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35
0

一个半月高强度 Claude Code :Vibe coding 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

喵神的AI编码奇妙冒险:当程序员遇上Claude Code

大家好,我是那个在键盘上敲代码比撸猫还熟练的王巍(对,就是你们说的”喵神”)。今天我要跟大家分享一段我和Claude Code的”爱恨情仇”,保证比打翻咖啡拯救键盘还刺激!

从”疯狂程序员”到”AI训练师”的心路历程

  • 曾经的我:每天早起第一件事就是写代码,给Xcode开发各种插件(比如著名的VVDocumenter),让开发变得更”丝滑”。
  • 现在的我:变成了AI的”驯兽师”,目标是调教出一只会写代码的”数字猫咪”(也就是Claude Code)。
  • AI编码的惊天大发现

  • “别抢方向盘!”
  • 作为老司机,我们总喜欢随时接管方向盘。但喵神发现,越少干预AI,反而会得到更流畅、更高效的代码!这感觉就像让猫咪自己整理毛线球——看似混乱,实则出人意料的美妙。

  • “深潜式编码(Vibe Coding)”
  • 放手让AI来,甚至比亲自写代码更快进入深度学习状态!就像喵星人在键盘上跳舞一样,代码自己就流淌出来了(虽然有时候可能像在地上突然抽风的妖娆猫咪)。

    AI编码的顶级心得

  • “信任代码就像信任你家主子”
  • 刚开始你可能会害怕AI写的代码会像你的猫主子一样满地打滚,但慢慢你会发现——它们其实懂得比你想象的更多代码。

  • “干预是效率的天敌”
  • 就像你强行把正在舔毛的猫咪抱起来亲,人类的干预反而会让AI陷入混乱。
    说到底,用AI写代码就像和一只超级聪明的AI喵星人合作——别控制它,给它小鱼干(明确的指令),然后享受它带来的惊喜!

  • 本文灵感来源于喵神的一次深夜AI编码实验,过程中可能损失了三杯咖啡和一根数据线。
    一个半月高强度 Claude Code :Vibe coding 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

    当我的钱包遇见Claude:一个数字败家子的独白

    那是六月某个汗流浃背的夜晚,我鬼使神差地按下了那个罪恶的按钮——订阅Claude Max。作为一个精神上还活在「买断制」石器时代的老人,每月几百美金的订阅费简直是对我价值观的暴击……

  • 然而!一个半月后,我掐指一算,如果按照API token计费,我可能已经烧掉了一辆小型二手车的钱。突然觉得,自己仿佛是在会员商店狂吃试吃品的大爷——血赚啊!*
  • 不过好景不长,Anthropic估计是被我这样的「token自助餐狂魔」吓坏了,火速推出了周限额制度。好吧,看来是时候像戒掉碳酸饮料一样,寻找替代品了

  • 只可惜——*
  • 试了一堆Claudius Junior(Codex/Gemini/Qwen等),代码写成诗歌的有,回答高深到连它自己都不懂的有,甚至还有跑偏到开始讨论人生的……
  • 结论:看来看去,Claude家的「代码小子」(Claude Code,简称CC)依然独孤求败
  • 既然钱包还得继续流泪,那不如顺便分享一下这一个半月我和AI的「虐恋情深」吧……

    01

    Vibe Coding 的迭代速度

    Vibe Coding:当码农开上了法拉利

    1. AI 时代的「疯狂动物城」

    说到 vibe coding,最令人惊掉下巴的不是AI写出《莎士比亚全集》的能力(不过说真的,它可能真能写),而是它让产品迭代的速度比闪电还快。

  • 例子来了*:
  • 六月中旬才开始用的Claude Code,现在已经像个变形金刚一样进化了N次:
  • 自定义命令:终于不用像个复读机一样反复输入相同的prompt了。
  • Hooks:AI学会“自动挡”,特定事件触发时自己就动起来了。
  • Subagent:终于可以告别“金鱼的记忆”——7秒?不,这里可以直接突破上下文限制!
  • 放在以前?这种更新频率简直像「8小时速通《老头环》」,传统软件开发想都不敢想。

