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推理:当硅片成了“印钞机”
英伟达:我不是在造芯片,我在印钞票
摩根士丹利的最新报告让所有人目瞪口呆——原来搞AI推理不仅能改变世界,还能让你赚得盆满钵满!测算显示:
AI推理工厂:现代版的“点石成金”
报告称,一座标准的“AI推理工厂”,不管是用了哪家的芯片,都能轻松斩获50%+的平均利润率。翻译成人话:
结论:这不是技术竞赛,这是一门超级生意
AI推理告诉我们一个朴素的真理——技术再强,不如盈利能力强。英伟达笑傲群雄,谷歌华为稳如老狗,而AMD……嗯,至少勇气可嘉?
下次再有谁说“AI烧钱”,你可以把这个报告甩给他:“醒醒,人家已经开始用AI算账了!”
01
盈利榜单:冰火两重天
AI硬件巨头的利润狂欢:谁在数钱数到手抽筋?
“数钱数到手软”俱乐部会员名单
英伟达凭什么这么牛?
这家伙简直就是AI界的”灭霸”,集齐了所有赚钱宝石:
云端AI界的”赚钱游戏”:谷歌、AWS数钱数到手软,AMD却在”撒币”
科技大佬们的”赚钱机器”
AMD的”黑色幽默”
换句话说:当其他人在玩《赚钱模拟器》的Easy模式时,AMD不小心选了”地狱难度”还忘了带装备。不过话说回来,这么有勇气的公司真不多见了——至少他们的财务部门应该获得”最具冒险精神奖”!
02
“100MW AI工厂模型”
建模AI工厂,量化投资回报
揭秘AI发电厂:当算力成了发电量
能让所有AI公司既兴奋又肉疼的,莫过于摩根士丹利搞出的这套“100MW AI工厂模型”——说白了,就是给AI算了一笔“电费账单”,看看它们究竟是不是在“烧钱发电”。
1. 算力界的“碳中和”单位
AI工厂的最小计量单位是100兆瓦(MW),差不多是一个中等数据中心的电力胃口。要知道,这足够喂饱750个AI服务器机架,让它们吞电如喝水。以后谁说AI不环保,直接甩这句:“我们的训练模型每小时消耗的电力,够你家小区空调开一年。”
2. 年度烧钱清单:基建、硬件和电费,一个不少
为了让AI工厂真正运作起来,分析师们算账的速度都快赶上GPU跑分了:
总结一下,运营一家“AI发电站”,一年至少3.3亿美元,最高8.07亿美元(比某些小国的GDP还高)。AI公司老板:
3. 收入模式:你的Token就是我的电费单
如何回本?当然是按token收费!AI工厂的收益公式相当简单:
结论:AI赚钱?可能比烧钱容易…一点?
虽然数据堆到天价,但摩根士丹利的这套模型让所有人意识到:AI训练和运营,本质是一门“电费经济学”。如果未来AI开始抱怨电费太贵,别惊讶,毕竟它们可能还在算自己的回本周期呢!
03
未来战场:生态之争与产品路线图
AI界的“三国杀”:GenFlow 2.0、UALink 与以太网的爱恨情仇
在向世界展示了一系列“硬核狠活”后,GenFlow 2.0的负责人神秘一笑,表示:“别急,我们还有几种模式,将在正式上线时才露出獠牙。”听起来像是某种忍者的终极奥义——对手只能等上线了才知道是惊喜还是惊吓。
当前的AI江湖,除了英伟达独占鳌头,其他厂商正为了“连接标准”这一宝贵王座打得头破血流:
而这场战争的本质很纯粹——谁能活成英伟达NVLink的“备胎竞争者”?
就在对手们还在为“标准权”吵得不可开交时,英伟达淡定地掏出了它的下一代大杀器——“Rubin”,并自信地宣布:2026年第二季度量产,第三季度就能让服务器们组团出道。看起来,他们不仅跑得快,还在路边设置了“移动终点线”,毕竟,让对手们跑马拉松比短跑更省心。
这份报告像是一杯冰美式——提神醒脑,让投资者们从“AI是玄学”的梦里清醒过来。它证明,AI推理这门生意:
而文中的那两张盈利图表,基本可以挂起来当投资界的《蒙娜丽莎》。
这篇充满“AI权力游戏”气息的文章来自微信公众号“硬AI”,作者是神出鬼没的“Kozmon”(可能是穿梭在芯片和代码之间的科技侠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