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
0

OpenAI一年收入都1400亿了,国内AI为啥还是不赚钱?

硅谷的”AI金钱游戏”:Meta、微软、谷歌、亚马逊疯狂下注,中国还在找说明书

一、Meta 的”AI赌局”:美国版”散尽家财追女神”

过去一年,Meta(原Facebook)对AI的爱,堪比青春期少年追校花的架势——

  • 百亿美元砸向Scale AI(买个49%股份还觉得不够表达爱意)
  • 上亿美元挖人补强团队(HR部门:老板,您能不能别这么任性?)
  • 任命26岁的Alexandr Wang当首席AI官(Meta员工:我26岁还在熬夜改PPT…)
  • 如此疯狂的结果?Meta今年35%的收入直接砸进AI,等于每赚100块,其中35块都塞给了AI。这已经不是投资了,这纯粹是在和钱包作对!

    二、AI军备竞赛:美国四巨头豪掷4000亿,欧盟瑟瑟发抖

    行业里像Meta这样的”赌徒”还有三个:微软、谷歌、亚马逊
    2024年,这四家公司在AI上的总投入预计4000亿美元。这是个什么概念呢?

  • 比整个欧盟一年的国防预算还多(英国人:要不我们AI造武器?)
  • 比2025年中国整个AI产业链的预计投入都大(华尔街分析师:嗯…这就是差距)
  • 美帝AI赚钱速度堪比印钞机

  • OpenAI+Anthropic今年年底预计收入290亿美元(中国AI公司:我们不配叫同行?)
  • 2026年该数字可能飙升至600-1000亿美元(马斯克直呼内行)
  • 三、中国AI商业化:为什么总在”赚吆喝不赚钱”?

    中国AI公司的生存状态大概是这样的:

  • 研发时: 领导鼓励、资本砸钱、国家支持,热血沸腾!
  • 上市时: 70%营收来自海外(国内用户:AI?哦,那个没啥用的聊天机器人?)
  • 赚钱时: 股东傻眼,投资人跑路,CEO连夜改PPT
  • 更可怕的是,”AI出走潮”正在发生:

  • Manus、Lovart、Heygen等公司把总部搬到新加坡或美国(外资:你这商业模式,在国内不得黄?)
  • 核心问题:国内AI赚钱模式始终像个谜!*
  • 美国AI赚钱方法:GPT订阅、AI云服务、企业定制
  • 中国AI赚钱方法:融资→烧钱→讲PPT→再融资→(快不行了)出海
  • 四、跑不通的商业路径=资本不敢压注

    国内AI产业最尴尬的地方在于:

  • 资本不愿意投(回报率低得让VC流泪)
  • 大厂不赚钱(百度AI业务利润率2%,腾讯AI部门收入只够买咖啡)
  • 创业者进退两难(国内不买单,海外监管严)
  • 长远来看,如果商业模式找不到,中国和美国在AI上的差距会像油价一样——只升不降!

    全球 AI 赚钱越来越快了

    AI赚钱的速度,快得像坐上了火箭!

    朋友们,你们见过什么东西赚钱比印钞机还快吗?AI行业现在就做到了!过去这一年,AI不仅学会了写诗、画图、帮你改PPT,更关键的是——它学会了一件事:疯狂吸金

    一、两大巨头:OpenAI和Anthropic的钞票跑步比赛

    OpenAI:从55亿冲到200亿,只用了不到一年

  • 去年底:年收入55亿美元(嗯,还不错的体量)
  • 今年6月:突然蹦到100亿美元(哇哦!翻倍?)
  • 最近:《纽约时报》说它们年收入已经飙到了120-130亿美元
  • 年底预测:直奔200亿美元!(增幅300%,这是什么神仙速度?)
  • Anthropic:更夸张,800%的增长让人眼红

  • 去年:年收10亿美元(还行吧)
  • 今年上半年:40亿!(这是开挂了吗?)
  • 年底预测:90亿美元!(800%的增长,请问你们的钞票是在用光速飞行吗?)
  • 按这个速度下去,到了2026年,两家AI巨头的收入总和可能达到600-1000亿美元,几乎等于一个亚马逊AWS云计算业务!AWS去年全年收入1076亿美元,AI厂商只用3年就要干掉AWS?这简直是在把商业史的进度条拉到极限啊!

    二、应用市场:AI赚钱的疯狂现场直播

    AI不光自己能赚钱,还带火了一批围绕它的创业公司,从写代码到找对象,从法律咨询到医疗诊断,全部开启印钞模式

    C端市场:让你吃惊的小众AI致富故事

  • Cursor(AI编程工具,20美元/月):年收入5亿美元,全球36万用户
  • Lovable(AI开发者工具):2个月收入1000万美元,8个月冲到1亿美元ARR
  • Tolan(AI虚拟伴侣):上线几个月,ARR1200万美元(看来孤独的人是真舍得花钱)
  • OpusClip(AI视频剪辑):ARR2000万美元(让你的短视频一键变高级)
  • B端市场:真正的印钞机!

    这里才是AI的大金矿,一批新锐公司估值狂飙:

  • Glean(搜索):估值72亿美元,ARR1亿
  • Mercor(招聘):估值20亿美元,ARR1亿
  • Crescendo(客服):估值5亿美元,ARR9100万
  • Harvey(法律):估值50亿美元,ARR7500万
  • Clay(销售):估值30亿美元,ARR3000万
  • Abridge(医疗):估值27.5亿美元,ARR1亿
  • 这些公司的共同特点?成立时间短、营收暴涨、估值飞升!它们就像坐上了火箭,让传统大厂瑟瑟发抖——“小厂怎么比大厂还能赚?”成了硅谷最新的灵魂拷问。

    为什么小厂赢了?

