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CAI年会上的”亚洲之光”
2025年9月23日至27日,全球医学影像界的”奥斯卡”——MICCAI年会在韩国摆开了架势。各国顶尖学者齐聚一堂,不是为了追韩剧,而是为了见证一个历史性时刻:
上海科大的沈定刚教授,身兼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创始院长和联影智能联席CEO两职,顺手摘下了MICCAI持久影响力奖(EIA)。
17年啦!华人终于不用当”陪跑”
这个小金人…啊不,这个奖设立17年来,华人学者第一次站上领奖台。堪称医学影像界的”华人之光”,打破了欧美学者对这个奖项的垄断,可喜可贺!
沈教授之所以能获奖,是因为他在医学影像分析方法上的创新贡献,让计算机看CT、MRI这些片子比医生还准(当然医生们别慌,你们的饭碗暂时还在)。
这个奖有多难拿?
- 每年全球只颁给一人(比中彩票难多了)
- ⏳ 需要至少10年持续影响力(意思是网红式科研在这里不灵)
- 前16届得主全是欧美面孔(今年终于轮到亚洲人)
医学影像AI的未来
沈教授的获奖证明了一点:在医学影像AI这个领域,中国学者已经开始引领潮流。说不定下次你去医院拍片,帮你诊断的AI背后就有沈教授的算法呢!
- 值得一提的是*:MICCAI选在韩国颁奖,结果大奖被中国学者拿走,这场面…多少有点戏剧性呢~

沈定刚喜提”医学AI奥斯卡”:原来科学家领奖也这么呆萌?
- (前方发来颁奖现场高清无码特写)*
右边那位笑得最憨的就是今天的男主角
你没看错!在MICCAI这个医学影像界的”维密秀”现场,沈教授以教科书级的”憨厚领奖POSE”成功出圈——右手高举奖杯的样子,像极了第一次拿到”三好学生”奖状的二年级小朋友。
关于这个堪称”医学AI界诺贝尔”的奖项
- 评选标准严过选美:不仅要看”颜值”(学术原创性),还得考核”气质”(临床应用性)、”粉丝量”(科研影响力)、”带货能力”(行业贡献度)、”徒弟养成记”(人才培养力)
- 获奖难度堪比中彩票:每年全球几万研究者中只挑1人,概率比在火锅里捞到最后一颗牛肉丸还低
- 往届得主都是”扫地僧”:名单里随便拎一个都是能震动科学界的大佬,现在全部成了沈教授的”同门师兄”
医学影像领域的”春节联欢晚会”
MICCAI协会堪称医学科技圈的”米其林指南”,其年会预告论文录用结果时引发的尖叫声,绝不亚于双十一零点抢购。而沈教授这次斩获的EIA奖,就相当于在这个顶级舞台上拿到了终身成就奖!
- 后记*:据说颁奖现场有位德国院士偷偷擦了擦眼镜——他想确认下这位打破欧美垄断的中国科学家,领奖时是不是真的笑出了八颗牙齿?

1. “持久影响力奖”?嗯,这很沈定刚!
如果说普通人的影响力像一场烟花秀,沈定刚的影响力大概就是太阳系的运行轨迹——持久、稳定、光芒万丈!
这次获奖简直是实至名归,毕竟这位大佬20多年如一地走在医学影像AI研究的前沿:
- SCI论文760篇(普通人一辈子能发7篇SCI就烧高香了)
- H因子162(数字太长,普通人得掰手指计算)
- 被引10万次(同行表示:”怎么又是他?”)
- 医学影像领域华人第一(第二名表示:”累了,沈老师你先冲吧!”)
2. “学术界的爱因斯坦,产业界的乔布斯?”
2017年,沈定刚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瞪大眼睛的决定——跨界!进军产业界! 他成为了联影智能联席CEO,带着”科研走向临床”的终极目标奔向了AI医疗的星辰大海。
如今,联影智能的AI解决方案已经落地全国4000多家医院,这让不少医疗AI创业者默默流泪:“沈老师的效率也太高了点吧?”
3. MICS大会:”沈老师的学术KTV”
2014年,沈定刚发起MICS(医学图像计算青年研讨会)。一开始100人挤在小房间里探讨,到了2025年,直接膨胀到3000人!
- MICCAI华人论文占比20年增长20倍(美国人:“这不科学!”)
- 全球占比48.7%(德国人:“Was?!”)
- 沈定刚:“我就是想帮年轻人站上世界舞台。”(外国学霸:“好吧,谢谢沈老师……”)
4. “脑计划”:让AI变成超级儿童医生
你以为研究AI医疗已经很厉害了?沈定刚微微一笑,直接拿下了“中国脑计划”重大专项!
他的团队利用AI研究0-6岁宝宝和6-18岁青少年的脑智发育,目标是让医院也能像幼儿园一样“读懂”小朋友的脑部健康。
- (家长们狂喜:终于不用再猜宝宝为什么哭了!)*
5. 未来:沈定刚还在开挂,AI医学还在进化
沈定刚说过一句话:
- “前沿科学和产业转化不分家,就像火锅一定要配啤酒一样。”*(科学精神:吃吃喝喝也能改变世界?)
在他的带领下,中国的医疗AI正在全球舞台上疯狂拿分!未来会不会有更多AI医学奇迹?
- 让我们期待沈定刚的下一张奖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