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农”们的海外狂欢节——第39届SIGCOMM大会纪实
上周在葡萄牙举办的这场”网络界奥斯卡”,堪称全球程序员的”年度Party”。来看看这场技术圈的”顶配”狂欢都有哪些亮点!
大佬云集的”网络武林大会”
参会门槛高到离谱:就像论文想要发表在Nature上一样困难全球技术宅的朝圣地:谷歌、微软、华为等科技巨头的”扫地僧”们都来了理论与实践完美碰撞:既能让学院派教授点头,又能让工程师掏出小本本狂记为什么它这么火?
学术含金量超高:被接受的论文堪比网络界的”诺贝尔奖提名”产学研无缝对接:理论大牛和实战达人的”相亲大会”前沿技术风向标:明年你家路由器可能要升级的功能,现在就能在这看到原型趣闻插曲*:据说会场Wi-Fi速度是普通家庭的100倍——毕竟不能让网络专家们吐槽网速慢!
华为又双叒叕拿奖了!但这次是“学生作业”特别版?
SIGCOMM 2024:一场论文界的“饥饿游戏”
今年 SIGCOMM(网络界的“奥斯卡”)投稿 463 篇,却只录取了 75 篇,接收率低至 16.2%,比申到藤校 PhD 还难!更残酷的是,全球只有 3 篇论文获奖,其中一个是华为和香港科大合作的 DCP 传输架构,荣获 Best Student Paper Award (Honorable Mention),成为亚洲独苗!
(小声问:到底算“最佳学生作业”还是“最佳陪跑作业”?反正都是赢家!)
—DCP是什么?能让AI网络不再“堵车”!
这篇论文提出的 DCP(数控分离传输架构),解决了大规模AI集群网络的“堵车难题”。简单来说,以前网络像早高峰的地铁,挤到代码都想罢工;现在DCP像开了专用快速通道,AI算力可以一路狂飙!
用人类语言翻译:– 传统网络:一群程序员挤电梯,10 层楼每次只能上 5 个人。- DCP 网络:直接造了个螺旋滑梯,全员丝滑上下楼!
—华为:拿奖拿到手软,但这次特别骄傲
这次获奖的论文是华为网络技术实验室和香港科技大学 iSING Lab的联合作业(导师:华为暗中疯狂输出技术)。但这可不是他们的第一次秀肌肉:
Hot Interconnects 2024:最佳学术论文奖(网络硬件界的“金棕榈”)FSE 2024:杰出论文奖(软件工程界的“奥斯卡”)Hot Chips 2025:UB-Mesh 超节点架构引爆业界(芯片圈的“维密秀”)总结:* 别人在卷论文,华为在卷国际奖杯陈列柜!—核心结论
SIGCOMM 依然卷翻天,但华为总能找到自己的“特别奖项赛道”。DCP 架构能让 AI 网络从“堵成停车场”升级成“F1 赛道”。华为:“我们不只是5G强,我们啥都强!”(傲娇脸)(围观群众:所以……下次能直接给 AI 发个“最佳算力司机奖”吗?)