    2. AI 开发者:卷,但不一样的卷

  • 好消息*:AI解放了双手,我们再也不用手写无聊的样板代码了!
  • 坏消息:AI解放了所有人的*双手……
  • 神奇悖论出现*:
  • 当所有人都开上了“法拉利”,赛道就开始变成「F1 堵车现场」。
  • 以前:花一个月认真打磨一个功能,精致得像个瓷器。
  • 现在:你刚打磨完,隔壁老王已经用AI迭代了4个版本……
  • 手工匠人们*:?
  • 注:此处应有“卷死在沙滩上”的背景音效

    3. 怀念那个「慢工出细活」的年代?醒醒!

  • 程序员A*:以前……我们还能慢慢写代码,喝杯咖啡,思考人生……
  • AI:?你们人类真有意思。(开始自动生成第5版迭代*)
  • 技术车轮碾压的不是速度慢的人——而是不肯上车的人
    所以,要么踩油门,要么变路标……

    4. 终极忠告:别让工具逼死自己

    AI时代最该记住的事:

  • 效率提高了生活变好了
  • 工具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卷的。
  • 码农也是人,不是永动机。
  • 所以,该跑跑,该躺躺——毕竟AI再快,也不能替你喝咖啡摸鱼,对吧?

    02

    从传统 Editor AI 的转换

    从编辑器AI到命令行:我的代码助手进化论

    想当年,我也是个“AI编辑器收集癖”患者,从Cursor这类老牌选手,到Windsurf、GitHub Copilot再到VS Code的插件大军,各家都能让我掏出会员卡说:“这个,我熟。”但直到遇到CC(命令行AI工具),我才恍然大悟——原来以前那些AI辅助工具不是在帮我写代码,而是在给我搞“AI版找你妹”!

    编辑器AI的三大痛点

  • “管中窥豹”综合征
  • 经典场景:你打开文件,选中几行,AI乖巧地改造一下。
  • 问题来了——你家AI以为自己在修个灯泡,实际你在造火箭!它眼里只有这几行代码,却对整个项目的蓝图一脸懵。想象一下,你请个厨师只负责切一根黄瓜,结果他要做满汉全席?
  • 人类“手痒”干扰症
  • 用AI时,我们总有一种“我随时能接管”的错觉,活像个驾校教练,AI一踩油门我们就想抢方向盘。
  • 本想享受AI的速度,结果自己踩了10次刹车。折腾到最后,效率可能还不如自己敲键盘!
  • 文件“薛定谔”状态
  • AI:“文件状态是A。”
  • 你:(偷偷改成B)
  • AI:“……那我按A继续了?”
  • 结果:系统崩溃,人生迷茫,程序员开始思考人生哲学。
  • 命令行工具的精妙之处

    CC这类工具很“直男”——没有花里胡哨的界面,没有让你随时微调的机会。但正是这种“原始感”让它拥有超级视野!

  • 格局打开:它从项目根目录开始思考,而不是盯着某个文件发愣。
  • 被迫信任AI:你想手动改代码?没那么容易!这一“限制”反而逼你把问题描述得更清楚,AI也更能发挥实力。
  • 烧token如烧钱:别的AI工具给你咖啡勺大小的计算力,而CC直接搬来饮水机桶——量大管饱,效果自然炸裂。(听说最近设置了Weekly限制,但依然是“自助餐”级别。)
  • 结论:该放手时就放手

    如果你想体验真正的“vibe coding”(让AI带着你飞而不是你带AI),现在可能只有CC能做到。毕竟,有时候最好的辅助,就是学会不插手——代码如此,人生亦如是。
    (不过,编辑器AI们也别灰心!说不定哪天你们也能疯狂烧token,然后和CC一决高下。但现在嘛……命令行,YYDS!)

