

    这一技术创新为神经网络架构设计带来了革命性的突破。研究人员在固定计算预算下,得以构建参数规模远超传统方法的神经网络模型。例如,基于该技术的LSTM模型可实现宽度扩展至同等稠密网络的5倍

    实际应用成果与开源贡献

    在实际应用层面,OpenAI已将该技术成功应用于文本生成图像生成等多个关键领域,并在当时取得了state-of-the-art(SOTA)的性能表现。秉持开放科学精神,OpenAI已将该高性能块稀疏GPU内核开源发布,以促进整个机器学习社区在模型设计与算法创新方面的协同进步。
    来源:机器之心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