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AI学会”动手”时,世界会变成什么样?
想象一下,如果AI不仅能跟你聊天,还能给你做饭、修水管,甚至帮你遛狗,那可就太酷了!没错,AI的下一站不是什么虚无缥缈的「数字智慧」,而是实实在在的「肉身智能」(具身智能)。
为什么AI不能只做个「键盘侠」?
目前的大模型虽然聪明,但有个致命的弱点——它们就像宅在家里的博士后,满脑子知识却连马桶坏了都修不了。而具身智能就是让AI「走出屏幕」,走进现实,学会用手用脚干活。
但要让AI真正成为「家政界的王者」或「工厂里的金牌工人」,我们得解决三件事:
这场「AI肉身革命」,已经在路上了!
9月11日,在上海的一场「具身智能高峰会」上,各路科学家和企业家齐聚一堂,讨论如何让AI从「会BB」变成「会干活」。
主题演讲
孙富春教授:训练场——具身智能界的”健身房”
来自清华大学的”机器人导师”孙富春教授最近发表了一场妙趣横生的演讲,题目相当拉风——《具身智能训练场与产业落地》。这位计算机系的大佬兼人工智能研究院智能机器人中心的掌门人,向我们展示了破解智能机器”成长烦恼”的新思路。
要点速览
孙教授用生动的比喻让我们明白,要让具身智能真正”长大成人”,就必须解决它们的”数据饥渴症”。而训练场,就是让这些机器宝宝们吃饱练壮的关键所在!
(这位清华大学的博士生导师显然深谙”寓教于乐”之道,把高深的AI技术讲得像健身教练的私教课一样通俗易懂)
当机器人开始”沉浸式”体验生活:一群科学家的奇幻漂流
从”铁皮人”到”元宇宙居民”
孙富春教授最近在研究如何让机器人不再只是个”搬砖的”。早年间,科学家们天真地以为,给机器安个身体就能让它像人类一样干活。结果发现,这些机器人比刚学走路的孩子还笨拙——撞墙、摔跤、把咖啡洒在老板的PPT上,样样精通。
于是,科学家们灵机一动:”要不……给它们造个虚拟世界先练练?”起初,他们试图用视觉点云打造数字孪生环境,结果效果惨不忍睹:机器人看到的桌子像打了马赛克,走路像在玩《我的世界》最低画质版。终于有人醒悟:”等等,我们是不是忘加物理引擎了?”
果然,加入触觉、力学等感知后,机器人瞬间从”人工智障”升级成了”人工机智”。现在的机器人不仅能精准抓取咖啡杯,甚至能分辨拿的是星巴克还是瑞幸——虽然对它们来说,两者的区别可能只是杯子的重量差了0.5克。
训练场:AI界的”环球影城”
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股建造具身智能训练场的热潮,场面堪比小学生春游。孙教授兴奋地表示:”这地方简直就是机器人的’迪士尼乐园’!”
训练场的优势包括:
但目前的问题是,各地训练场像极了《鱿鱼游戏》——大家都想当主办方,结果玩法五花八门。有的训练场专注教机器人煎饼果子,有的专攻芭蕾舞,急需行业统一标准,不然机器人以后可能既会摊煎饼又会跳《天鹅湖》,但就是不会开门。
未来展望:机器人的”成人礼”
孙教授描绘了具身智能的终极形态:
江磊的”数据工厂”论
人形机器人专家江磊更是语出惊人:”训练场就是AI时代的新型血汗工厂!”不过这里996的不是人类,而是无数个虚拟机器人:
这种”仿真-现实”的数据永动机,正在以每天PB级的速度生产智能。说不定哪天,你家的扫地机器人就会突然问你:”主人,今天要我表演后空翻擦地板吗?”
《机器人养成记:从数据农场到AI大亨》
新时代的”机器人牧场主”
这位仁兄描绘了一个现代版”弗兰肯斯坦”的故事——只不过我们的怪物是通过数据喂养长大的。他说如今搞机器人就像开农场:先造机器人(相当于盖猪圈),再弄训练场收数据(相当于喂饲料),然后训练出智能模型(把猪养肥),最后推向市场(卖猪肉)。在这个奇妙比喻里,训练场俨然成了AI时代的”数据养猪场”。
四大门派华山论剑
目前江湖上争夺具身智能这块肥肉的共有四大门派:
各家武功路数大相径庭,但都信奉同一个真理:数据就是力量!难怪训练场被抬举到了”关键技术基础设施”的高度,堪比武侠小说里的少林藏经阁。
MCP:机器人的”学前班”
这帮人在做什么?简单说就是给机器人建幼儿园!这个名为MCP的项目目标是:
星际迷航之 Scaling Law 探险记
许教授带来的演讲题目堪比科幻大片 —《开启具身智能下一站》。他和全球开发者们正在追寻一个叫Scaling Law的神秘定律,就像一群科学海盗在绘制星际航海图。这位清华学霸带领的具身智能实验室,大概每天都在上演现实版的《机器人总动员》。
当机器人开始”慢思考快执行”,人类还能淡定吗?