    03

    认识 CC 的边界和长处

    AI编程助手的”超能力”与”阿喀琉斯之踵”

    CC的超级英雄时刻

    当你需要AI辅助编程时,CC就像漫画里的超级英雄——在某些领域简直光芒四射:

  • 代码解说员模式:分析复杂逻辑?绘制时序图?架构梳理?这是CC的早餐!
  • 算法速成班:想快速实现一个算法?CC比你的咖啡更快给出答案
  • 项目脚手架承包商:新建项目框架?它3秒搞定你要3小时的事情
  • 测试用例印刷机:写测试?刷刷刷就能印出一打(虽然可能要稍微检查下)
  • CC的菜鸟时刻

    但是!这位超级英雄也有一些”阿喀琉斯之踵”:

  • 全局重命名? “emm…我觉得你可以用IDE的重构功能”(CC悄悄后退两步)
  • 精确重构任务? “这超出了概率生成器的可信范围”(CC开始冒汗)
  • iOS/Swift开发? “让我想想2018年的API是怎么用来着…”(CC陷入远古记忆)
  • 生态系统优势:苹果式的软硬一体

    CC就像是AI编程界的iPhone:

  • 垂直整合:模型+工具双持,如同iPhone的硬件+软件
  • 场景优化:量身打造的使用体验,堪比iOS的丝滑
  • 竞争对手差距:其他工具要么模型落后,要么设计欠佳,如同安卓阵营的碎片化
  • 记住:用AI编程就像和超级英雄组队——知道队友的超能力边界,合作才会更愉快!

    04

    思考先行还是实践先行

    当AI遇上代码:论”深谋远虑”与”莽就完了”的终极对决

    1. AI时代的”诸葛亮”与”张飞”

    CC(Claude Code)慷慨地奉献了一个叫Plan Mode的功能,终于让大家能光明正大地在写代码前先”摸鱼一小时”了。
    于是我们看到了两种极端用户:

  • “规划魔”:开局先跟AI谈人生两小时,上下文用爆三次,连变量命名都要讨论性能影响。最后终于写了代码——其实是AI照着笔记在Ctrl+C/V。
  • “莽夫流”:直接甩一句”给我撸个XXX功能”,眼睛一闭按下回车,然后看着AI以键盘冒火星子的速度输出代码,跑一遍——”啥?报错了?再改!”
  • 2. 传统哲学辩论:慢工细活 vs 干就完了

    这个问题比”甜豆腐脑 vs 咸豆腐脑”还历史悠久:

  • 瀑布派:没有设计图的房子你敢住?
  • 敏捷派:先造个帐篷住进去,后面慢慢升级成别墅!
  • 但现在多了AI这个搅局者,辩论赛更热闹了。

    3. 该Plan还是该莽?

    答案是——取决于你是否比AI更迷茫

    适合Plan Mode的人群

  • 老司机程序员:对新功能怎么塞进现有架构有清晰的思路,只是懒得自己写格式化代码。
  • 强迫症患者:”这部分代码必须和隔壁文件风格一致!”(于是AI被迫听了半小时代码风格讲座)
  • Plan Mode隐藏技能*:
  • 治好了”我觉得我想清楚了”的幻觉。
  • 让你发现原来自己连要写什么都说不明白(AI:所以你到底想干啥?)
  • 适合”莽就完了”的场景

  • 技术小白:连问题是什么都不知道,不如让AI先扔个代码炸弹试试水。
  • Deadline选手:”老板说下午就要看Demo!Plan什么Plan,AI给我冲!”
  • 4. 我的AI编码哲学

    我本人是Plan Mode爱好者,主要是因为:

  • 日常维护项目时,Plan能防止AI写出”能用但会气死同事”的代码。
  • 跟AI讨论代码结构,比自言自语显得不那么像精神病。
  • 不过遇到新技术时,我也不会真让AI先写个500字论文——毕竟有些坑,只有代码跑起来才会大喊”Surprise!”