  • 动作快:大厂还在开会定KPI,小厂产品已经上线赚钱了
  • 人才选择:顶级AI人才都去小厂了,谁还喜欢大厂的PPT文化?
  • 资本偏爱:VC疯狂砸钱给AI,创业公司轻松拿融资
  • AI行业这场“金钱狂欢”还在加速,而且根本没打算停下来!至于某些市场嘛……咳咳,我们还是先看看火箭吧!

    技术追平了,但还是很难赚钱

    我们的AI:技术很硬,钱包很软

  • 1. 国内市场: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都没有*
  • 数据说话:2024年国内AI应用板块总收入768亿元,同比增长6.4%?呵呵,这增速,还没我家楼下奶茶店的会员卡充值快……
  • 净利润:35亿听起来不少,但2025年Q1直接缩水至0.3亿?好家伙,差不多是“一顿操作猛如虎,一看业绩原地杵”!
  • 2. 美国AI:小厂的逆袭,大厂的眼泪*
  • Salesforce、Adobe等公司在2025年Q1合计营收236亿美元,经营利润率15.8%,妥妥的商业化赢家。
  • 区别在哪?
  • 美国:百花齐放的创业时代,小厂也能跑出黑马。
  • 我们:大厂称霸,小厂陪跑——AI编程赛道?哦,全是字节、阿里、百度的地盘,创业公司?出门左转领盒饭……
  • 3. “有流量,无收入”——AI产品的终极诅咒*
  • AI应用月活2.7亿,远超ChatGPT的1.8亿,听起来很牛?抱歉,没人愿意付钱……
  • 可灵AI70%收入来自海外?本土市场留不住,只好去国外“捡漏”咯!
  • B端市场也没好哪去
  • 小公司:“AI?抱歉,我们连钉钉付费版都用不起……”
  • 大企业:“可以搞AI,但要定制!”(翻译:疯狂砍价+无限需求)
  • 4. 逃亡潮:此地不留AI,自有留AI处*
  • Manus:40名核心骨干拎包跑路去新加坡,剩下的?HR:“谢谢你的贡献”。
  • Heygen、Lovart:深圳→洛杉矶 / 旧金山,美其名曰“全球化”,实际上……懂的都懂。
  • 5. 历史在重演?互联网时代的“路径依赖”*
  • 这不是AI的锅,而是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延续——大厂垄断,中小玩家挣扎求生,最后要么被收购,要么远走他乡。

    结论:我们的AI很聪明,但赚钱的脑子……似乎留在了实验室?

    入口的逻辑还能讲多久?

    当硅谷SaaS遇上中国超级APP:一场软件界的”星球大战”

    2011年8月,硅谷投资大佬Marc Andreessen在《华尔街日报》发表了一则惊天预言:“软件正在吞噬世界!”——这句话像是给移动互联网时代按下了快进键。然而,令人意外的是,中美互联网像是拿着完全不同的剧本,演出了两场截然不同的商业大戏。

    美国:SaaS创业者的天堂

    在美国,软件(Software)这哥们像是吃了兴奋剂一样狂奔。2010到2015年间,每年冒出的SaaS创业公司比星巴克的门店还多——超过1000家!投资人们毫不吝啬,每年砸进去的钱比好莱坞大片预算还高,全砸给了这帮“让企业更好用电脑”的家伙。

    中国:流量为王,超级APP的崛起

    而在中国,剧情完全不同。这里的主角叫超级APP——它们不像美国那样“服务企业”,而是直接改写用户体验。比如:

  • 字节跳动:用信息流彻底绑架了我们的注意力
  • 拼多多:从五环外杀到硅谷后院,逼得亚马逊都得回头看看
  • 这里的互联网逻辑是“流量驱动一切”。正如业内观点所说,中国的关键词是“入口”,而美国迷恋“接口”。换句话说,我们玩的不是“怎么给你用”,而是“怎么让你离不开”

    中国企业软件的“尴尬”处境

    别误会,中国当然也有企业软件,但它们大多躲在大厂的“闭环生态”里,像云计算推销员的免费赠品。它们表面上做企业服务,骨子里还是在玩“烧钱换规模,补贴换用户”那一套。说白了,它们只是用“企业软件”的外衣,套着“消费互联网”的内裤

    AI降临:入口 VS 接口的终极考验

    而AI的出现,让这场PK迎来了终极决赛。AI不是一款塞进App Store的“新应用”,它是“让一切流程消失”的超级能力。它不问你“从哪个App开始”,而是直接说:“要啥?给个提示,我马上给你答案。”
    这直接带来了商业逻辑的颠覆:

  • 美国SaaS公司:原本就是“接口思维”,AI不过是新装了个升级插件
  • 中国互联网大厂:因为习惯了“流量闭环”,突然发现AI很难嵌入现有玩法——结果就是“有技术、没场景;有用户、没收入”的窘境。
  • 问题的根源不是技术落后,而是路径依赖——我们还在用“圈用户”的方式,去理解一个“直接服务问题”的世界。

    中国AI的未来:未必跟随美国,但必须转向

    但是,悲观?不存在的!中国互联网从来不走美国路线——电商、短视频、社区团购,全凭自己玩出新花样。AI也一样,它不会立刻颠覆“大厂主导”的格局,但一定会逼所有人从“控制入口”转向“连接接口”
    所以,真正的AI商业化分水岭会是:

  • 别再抢流量起点了,去当生态的通路!
  • 别再封闭用户路径,让自己更容易被调用!
  • 这才是中国AI突围的关键——毕竟,“接口思维”才是AI世界的通行证
    (原文作者:微信公众号“白鲸出海”)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