听说星海图最新发布的”全身智能VLA模型G0″可不得了!这个机器人兄贵可不是普通的AI程序,它的训练方式堪比健身房的私教套餐:
“数据健身”的三种补给
星海图给机器人准备了三种营养套餐:
许华哲同学坦言,就算是真实数据也可能存在”买家秀和卖家秀”的尴尬情况。于是星海图干脆搞了个”R1 Lite数据采集小分队”,在全世界的酒店、餐厅、厨房甚至办公室里到处”偷拍”(当然是合法的那种),攒了个50个场景的超大相册!
开源大甩卖
现在星海图把这本珍贵的”机器人写真集”开源了,不久后连G0模型也要”免费派送”。这架势,是要拉着全世界的开发者一起”摸胡须”——哦不,是寻找具身智能的成长法则!
仿真数据:机器人的”虚拟健身房”
银河通用的张直政同学带来了一场精彩分享:《如何用虚拟训练营搞定实体机器人》。
想象一下:
这简直是破解了具身智能的”数据饥荒”,让机器人在投入真实工作前,先在上千次虚拟试错中练就一身本领。谁还敢说打游戏没用?这不就是未来机器人的”职业培训”嘛!
机器人学校:从”义务教育”到”岗前培训”的奇幻旅程
如今,我们对具身智能的要求已经从“会走两步”进化到了“能搬砖”。但是,让机器人真正学会干活,行业正面临一个灵魂拷问:训练数据去哪挖?
张直政老师表示,目前行业里最常见的做法是真机遥操作——简单来说,就是人类手把手教机器人干活(像极了教家里宠物狗握手)。但……这办法耗时费力,而且机器人硬件一旦升级,之前辛苦攒的数据可能直接变电子垃圾。显然,这不是通往智能巅峰的最优解。
仿真数据:机器界的”五年高考三年模拟”
面对万亿级的训练需求,指望全用真实数据?简直是让程序员徒步去火星。相比之下,仿真合成数据才是更靠谱的选择——可控、高效、还不会抱怨996。
银河通用摸索出了一套机器人速成班方案,分两个阶段:
NVIDIA的金国强更是放出豪言:人形机器人是下一个万亿级风口——毕竟,谁不想拥有一个既会煮咖啡又能修电脑的钢铁同事呢?
当机器人手不再“手残”:一场关于抓东西的奇妙冒险
灵巧手的四大生存法则
在苏洋的演讲《通往灵巧手的灵巧泛化之路》中,他给灵巧手(也就是机器人的“爪子”)定下了四条“人(机)”生目标:
AI架构师的“手”残拯救计划
作为灵心巧手的联合创始人兼首席AI架构师,苏洋的目标是让机器人手别再像新手玩抓娃娃机——明明瞄准了,一爪子下去,啥也没捞着,只剩尴尬。
他提出让灵巧手能“泛化”操作,无论是抓螺丝钉还是捧豆腐,都像人类一样自然——当然,希望它别像某些人一样手滑到把外卖摔地上。
总结:机器人手要聪明、实惠、别太娇气,不然人类迟早得吐槽:“这玩意儿还没我家猫爪子好使!”
灵巧手:未来的秘密武器?
为什么灵巧手像手机一样重要?
不过,当前的数据比黄金还要贵——谁让机器人试错一次就要掏空小钱袋呢?大家都在捣鼓合成数据,但问题是——谁家合成数据的”花拳绣腿”能和实战比啊?
物理世界的江湖规矩太难搞
解决方案:让机器人占领世界
“当满大街都是人形机器人在搬运、打扫、甚至给你做饭的时候,”苏洋笑着说,”我们的行业就能像火箭一样起飞了!”
未来,灵心巧手不仅要继续提高灵巧手的性价比,还要让”具身智能”像WiFi一样普及。他们向全球开发者和合作伙伴抛出了合作橄榄枝——”一起来玩转机器人的未来吧!”
思辨:通往通用泛化的两条路
这场由机器之心主编李亚洲引导的”华山论AI”,集结了三位”AI武林泰斗”:
这群”技术哲学家”围绕「通往通用泛化的两条路」展开了一场精彩的”辩论赛”:
值得注意的是:
这场讨论最深刻的启示大概是:原来AI发展就像谈恋爱,要么一见钟情,要么日久生情!
具身智能:一场机器人、数据和人类想象力的疯狂舞会
路线之争:机器人界的”方法论大战”
当前具身智能的发展就像一群醉汉在房间里摸索开关——大家都知道光明在哪儿,但谁也说不准哪条路最快:
庞江淼一语道破天机:”数据,数据,还是数据!”是啊,机器人也和人类一样,吃什么数据就长什么样。有人在喂它真机数据(有机食品),有人喂仿真数据(蛋白粉),还有人喂视频数据(快餐)…
形态之辩:一定要人模人样吗?