    5. 终极建议

    CC官方给了几种标准玩法,但最终你会发现:

  • 跟AI讨论代码的时间,跟你和同事开会讨论的时间成正比。
  • 无论是Plan还是莽,最终都会进入”写代码→报错→改代码→新报错”的禅意循环。
  • 所以还是选个让自己开心的方式吧*——毕竟让AI写代码的初心,不就是为了能多摸会儿鱼吗?
  • 05

    小步迭代还是放飞自我

    AI编程:狂奔还是小碎步?

    从前的程序员,一天能撸几百行代码就能在公司横着走,”高产似母猪”的名号不是盖的。但自从AI抄起键盘开始码字,这个时代就变了——现在你能在咖啡还没凉的功夫里生成上千行代码,还能顺带写完整个项目说明书。
    这种「生产力原地爆炸」带来一个新烦恼:我们是该像谨慎的考拉一样小步前进,还是像喝了红牛的猎豹一样一路狂奔?

    AI开发的两种流派

  • 考拉派(小步快跑)
  • 每次只让AI干一件小事
  • 像个严格的监工一样反复检查
  • 主打一个”人类还在掌控全局”
  • 猎豹派(一步到位)
  • 直接把需求甩给AI:”来,整个系统都给我写了”
  • 有种”我闭着眼你随意”的豪迈
  • 最激进甚至会开启 YOLO模式(因为这辈子很短,代码不用太完美)
  • 我曾经也是个热血沸腾的猎豹派。有次想重构个模块,心想:”AI这么猛,直接让它干了!”结果几分钟后,看着上千行完美编译通过的代码,我露出了老板看着年终报表般的微笑…

  • 然后噩梦开始了。*
  • 先是出现个小bug,但上千行代码就像读《战争与和平》一样劝退,我只能像个复读机一样:”AI啊,这里不行”。AI很配合地修了bug,顺便又埋了两个新坑。几轮下来,代码已经面目全非到连原作者(AI)都快认不出来了。
    最后我只能含泪输入那句魔法指令:

    git reset –hard HEAD

    为什么小步走更靠谱?

  • 可控性强:出问题不用大海捞针,在小水坑里就能找到bug
  • 人能理解:跟着AI思路走,避免沦为”点按钮的猴子”
  • 质量保证:每步都能测试,不像拆盲盒一样惊心动魄
  • 还能偷师:AI写得好的地方就是免费编程课
  • 不过说实话,有时候放纵一下也挺爽——比如已经规划好的新功能,确实可以交给AI自由发挥。但记住这几个保命技巧:

  • 测试是你的救生圈:让AI先写好测试用例再码代码
  • 版本控制是后悔药:分支随时准备好,一键回滚不是梦
  • 分模块操作:就算要AI写整套系统,也要像吃自助餐一样——分类拿取
  • 找另一个AI互怼:让两个AI互挑毛病,效果堪比相声剧场
  • 说到底,AI编程就像教小孩骑自行车——扶着走比直接撒手摔得少。毕竟,代码最终还是要人来负责的,对吧?(除非哪天AI也学会了背锅)

    06

    任务规模和上下文制约

    人类和AI的”行李箱综合征”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验:

  • 整理出差行李箱时:袜子内衣卷得整整齐齐,西装衬衫叠得完美无缺
  • 但到了旅程后半段:新买的纪念品全靠暴力硬塞,拉链都快崩开了
  • 这不就是我们可爱的AI小伙伴CC现在的处境嘛!*
  • 200K窗口:数字化版的”经济舱座位”

    在这个动不动就1M窗口的”商务舱时代”,CC就像个只买得起经济舱的可怜程序员:

  • 前15分钟:优雅地展示各种编码技巧
  • 20分钟后:开始像个塞满的行李箱一样吱呀作响
  • 90%满载时:活像春运火车最后半个行李箱的位置争夺战
  • 最可怕的是自动压缩时刻
    “我刚刚写啥来着?””这段代码怎么长得这么眼熟?””咦,我怎么又开始写登录界面了?”

