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0

我的Vibe Marketing实践案例:如何用AI工作流驱动小红书矩阵,实现7位数营收

AI成为你的营销军团指挥官:小红书七位数增长的秘密武器

1. 从”手指抽筋”到”AI军团”的进化史

还记得第一次做小红书推广时,我是个卑微的”键盘战士”,每天重复着:

  • 复制粘贴文案到50个账号
  • 人工配图修图到凌晨3点
  • 像个”点赞机器人”一样互动
  • 结果?我的手指得了腱鞘炎,数据却像个瘫痪的乌龟爬行。直到有天,我突然觉醒:为什么不让AI来当我的”数字奴隶”?

    2. 小红书,一个”内容复印机”的天堂

  • 真相时刻*:这个平台压根不需要毕加索式的创意天才,它本质上是个:
  • 模板复印机(成功内容=复读机)
    素人cosplay秀场(用户就爱看”假装真实”的戏精)
    流量老虎机(只要你投对了硬币,它就会吐钱)

  • 结论:与其当个苦逼的内容艺术家,不如做个AI流水线工厂主*!
  • 3. “野生团队”的逆袭:用AI造了个营销印钞机

  • 没预算?没人手?没资源?* 那都不是事儿!我的”数字雇佣兵”包括:
  • 文案克隆人军团(每次生产100条不同版本的标题)
  • 修图魔法师团队(3秒给同一张图换上100种滤镜)
  • 互动僵尸大军(自动点赞评论比真人还像”热心网友”)
  • 最疯狂的是:这群”AI打工人”不吃不喝不领工资*,还能24小时加班!
  • 4. 三个阶段,一场”人机联姻”的狗血剧

    阶段一:原始人时期

  • 工作状态:人肉Ctrl+C/V
  • 成果:腱鞘炎成就+1
  • 开销:咖啡因成瘾+视力衰退
  • 阶段二:AI小白鼠实验

  • 壮烈牺牲:被10种AI工具坑到怀疑人生
  • 意外收获:发现2个真正能用的”AI印钞机”
  • 转折点:第一次体验到”躺着涨粉”的快感
  • 阶段三:AI皇帝登基

  • 日常画风:喝着奶茶看AI打工
  • 系统产出:日均500条内容+3000次互动
  • 最终结果:账号矩阵像个印钞机组装车间
  • 5. 终极心得:与其内卷,不如教会AI替你卷

    现在的我,俨然是个”AI军阀”:

  • 不再创作内容设计内容流水线
  • 不再手动操作编写自动化脚本
  • 不再焦虑数据让AI自动调参优化
  • 最后一句忠告*:
  • 在这个时代,不会用AI做营销的人,就像还在用算盘对抗超级计算机!(突然发现…这篇分享也是AI帮我优化的呢)
    我的Vibe Marketing实践案例:如何用AI工作流驱动小红书矩阵,实现7位数营收

    第一阶段:0-10万 | 手工作坊,跑通内容模型

    “天龙人号”的奇幻冒险:从零到十万的家教私域操盘手日记

    1. 开篇:一个不会运营的合伙人、一份天价家教,还有一个莽夫(没错就是我)

    团队组成就像奇葩说现场:

  • 合伙人A:能一小时收费2000块教数学,但发朋友圈像在写遗书。
  • 合伙人B:自称”人肉流量器”,结果抖音号粉丝比我家冰箱里的过期酸奶还少。
  • :带着”先开枪再瞄准”的野路子哲学加入,口头禅是”封号算我的!”
  • 2. 像素级模仿:不是抄作业,是给作业整容

    当时的战术堪称鬼畜:
    每天刷爆款笔记刷到小红书算法以为我要考清华。
    把”考点预测”类内容拆解得比高考卷还细,最后总结出爆款三件套

  • 苹果备忘录截图(透着一种”随手打打就押中题”的凡尔赛)
  • emoji暴雨排版(家长就吃这套视觉冰糖)
  • 焦虑钩子+权威感话术(比如:”还有30天,90分以下学生必须看这三页纸”)
  • 某同行吐槽:”你们这叫模仿?明明是给爆款笔记做了个医美!”