那支“不靠谱”的RDMA:当高速网络遇上丢包狂欢
原论文基调严肃,但咱们用脱口秀风格*聊聊——1. RDMA的“人设崩塌”现场
RDMA(远程直接内存访问)一直标榜自己:
“零CPU参与!超低延迟!”(听起来像健身房的私教广告)“网络栈?不存在的,我直接飙车!”但论文Revisiting RDMA Reliability for Lossy Fabrics无情戳破泡沫:
“亲,丢包时您的RDMA可能比蜗牛还慢,顺便附赠卡顿大礼包。”
2. 当RDMA遇上“网速玄学”
实验团队给RDMA安排了一堆地狱级网络场景:
随机丢包(像Wi-Fi在刷短视频时突然罢工)延迟波动(仿佛快递小哥绕路去喝了杯奶茶)结果发现:
传统TCP:“丢包?重传就完事了。”(稳如老狗)RDMA:“什么?包丢了?让我先崩溃一会儿……”(转身蓝屏)3. 补救方案:给RDMA“装安全气囊”
论文提议了几种抢救措施,比如:
动态重传超时(别傻等,灵活点!)混合纠错机制(既防丢包,又防秃头)讽刺的是*:为了让RDMA“可靠”,人们不得不……把它改得更像TCP。(绕了一圈回到原点?)4. 结论:技术没有银弹
RDMA的速度神话需要两个前提:
网络得像实验室一样完美(现实:堪比早高峰地铁)您的运气得好到能中彩票否则?“快如闪电”秒变“龟速PPT”。
(注:想看正经研究?论文原名Revisiting RDMA Reliability for Lossy Fabrics,ACM可下载——但建议备好咖啡,毕竟学术论文从不讲段子。)
幽默免责声明*:本文对网络协议的调侃,不构成对任何RDMA工程师的冒犯。如有雷同,一定是路由器先动的手。一、背景:算力激增驱动智算网络规模不断增大,现有传输技术面临挑战
当AI算力开始”飙车”,网络技术却还在”踩单车”
现状:一台AI的”胃口”有多大?
算力需求暴增:AI大模型的训练规模越来越大,单集群可能得占用好几栋楼的服务器,通信距离扩到了2km-10km。能源瓶颈浮现:想搞更大的算力?供电和散热会先跳出来大喊:”加油站快撑不住了!”于是多集群联合作战(跨AZ)上线,通信距离飙升至百公里级别。网络技术还在”复刻”老办法:智算网络依然沿用传统数据中心技术,比如基于PFC流控的无损RDMA。问题:当PFC遇上AI,就像让老牛拉火箭
头阻和死锁问题:PFC一不小心就能让网络堵成早高峰地铁,严重影响性能。Buffer 不够用了:交换机容量变大,但Buffer增长速度太慢,网络就像一个大胃王遇到了小饭盒,根本填不满它的需求。有损RDMA的困境:虽然业界在研究新的路线(比如RNIC的重传机制),但ECMP瞎撞、RTO超时等问题仍然让人头秃,而且兼容性堪忧。解决方案:DCP——让数据和控制”分居”
为了不让网络变成AI算力的”拖油瓶”,DCP(数控分离)技术横空出世!它的核心思想很简单:
数据信息:允许少量丢包(就像网购时偶尔丢个快递,大不了重发呗)。控制信息:必须无损传输(比如订单号绝对不能丢,不然快递员都不知道送哪去)。DCP的”三重Buff”
不用再依赖Buffer:不用排队等到天荒地老,就像地铁站拆掉了那些超长的安检队伍。彻底摆脱PFC噩梦:头阻、死锁?不存在的!网络运维小哥的头发保住了。兼容各种高级技能:多路径传输、逐包均衡通吃,完美适配百万卡大集群+百公里远距离作战需求。未来:智算网络的新时代
DCP的推出意味着智算网络终于不用再”穿小鞋跑步”了,而是开始向容损、动态均衡的方向进化。未来,AI训练可能再也不会被网络拖后腿——毕竟,AI跑得再快,网速也得跟上!
二、DCP 设计思路
当网络开始”断舍离”:DCP传输架构的幽默解析
1. 主角登场:DCP到底是什么?
DCP,全称“数据与控制分家的传输架构”(不是真的,我瞎编的),它由两部分组成:
DCP-Switch:负责在网络上“搞事情”,保证重要信息优先级。DCP-RNIC:负责接收方的工作,默默接收来自交换机的“紧急消息”。简单来说,DCP就是让数据传输变得更聪明——有些数据可以丢,有些数据必须保命!