庞江淼表示:”等AI发展成熟后,机器人长什么样?谁在乎啊!”这就像现在我们用APP,谁关心服务器长什么样?未来机器人可能是:
许华哲则补充:”科研圈和创业圈的视角简直像来自不同星球!”
世界模型:机器人的”水晶球”
谈到世界模型,两位专家达成了难得的一致:”嗯…这个嘛…”
何时进家门:机器人与人类的”七年之痒”
据许华哲推测,机器人真正成为家庭成员的步骤可能是:
庞江淼则警告:”但要注意’买家秀’和’卖家秀’的落差!”
未来5-10年,我们将见证一场人类与机器人相互”驯化”的奇妙过程——人类学着降低期待,机器人努力不在客厅摔个四脚朝天。就像任何婚姻一样,需要双方调整适应!
圆桌对话:我们的下一个 “超级助手”:需求、场景与落地
机器人圆桌派:咱们的未来”超人”管家在哪里?
这帮科技圈的大佬们围坐在一起,开始了一场关于”未来管家”的热烈讨论:
这位手握Xcelerator中国区大权的大佬,看起来就像是科技界的”班主任”,正在把一群”问题学生”聚在一起讨论”未来的家庭作业怎么交”。
他们讨论的核心问题是:咱们的下一个”超能管家”到底该长啥样?能干啥?最重要的是 – 啥时候能真帮我收拾屋子?
据说现场的气氛热烈得像是科幻迷的聚会,就差没讨论机器人要不要交社保了。各位大佬从市场需求说到应用场景,从技术落地聊到投资风向,把”未来助手”这个话题翻来覆去研究了八百遍。
具身智能的「超级助手」:科幻还是现实?
1. 当「超级助手」成为职场卷王
2024年,大模型不再只是纸上谈兵,而是开始抢人类的饭碗。这次的主角是谁?具身智能!它不再是科幻电影里虚幻的概念,而是真实地准备接管咱们的工作、家务,甚至……情感生活?(等等,机器人也要谈恋爱的吗?)
问题是——这「超级助手」究竟长啥样?
1.1 秦成:「工业现场指挥家」
秦成眼中的「超级助手」更像是工厂里的「AI指挥家」,不仅能听懂人话,还能直接驱动机器干活。想象一下:
它并不是要取代现有的自动化系统,而是给它装上一颗AI大脑,让它像人类一样灵活,但又不会翘班喝咖啡。西门子的Industrial Copilot就是个典型的例子——机器人界的「特斯拉自动驾驶」,只是它不会因为堵车发脾气。
1.2 胡德波:「家务克星+职场替身」
胡德波的观点很务实:「超级助手」得是个工具人+生活伙伴。翻译一下就是——
1.3 孙兆治:「AI界的贴心小棉袄」
孙兆治心中的理想「超级助手」,就像是《Her》里的萨曼莎(Samantha),只不过这次不是一个声音,而是个能陪你聊天、帮你办事的真·人工智能管家。
1.4 赵沛舟:「终极机器人资本家」
赵沛舟用投资人的「终局思维」看问题:「超级助手」不只是工厂帮手,它能占领所有人类不愿意干的岗位,比如采购、财务、行政……
1.5 朱兴:「既要聪明,又要老实」
朱兴的观点很实在:「超级助手」得既聪明又守规矩——
2. 当前挑战:机器人界的「成长的烦恼」
虽然各位大佬描绘的未来很美好,但现实是……具身智能还是个婴儿,距离「超级助手」还很远。目前的难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2.1 胡德波:「机器人还不会搬砖」
解决办法:先从单一垂直领域下手,再扩展到通用领域。(说白了就是先让机器人学会一种活儿,再慢慢教它别的)
2.2 孙兆治:「情感AI还是个菜鸟」
解决办法:找个细分场景先活下去,比如宠物陪伴型机器人。(毕竟人类对猫狗都很宽容,换成机器人也能忍)
2.3 赵沛舟:「还处于「单个技能解锁」阶段」
2.4 朱兴:「机器人的眼睛和手都不够好使」
2.5 秦成:「工业落地?先把数据整合好!」
解决办法:拉上产业链所有玩家,大家一起干!
3. 未来展望:人类+机器人=共生?
如果说大模型是AI的大脑,那具身智能就是AI的身体。但要让它真正走进工厂、家庭甚至社交场景,还要依靠整个产业的协作:
最终问题:
当机器人不仅能干活、还能聊天、甚至提供情绪价值时,我们是欣然接受,还是瑟瑟发抖?
(答案或许是:先让它把家务做了,其它再说。)
结语
当机器人开始自嗨:一场“具身智能”的相声大会
1. 这是场什么神仙打架?
本场论坛堪称“机器人版德云社”现场——
2. 专家学者大型凡尔赛现场
这些大佬们把“具身智能”聊出了新高度:
3. 未来狂想曲
当具身智能开始搞事情:
友情提示:本文灵感来源于某机器心脏的跳动,作者可能是个隐藏的赛博格相声演员。(现在压力给到机器人这边——它们得赶紧学会说“谢谢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