    3. 玄学发现:小红书账号分三六九等,有的号天生是贵族

    封号封到怀疑人生时,突然发现:

  • 普通号:发”三角函数速记” → 违规限流。
  • 天龙人号:发同样的内容 → 流量精准得像装了GPS,还能吸引家长主动问”老师能加微信吗”。
  • 团队内部为此召开”玄学研讨会”,最终结论:

  • 小红书账号和修仙小说一样,讲究灵根资质*
  • 4. 首月战绩:11个学生,40%转化率的秘密

    关键操作堪称”精准拿捏家长七寸”:

  • 选题:专挑考前30天发”急救包”内容(此时家长焦虑值MAX)
  • 引流:用小号在评论区自问自答:”求资料!” → 主号回复:”戳我头像领取”(俗称自己当水军)
  • 话术:私域第一句永远是”孩子最近哪科最吃力?”(2000元报价前先让家长自我诊断)
  • 最秀的操作:
    把试听课包装成”名额仅剩3个的冲刺诊断”,结果真有家长凌晨两点转账。

    5. 血泪认知:账号是消耗品,但”天龙人”能续命

    三个月后我们悟了:

  • 普通账号:活得比奶茶店的优惠券还短,平均寿命6个月。
  • 天龙人账号:堪比教培界的比特币,一个能养活全团队。
  • 于是开启”账号养殖计划”:

  • 新号前10篇笔记只发人畜无害的学习日常(比如错题本排版)
  • 等平台判定我们是”清纯教培”而非”黑心机构”后,再开始引流
  • 6. 阶段性总结:手动档的胜利

    虽然现在回头看,当时:

  • 用Excel统计爆款元素像在填高考志愿表
  • 手动改文案改到出现”苹果备忘录PTSD”
  • 但正是这段人肉AI时期,让我们后来训AI时能霸气地说:
    “生成十条焦虑钩子,要能让家长看完立刻想下单,参考2023年4月爆款模板”
    (此刻某前合伙人在辅导间隙抬头望天:”这群人居然真把玄学跑通了…”)
    后记:现在团队已经进化到用AI批量生产”天龙人号”,但第一个手工打造的账号,至今仍被供在钉钉群里当吉祥物。

    第二阶段:10-50万 | 矩阵化扩张与 Vibe Marketing的初探阵痛

    从“个人英雄主义”到“团队流水线”的奇幻升级

    目标:让成功像病毒一样扩散

    最初的试验成功了,但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想扩大规模?那就得像“传销模式”一样,但咱们是合法的!于是,我们制定了两条搞钱路线:

    横向:50个账号的“饥饿游戏”

  • 开50个号,像养蛊一样竞争,一个月不出客户直接“火葬”(注销)。
  • 目标简单粗暴:刷出一个“天龙人号”,只要成1个,业绩就能撑起半边天。
  • 逻辑相当于“买50张彩票,中一张就行”——听起来很荒唐?但这就是互联网的玄学。
  • 纵向:内容生产的“AI流水线”

  • 手工作坊?不行,咱们得进化!引入AI,把个人经验变成流水线作业。
  • 你以为AI能让你躺着赚钱?错!它只是让你从“手打面条”进化到“方便面加工厂”。
  • 招人踩坑记:人性的弱点大赏

    策略很美好,执行很骨感。我们天真地以为“招人=解决问题”,结果发现“招错人=制造更多问题”。以下是 血的教训总结

    坑1:成年人不是橡皮泥,捏不动

  • 幻想:招个助理,亲自培养,让他变成“第二个我”。
  • 现实:教了半天,发现对方只想“摸鱼领工资”。
  • 领悟:职场如相亲,看对眼就合作,不合适赶紧换,别想着“改造对方”。
  • 坑2:免费助理=花钱买罪受

  • 幻想:“免费学习”听起来很香,既省钱又能“培养人才”。
  • 现实:免费助理交作业比便秘还难,你还不好意思骂他。
  • 领悟:金钱是最好的筛选器,付费才能理直气壮要求结果。
  • 坑3:“熟人帮忙”≈ 灾难现场