2. 两兄弟:数据平面(DP)和控制平面(CP)
DCP把网络流量分成两拨:
数据平面(DP):负责搬砖(有效载荷传输)。砖丢了?没关系,再搬一块就行。控制平面(CP):负责指挥(报文头部传输)。指挥丢了?那可不行,网络会乱成一锅粥!举个栗子*:DP就像外卖小哥,偶尔丢一单问题不大(就饿一会儿);CP则像订单系统,如果订单信息丢了,老板就不知道该做几份黄焖鸡米饭了!3. DCP-Switch的“断舍离”哲学
传统无损RDMA网络(比如PFC)里,数据和控制都不能丢,就像是强迫症患者,一点垃圾都不能扔。但DCP-Switch不一样,它学会了“断舍离”——在丢包时,它不会傻傻地等完整数据包,而是:
直接砍掉数据部分(Packet Trimming)。只把关键信息(报文头部)打包成“Header-Only(HO)小纸条”,火速传递给接收端。没错,就像丢了一包零食,但快递单还在,你至少知道该翻哪家快递公司的桌子!
4. 公平是啥?控制优先才是王道!
DCP-Switch里有个“加权轮询(WRR)调度器”,但它可不是真的公平。它的规则是:
控制队列(CP):VIP客户,随时插队处理。数据队列(DP):普通会员,排队去吧!丢了就丢了~现实版类比*:去银行办业务,VIP客户永远能插队,而你(DP)只能抱着号码牌瑟瑟发抖。5. 结论:无损控制 + 有损数据 = 高效网络
DCP的精髓就是:*控制报文(CP)要像老板的邮件一样,绝不能丢!数据报文(DP)可以像你的新年计划一样,丢了就算了。这样,网络不仅更快,还能避免“无损强迫症”带来的拥塞大塞车!

当网络包遇上“佛系”传输:DCP-RNIC 的三大绝招
你以为网络包的传输一定要像军训一样整齐划一?DCP-RNIC 笑了,它用“无损控制平面”搞出了几个让人惊掉下巴的操作:
“指哪打哪”式重传(Precise and Fast HO-based Retransmission)发送方:“咦,有人丢包了?”系统:“别慌,HO 包里自带 GPS 坐标(PSN),直接定位到遗失的包,嗖的一下补上!”特点:比传统重传快,比快递小哥准。“随遇而安”包接收(Order-tolerant Packet Reception)接收端 RNIC:“管你是第一个到还是最后一个到,来了就是客!按地址直接入住应用内存,不用排队!”好处:省去了“重排序缓冲区”这个“包间候客厅”,内存压力瞬间减轻。“数学课代表”包追踪(Bitmap-free Packet Tracking)传统 RNIC 还在用“位图”数包,像幼儿园点名:“1、2、3……”DCP-RNIC:“别数了,无损 CP 自带‘包必达’Buff,直接计数器搞定,内存省了,CPU 也乐开花!”亮点:告别内存杀手,性能飙升,包治百“卡”。总结:DCP-RNIC 就像是个懒人网络工程师,却用最“佛系”的方式搞定了最头疼的问题——又快,又准,还省心*!三、实验效果
DCP技术验证大冒险
朋友们,你们准备好迎接一场狂拽炫酷的技术验证之旅了吗?没错,我们今天要聊聊DCP这家伙是如何被我们360°无死角地“折腾”了一遍!
1. 原型样机测试——硬件版的“相亲节目”
我们搞了两台重量级选手上去PK:
DCP-Switch —— 一身腱子肉的网络交换小能手,号称“数据包界的闪电侠”。DCP-RNIC —— 另一个是智能网卡界的“爱因斯坦”,专治网络疑难杂症。这哥俩在实验室里疯狂互测,就像两个武林高手,一个负责快如闪电地转发数据,一个负责聪明绝顶地调度计算,结果?稳得一批!
2. 大规模仿真实验——我们让电脑们加班了
光有两台机器互殴怎么够?我们直接来了一场“数字版世界大战”!
模拟了海量节点(大概能塞满好几个银河系)。让数据包们在里面疯狂跑酷,测试DCP在各种极端情况下的表现。结果?DCP证明了它是个不怕事儿的主儿,不管网络环境多乱,它都能“见招拆招,稳如老狗”!