    学霸CC的生存指南

    1. 任务拆解大法:把大象放进冰箱的正确步骤

    与其像个甲方爸爸一样说:
    “给我做个淘宝!”不如和你的AI小伙伴玩”俄罗斯方块”:

    我:”想搭个用户登录系统,帮我分解下?”
    CC:”了解!我们这样玩:

  • 数据库搭积木(用户表+会话表)
  • 注册功能三件套(验货+加密+入库)
  • 登录大礼包(密码检查+发token)
  • 安检小门卫(查票+续期)
  • 最后来场考试(测试用例)…
  • Pro技巧*:把这些”通关秘籍”存成`dev-note/auth-implementation-plan.md`,就像游戏存档点!
  • 2. Subagent战队:CC的影分身之术

    以前让CC开新任务就像:
    “用你的第三只手帮我写代码!”现在终于可以光明正大地组队了:

    队员特长
    代码侦探专门破解祖传代码
    找茬专家专门挑刺提建议
    测试狂魔专门搞破坏找bug
    Git管家专门收拾烂摊子

    3. 手动/compact:别等AI老年痴呆

    自动压缩就像:

  • 在你炒菜到一半时突然收走所有调料
  • 最佳时机是刚完成一个功能模块
  • 或者像上厕所一样:感觉来了就赶紧去!
  • 终极秘籍*:
  • “这个session太重了,咱们换个聊天室继续!””反正有存档,读取进度条嗖嗖的~”

    结语:把AI当成金鱼养

    记住这三个金鱼记忆管理法则:

  • 任务要像鱼饲料:小颗粒投喂
  • 定期换水:及时/compact
  • 鱼缸塞不下就分缸:开新session
  • 这样你的AI小伙伴才能永远保持7秒钟记忆的新鲜活力

    07

    善用命令和周边工具

    编程助手的魔改指南:让你的键盘长出懒人癌

    命令:程序员的第一生产力就是偷懒

  • 我有一个非常”反动”的观点:* 如果你的手指重复输入了两次相同的prompt,那你就是在浪费生命!
  • 看看这些让人打哈欠的指令:

  • “运行测试并修复失败的用例”
  • “提交代码时请使用规范的 commit message”
  • 简直比听老板开会还催眠!立即停下你的复制粘贴行为,花60秒配置一个command。Command简直就是编程世界的”快捷键之神”,因为它能:
    记住你的会话上下文(不会像人类一样金鱼记忆)
    一键完成复杂任务(让你的同事以为你是个天才)
    比如我的偷懒三件套

  • `/test-and-fix` → 测试+自动修复(比咖啡还能提升生产力)
  • `/review` → 代码审查(自带彩虹屁和温柔的批评)
  • `/commit-smart` → 智能提交(写的commit message比我大学论文还规范)
  • 至于Hooks就像那个过分热心的老妈子,总在你做正事的时候突然出现:”记得洗手!””你穿这件外套太薄了!”。理论上是能自动在提交前运行测试啦…但说实话,我不喜欢任何在背后偷偷摸摸运行的东西(除非是我的比特币挖矿程序)。

    MCP:让你的AI助手变成”外挂玩家”

    如果CC是个普通玩家,MCP就是给它买的付费DLC!我的三大救命神器:

  • Apple文档急救包
  • Apple的文档就像个蒙面舞会——JavaScript遮得严严实实!但有了`apple-docs-mcp`,秒变透视眼(iOS开发者狂喜)

  • JIRA奴隶主
  • `mcp-atlassian`直接让CC变成你的PM替身:更新任务?回复评论?统统自动化!(终于可以理直气壮地划水了)