  • 幻想:找朋友帮忙,感情深,效率高。
  • 现实:朋友觉得是“义务劳动”,你觉得自己在“求人办事”。
  • 领悟:招聘就该冷酷无情,走正规流程,别把感情带进生意。
  • 最终解决方案*:
  • 严格按“招聘流程”筛人(别找熟人!)。
  • 直接找“IP助理训练营”毕业生——人家付学费就是为了找工作,干劲足!
  • 工具篇:从“个人玩具”到“团队灾难”

    一开始,我用 Cursor(AI编程神器)+ 自研工具链(Jinja+Python+SQLite),自己玩得很嗨。结果……

  • 给助理用?Bug比功能多!
  • “本地环境报错是啥?”
  • “数据库怎么又不同步了?”
  • “这个代码怎么跑不起来?”
  • 结论:这工具就是个“极客玩具”,适合我,不适合团队。
  • 调整方向*:
  • 工具必须傻瓜式操作,让非技术背景的人也能用。
  • 稳定性>炫技,能跑通比“高级”更重要。
  • 战绩:48万GMV,笑中带泪

    从2024年4月到12月,GMV冲到48万。虽然问题一堆,但至少证明了一件事:

  • “个人英雄”能赚小钱,“团队流水线”才能赚大钱!*
  • (当然,前提是别再踩同样的坑……)
    我的Vibe Marketing实践案例:如何用AI工作流驱动小红书矩阵,实现7位数营收

    从10万到50万:当”增长”遭遇”混乱怪兽”

    增长的真相

    我们曾经天真地以为,业绩增长就是复制、粘贴、再复制,直到发现——复制键的旁边,蹲着一只叫”混乱”的怪兽

  • 增长的幻象以为堆人=增长
  • 现实的暴击堆人=堆混乱
  • 团队效率低到像蜗牛在写代码,而我本人?已经不是”疲惫”二字能形容,基本处于”人机合一”的境界——白天当数据狂人,晚上当灵魂出走的机器人

    工具VS人类:谁先罢工?

  • 策略再好*,工具不给力,就像是——
  • 给跑车加三轮车轮胎
    让程序员用算盘写代码
    让销售手动计算百万级订单
    工具掉链子,团队就像在玩“最慢的人决定上限”的游戏,而这场游戏的MVP奖杯……颁给了”低效率”

    教训总结

  • 标准化 ≠ “随便搞个流程”(不然你以为Excel是万能的?)
  • 工具 ≠ “凑合能点按钮”(不然为什么有人宁愿手工算账也不碰某些系统?)
  • 人 ≠ “无限加班资源”(否则下次增长的,可能是离职率)
  • 总结*:
  • 增长是把双刃剑,跑得快容易扯着管理的裤腰带。
  • 没工具加持的增长,就像骑共享单车追高铁——能跑起来,但手和腿总有一个要先断
  • 第三阶段:50-100万+ | 成熟的Vibe Marketing系统,实现「人机协作」

    “自己革自己的命”:当技术遇见效率的飞跃

    背景故事:效率困境

    曾经的我,兢兢业业,花费几个月的时间,手动完成了一套从内容收集、解析到创作发布的复杂流程。结果呢?系统慢慢显出疲态,像个背着20公斤哑铃还要求跑马拉松的可怜打工人。

  • 灵光一闪(也可能是熬夜过多导致的幻觉):*
  • “等等,我为什么要自己当苦力?”
  • “自动化工具难道只是用来刷社交媒体吗?”
  • 技术革命:n8n + 飞书 = 打工人的救星

    几天后,我成功用n8n + 飞书组合拳,把几个月的手工活给一键核平了。是的,我——自己革命了自己。新系统不仅跑通了,还跑得比我快得多。

    AI工作流全解析

  • 人工找标: 先手动找到对标的笔记(目前还没法让AI完全替代这步,否则连我都要失业)。
  • 自动同步到飞书: AI接棒,让内容火速进入飞书队列。
  • 解析大师上线:
  • 精准抓取标题、正文,甚至图片里的文字(因为现代人写备忘录的方式:照片比笔记本好用)。
  • 二次创作灵魂注入:
  • 根据设定好的模板,把原始内容按我们的逻辑“洗稿”,啊不,是“润色优化”
  • 封面图魔法: 自动生成,省下找设计师讨价还价的时间。
  • 全自动发布: 比特浏览器的RPA工具Automa出马,抓取飞书内容,一口气发布到各大平台账号,比外卖小哥送餐还快。
  • 系统组成:科技版俄罗斯套娃

    这个超级工作流其实是多个工具的缝合怪,以下简单介绍它的核心之一:

    “一对一笔记生成”模块

  • 功能: 精准解析单篇笔记,按照标准格式重构内容,确保风格统一。
  • 效果: 你永远不知道这篇笔记到底是真人写的,还是AI写的,连原作者都可能陷入自我怀疑。
  • 总结:如何不让自己成为效率的瓶颈?