总结:DCP的实力不是吹的!
经过这一番花式考验,DCP算是用实力告诉我们——“爷不仅能抗压,还能起飞!”
下次谁再说DCP不行,就把这篇砸他脸上!

科技界的速度与激情:DCP上演网络传输的”闪电战”
各位看官,你以为网络传输只是枯燥的数据搬家?DCP技术告诉你:”不,这是赛车级别的技术对决!”
性能PK赛:DCP vs. 各路大佬
对阵Mellanox RNIC(原厂选手):丢包恢复:DCP 1.6×~72×碾压,堪称”网络界的闪电侠“。AI任务耗时:DCP让AI训练提早42%下班,AI程序员喜提下午茶。挑战IRN & MP-RDMA(传统豪强):通用负载测试:DCP甩开IRN 2.1倍,MP-RDMA也只能望其尾灯(1.6倍差距)。 长途奔袭?小菜一碟!
10公里长跑测试:DCP稳如老狗,吞吐量直逼理论极限。未来展望:百公里传输?DCP微微一笑:”等我换个更快的鞋。”结论:
DCP不仅是个性能怪兽,还是个耐力王者。别的技术在实验室里气喘吁吁,DCP已经在跑马拉松了!
一句话总结:“DCP来了,别人的代码都在追它的尾气。”

当DCP技术在数据中心里开了外挂:速度狂飙实录
实验结果简直让人笑掉大牙(当然,是开心的那种)——这哪是优化,这简直是作弊级别的碾压!
智算流量(AllReduce):DCP技术:“你们是说MP-RDMA和IRN是SOTA?不好意思,我降维打击了。”平均任务完成时间(JCT)被砍了 38%(MP-RDMA哭晕在机房)和 45%(IRN:我是谁?我在哪?)。通算流量:DCP微微一笑,顺便把 95%尾部流完成时间(FCT) 按在地上摩擦——分别比MP-RDMA和IRN低了 16% 和 10%。1000 公里长距离测试(DCP:跑得远?跑得慢才丢人!)跟MP-RDMA一比,DCP直接把 P95尾部完成时间砍掉95%(MP-RDMA:我的尊严呢?)。IRN稍微好一点,但也难逃 51%的降幅(IRN:我挣扎了,但被吊打得毫无脾气)。结论*:DCP不是来比赛的,是来刷新认知的。
四、总结
当网络传输遇上”佛系”:解密华为的DCP黑科技
记得那些年网速慢得像蜗牛的日子吗?现在有救了!华为网络实验室最近搞出了个叫DCP的神奇技术,专门治疗各种网络”不痛快”。就像给网络装了个”智能导航”,从此告别”交通堵塞”!
DCP技术:网络世界的”快车道”
“佛系”控制平面:轻量级设计让网络管理轻松自如,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手忙脚乱了。硬件加速加持:专用的RNIC芯片,传输速度飞快,仿佛给数据包装上了火箭推进器。告别”堵车”:再也不需要PFC这种”交通协管员”了,数据包自己就能找到最优路径。性能实测:秒杀传统方案
实验室的小哥哥们做了个对比测试:
DCP速度快得像闪电,传统RDMA只能望尘莫及。数据包自动平衡负载,再也不会出现”一条路堵死,其他路闲着”的尴尬局面。特别适合那些时不时会”掉线”的网络环境,简直是为AI时代量身定制!神秘彩蛋:ANT计划
听说DCP只是华为ANT计划的冰山一角!他们还在研发更厉害的技术:
AI智能调度:让数据包像滴滴打车一样自动选择最优路线算效优先:听说以后网络传输还能帮你省钱省电容损设计:就算网络偶尔”闹脾气”,数据也能安全到达(本文灵感来源于”机器之心”的深度报道,感谢他们让技术新闻变得这么有趣!)*©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仅用于学习、交流与信息分享之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关权利人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核实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