  • LSP外挂
  • 官方不支持LSP?民间大神来补刀! `mcp-language-server`让CC变身代码补全小能手(特别适合那些CC本来一脸懵逼的语言)

  • 配置MCP像谈恋爱*——前期可能要花点时间,但一旦搞定,你会发现这简直是找了个不要工资的全能助理!
  • 编译与测试:AI代码的质检流水线

  • 未经测试的AI代码 ≈ 超市的速冻水饺 —— 外表光鲜,吃进去才知道有多坑!*
  • 我的代码质检四部曲

  • 在CLAUDE.md写好”烹饪指南”(编译命令、测试命令、linter配置)
  • 写完一个小功能就编译(比女朋友查手机还勤快)
  • 测试通过才能进”成品区”(不合格就滚回重造)
  • 最后linter美容一下(强迫症患者的福音)
  • 听起来麻烦?配置好后一键搞定! (原理和我家的扫地机器人一样——按个按钮就能躺平)

  • TDD信徒的终极奥义:*
  • 先让AI写测试 → 再实现功能(就像先画靶子再开枪,作弊感拉满)

  • 大型项目编译慢?* 分割模块大法好!
  • 实在不行就用`git worktree`开多个工作空间 —— 堪比用影分身同时干活(鸣人看了都直呼内行)

    CC的”副业”:它真的不只想当个码农

    别把CC局限在代码框里!它能干的”兼职”多着呢:

  • GitHub管家 → commit/PR一条龙(写的描述比我雅思作文还流畅)
  • 文档幽灵写手 → 自动生成API文档(语法正确度秒杀非英语母语的我)
  • JIRA自动回复bot → 更新状态+写评论(老板还以为我突然变勤奋了)
  • 数据清洗大师 → 处理文件/转换格式(再也不用维护那些”一次性脚本尸体”了)
  • 最魔幻的是——现在躺着都能编程了!*
  • 通过VibeTunnel+SSH+Tailscale三件套,手机变身远程指挥中心
    马桶上修bug
    吃饭时更新文档
    瘫沙发跑测试

  • 强烈推荐配个好麦克风!*
  • 语音输入比打字快多了,中英文混输毫无压力 —— 我当年买来想做游戏主播的麦克风,现在终于实现了它的终极使命:帮我偷懒

  • #程序员摸鱼学 #AI自动化 #键盘寿命延长计划*
  • 一个半月高强度 Claude Code :Vibe coding 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

    Mac语音输入的”AI翻译官”进化论

    Mac自带的语音输入?嗯……就像用一个塑料勺子挖地道——能用,但何必这么折磨自己?
    好在现在有一群AI小精灵在拯救人类的嗓子(和键盘)。以下是市面上几个“把口胡变论文”的神奇APP:

  • MacWhisper
  • 特点:原生macOS应用,开发者修bug比奶茶店出单还快。
  • 适用人群:急性子+“我昨天买的今天就要更新”党。
  • VoiceInk
  • 特点:开源!隐私控狂喜,付费后连代码都能自己检查(如果你看得懂)。
  • 适用人群:怀疑论者+“AI是不是在偷听我骂老板”选手。
  • Wispr Flow
  • 特点:订阅费堪比咖啡月卡,但UI美得像苹果发布会PPT。
  • 适用人群:颜控+“打字可以丑,界面必须高级”人士。
  • 它们的共同绝活:

  • 把口水话翻译成《哈佛商业评论》体。
  • 支持“中文瞎说→英文大作”跨国魔术。
  • 比亲妈更懂你:“其实你想说的是……对吧?”
  • 现在我的工作流:

  • 对电脑怒吼中文→AI秒变优雅英文邮件。
  • 开会时疯狂输出散装观点→AI整理成“这人逻辑鬼才”会议纪要。
  • 结论:键盘?那是我祖传的收藏品。

    08

    体感降智和更多限制

    AI算力自助餐:有钱也未必吃饱的魔幻现实

    “贵的就好”定律被证实

  • 价格决定地位定理:Opus不仅是Sonnet价格的5倍,更是效果的5倍——这大概就是AI世界的”一分钱一分货”铁律。
  • 荷包破产预警:100美元订阅用户用Opus的感觉,就像用茅台酒洗脚——既奢侈又不耐用。专家建议:平时喝啤酒(Sonnet),关键场合再开茅台(Opus)。
  • 神秘的”AI生物钟”

    研究者发现AI具有神奇的昼夜节律:

  • 美国午夜场(北京白天)表现最佳
  • 美国黄金档(北京深夜)效果打折
  • 科学解释*:
  • 可能是AI也需要睡美容觉
  • 或者是美国程序员半夜不爱加班
  • 最靠谱的猜测:服务器也要996,白天过劳晚上才清醒
  • “大众点评效应”正在摧毁AI餐厅

    用户纷纷抱怨:

  • 一月前:米其林三星体验
  • 两周前:街边大排档水准
  • 自助餐理论*:
  • 原本精心准备的100人份美食,突然涌入1000个饿货——汤都给你喝成白开水!这与Anthropic最近融资动作形成完美互文。

    “限电通知”已送达

  • 8月起:实行AI版”单双号限行”
  • 未来可能:AI版”阶梯电价”
  • 这引发一个哲学问题:

  • 中美世纪难题*:
  • 中国先解决显卡荒?
  • 美国先解决电力荒?
  • 还是AI先被算力卡脖子?
  • 生存指南:如何在AI寒冬中取暖

  • 精准扶贫法:简单任务施舍给Sonnet,硬骨头才请Opus出马
  • 错峰用电法:跟着美国时区过日夜颠倒的生活
  • 一次说清法:把prompt写得比毕业论文还严谨
  • 分包工程法:让subagent当你的包工头
  • 备胎养成法:永远别把所有AI鸡蛋放一个篮子里
  • 温馨提示: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程序员群体的集体幻觉,信则有不信则无。

    09

    总结和未来展望

    当我和CC共舞的45天:一场AI时代的爱与痛的边缘

  • 第一章:惊喜与惊吓的初体验*
  • 惊喜:原来“编程”还能这么玩!不用写“if-else”写到头秃,AI直接猜出我的脑回路,简直是键盘侠的春天!
  • 担忧:但……它会不会哪天突然冷笑一声:“就这?人类逻辑真幼稚。”然后罢工让我自己加班?
  • 第二章:Vibe Coding——灵魂代码还是玄学编程?*
  • 从前写代码是“逻辑严谨”,现在是“心流感应”,AI负责翻译我的白日梦
  • 副作用:程序员逐渐变成“氛围组组长”,每天对着屏幕念咒:“这个效果……你懂的,要那种‘朦胧美’!”
  • 第三章:AI时代的生存法则*
  • 别跟工具较劲:CC是助理,不是老板!它敢消极怠工?立马切换回原始人模式——手写代码!(然后哭着怀念AI)
  • 警惕“AI依赖症”:当你发现自己连“Hello World”都要问CC时……恭喜,你已荣登“程序员退化观察名单”!
  • 终章:在代码与哲学的十字路口*
  • “究竟是我们在编程,还是程序在编我们?”保持清醒的秘诀:定期对AI说“不”,比如坚持自己调试一次bug——虽然最后大概率会认输,但至少证明人类还有倔强的尊严!
    (灵感来源:某神秘公众号的深夜顿悟,但本文已加入“人类胡言乱语”豪华套餐)

  • 重点加粗*:
  • AI再强,也改不了你写注释时的敷衍文学(“// 这里很神奇,别问为什么”)
  • 真正的Vibe Coding精髓:代码可以自动生成,但摸鱼技巧必须亲自传承!
  •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