  • 答案很简单:*
  • 工具得当,效率翻倍。
  • 自己革命自己,才是真·职场生存之道。
  • ……不然呢?难道等着被老板革命吗?
    我的Vibe Marketing实践案例:如何用AI工作流驱动小红书矩阵,实现7位数营收

    “暑期特训营”:AI版补课老师爆笑上岗记

    你以为暑假一对一辅导只是家长和孩子斗智斗勇?错!现在连AI都卷进来了!来看看这套“全自动补课流水线”是怎么用科技把“辅导班”玩出花的——

    1. AI生成主题:精准踩雷,痛到心坎

    AI像极了那个总爱戳你痛点的损友,一口气列出10个“一对一辅导”的致命话题:

  • “钱花了,成绩没涨?你的补课费可能喂了空气”
  • “名师1V1?说不定连教师资格证都是P的”
  • “孩子补课补到崩溃,家长陪读陪到心梗”
  • (AI内心OS:人类的烦恼,不过是我的数据样本罢了。)

    2. 内容创作与分发:无情的码字机器

    AI写完主题还不算完,转头就批量生产短文,搭配封面图,一键塞进飞书表格,顺便把公众号也同步更新了。全程自动化,连杯咖啡都不用喝。

  • 效率对比:人类小编写1篇的时间,AI能搞完10篇,还能抽空嘲讽两句:“你们人类太慢了。”
  • 3. 图片处理:代码界的灵魂画手

    你以为封面图是设计师做的?天真!

  • 幕后真相:Python小哥熬夜写的HTML转图服务,愣是把枯燥的代码变成了“艺术创作”,直接生成高清大图,上传飞书,完成闭环。
  • 家长看了沉默:这封面,比补课机构的宣传单还专业,但谁知道它背后是一串冷冰冰的代码?
  • 总结

    这年头,连补课营销都被AI承包了。人类还剩什么优势?大概就是——

  • “我们会喊累,AI不会。”*
  • (不过它可能会因为算力不足卡机……)
    我的Vibe Marketing实践案例:如何用AI工作流驱动小红书矩阵,实现7位数营收

    AI写作工厂:从痛点选题到多平台分发的魔法流水线

    你以为教育博主天天熬夜写干货?太天真了!让我们揭开AI内容生产的工业级流水线内幕:

    第一阶段:选题收割机

  • AI像在学校的自动贩卖机里扫货,专挑英语学习的痛点下手
  • 批量生产的标题比班主任的唠叨还精准:”主谓宾都分不清?这套方法让差生逆袭985
  • 每个标题都在学生家长的焦虑点上蹦迪
  • 第二阶段:内容变形记

  • 严肃短文模式:仿佛戴着老花镜的退休教师在线说教
  • 素人分享模式:“我从英语28分到雅思7.5的血泪史”(配图必须是手写体便利贴)
  • 秘密武器:所有内容都会自动变成”备忘录截图”,看起来像偷拍的学霸笔记
  • 终极阶段:全网天女散花

  • 飞书表格自动归档的速度比课代表收作业还利索
  • 公众号同步发布时,连错别字都完美复制人类小编特色
  • 你以为在看真人分享?其实是数字傀儡师在操控整个内容马戏团
  • 这套系统最讽刺的是——它写的”如何提高英语写作能力”,可能比人类老师的范文得分更高…
    毕竟在这个时代,不会用AI的内容创作者,就像还在用复读机练听力的学生我的Vibe Marketing实践案例:如何用AI工作流驱动小红书矩阵,实现7位数营收

    当AI成为写作界的”打工人”

    第一阶段:幻想篇

    “让AI当免费劳力,躺着赚钱不是梦!”我们建立了一套看似完美的AI工作流:

  • 自动抓取题材:从飞书表格里扒拉出没被AI”污染”过的文章。
  • AI充当”裁缝”:把文章大纲剪剪补补,包装成”逆袭建议”、”学霸秘籍”等爆款风格。
  • 自动归档:写完直接塞回表格,全程无人干涉,像极了一条“AI流水线”
  • 然而现实很快打脸——公众号压根不给流量!AI生成的内容就像超市试吃小饼干,吃一口还行,但没人会买。于是我们悟了:”一碗提示词走天下”的时代结束了,得批量定做”AI模板”。

    成果

  • 搞了3-5套内容模板,每一套配专属AI提示词,确保文章质量稳定在人工的70%水平(勉强能看)。
  • 自动化含量飙升至95%,助理终于不用苦逼写稿了,改行当”AI监工”和”质检员”。
  • 结论:人类=战略大脑,AI=勤劳机器人,完美符合”Vibe营销“的哲学!

  • 第二阶段:现实篇

    “AI再聪明,没监督照样翻车!”正当我们以为可以躺着数钱时,系统翻出了两大天坑

    坑1:AI发癫,助理摸鱼

  • 我本以为助理只需要无脑点”发布”就行了,结果……
  • AI生成封面图烂得离谱(比如用脚画的人物),助理居然照发不误!
  • 更骚的是,有些笔记压根没发出去,助理却在群里天天打卡“已发送”……
  • 解决方案:找了个合伙人专门查岗,不然AI和助理能合谋把账号毁了。

    坑2:AI在”闭门造车”,生产过期货

  • 暑假攻略模板?9月还在狂发!
  • 助理不反馈数据,AI就像过时的导航系统,带着我们一路往阴沟里开……
  • 解决方案:逼助理每周整理热点,提案新模板,让我这个”战略大脑”决定是否更新AI流程。

  • 最终成绩单

  • 累计收入突破7位数*(虽然差点被AI和助理联手坑破产)
  • 自动化≠无人化*(AI再强,也得有人盯着,否则分分钟给你整活)
  • 真理时刻AI自动化省的是执行时间,但管理成本一点没少! 毕竟,让AI和人类员工自律,比让猫不抓沙发还难……
    我的Vibe Marketing实践案例:如何用AI工作流驱动小红书矩阵,实现7位数营收

    当AI遇上营销:我的效率杠杆革命

    1. 从零开始的AI奇幻冒险

    想象一下,你正站在一片未知的领域,面前摆着一堆酷炫但有点吓人的AI工具,周围飘着「AI会取代人类吗?」的弹幕。而我,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撸起袖子从0干起,亲手打造了一个AI应用——过程充满了「啊哈」和「呃……再来一次」的野生开发者真实体验。
    事实证明,AI不是魔法棒,而是效率杠杆。它不会让你一键躺平,但能让你跑得比别人快三倍。

    2. AI的正确打开方式:三大要素全解析

    我深刻悟出了一个真理——想在营销领域玩转AI?光有工具是不够的,你得有一套科学「打法」:

  • 高效的AI工具:就像给你一台跑车,但不是谁都能当舒马赫。
  • 标准化的流程:AI再聪明,扔给它一团乱麻也会直接宕机。
  • 严格的监督反馈机制:没有质检的AI就像没有刹车的跑车,翻车警告!
  • 这三者合一,才是真正的「智能印钞机」。

    3. 营销的未来:优势从「人海战术」转向「机器战术」

    Vibe Marketing(氛围营销)目前藏着一个惊人的10倍效率套利机会,但问题来了——怎么挖?
    未来的营销大佬,不再比拼谁雇了更多的投手和设计师,而是谁能训练出更聪明、更自律、甚至能自己优化KPI的AI团队。
    就像《西部世界》里,机器人到最后反而成了最懂人类的「操盘手」一样。

    4. 结论:AI时代,营销人的新竞争法则

  • 优秀营销人 ≠ 会花式点鼠标的人,而 = 会教AI干活的人*。
  • 本文原载于微信公众号「饼干哥哥AGI」,作者饼干哥哥。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