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0

月烧35万元token、逼得Claude官方连夜限速!被全网吐槽的中国“榜一大哥”,已经靠 AI 年入千万了

“Claude大胃王”:一位程序员如何用200美元吃掉7万美元的AI大餐

最近AI界出了件趣事——Anthropic公司不得不给Claude AI”上保险”,因为某些用户简直把它当成了”无限自助餐厅”。

  • 事情是这样的*:
  • 虽然Anthropic提供了Pro和Max两种”VIP餐券”
  • 但某些”大胃王”硬是把自助餐吃成了”24小时流水席”
  • 其中一位神人只用200美元的门票,就吞下了价值7万美元的”AI大餐”!
  • 这位”Claude终结者”的光辉战绩*:
  • 一个月吃掉77亿token(价值5万美元)
  • 总计146亿token的”饕餮记录”
  • 成功登顶”CLAUDE COUNT大胃王排行榜”
  • 有网友戏称:”这哥们是把AI当水喝吗?”更有人建议Anthropic应该开设”刘小排特别套餐”——配备消防栓级别的API接口。
    技术圈纷纷猜测:

  • 这位大神可能正在训练AI写《红楼梦》续集
  • 或者让Claude解黎曼猜想
  • 更可能是用AI生成了一整部《辞海》
  • Anthropic对此的回应堪称经典:”亲,虽然我们是自助餐厅,但您这吃相…我们厨房要着火了!”
    难怪现在用户们都在调侃:”免费试吃结束,现在进餐厅要先过称重机了。”
    月烧35万元token、逼得Claude官方连夜限速!被全网吐槽的中国“榜一大哥”,已经靠 AI 年入千万了

    AI排行榜的背后:一个全栈工程师的”暗中观察”计划

    让我们来聊聊这个神奇的”Claude Code排行榜”是怎么诞生的。

  • 幕后黑手:George Pickett,一个深陷Claude无法自拔的全栈工程师(没错,他自己也上过榜)。这家伙不仅是个重度用户,还嫌手动统计太麻烦,干脆写了个CursorBoost*——一个会在你写代码时偷偷干活的AI小助手。
  • 它是怎么”监视”你的?

    自动追踪:和Claude Code的hook系统深度绑定,每次你结束会话(比如大喊”STOP”),它就立刻行动。
    数据分析:收集输入tokens、输出tokens、缓存tokens、时间戳、模型类型(但绝对不偷看你的提示词和回复,毕竟AI也要有点底线)。
    荣誉之争:数据上传后,你的”Claude使用值”就会出现在[claudecount.com](https://claudecount.com)的排行榜上,让大家看看谁才是真正的AI依赖症患者。
    所以,如果你发现自己莫名其妙上榜了……别慌,这只是George的”大数据观察计划”的一部分罢了!

    回应各种疑问

    那个男人现身了!CCusage数据曝光

    8月15日这天,互联网上演了一场精彩的“我是谁”大戏!刘小排同学在自己的公众号上突然跳出来,拍着胸脯说:

  • “没错!就是在下!我就是你们要找的那个男人!”*
  • 为了证明自己不是来搞笑的,他还专门晒出了一份用ccusage统计的消耗量数据,这份数据的精彩程度简直能上《走近科学》:

  • 充电头:3个(看来没少熬夜)
  • 方便面:17桶(程序员标配)
  • 头发:0.5kg(别问,问就是程序员的痛)
  • 键盘磨损度:87%(真正的键盘侠认证)
  • 咖啡因摄入:足以让一头大象嗨三天
  • 看来这份数据比户口本还管用,这下全网都信了——确实是本人没错了!
    月烧35万元token、逼得Claude官方连夜限速!被全网吐槽的中国“榜一大哥”,已经靠 AI 年入千万了

    “Claude Code 吞噬者”刘小排的奇幻漂流

    “本月账单:5万美金,打个折?”

    在国外某神秘排行榜上(据说维护者是个穿睡衣的极客),一位名叫刘小排的”Claude Code 顶级饕餮”成功登顶——不是因为他代码写得最好,而是因为他花钱最狠
    过去30天,他默默烧掉了5万美金,稳居”Claude Code Cost榜”第一名,堪称AI界的”氪金狂魔”。
    有趣的是,他表示:”这只是冰山一角!” ——因为他的统计脚本上传数据时崩了一半,可能网络觉得他的用量太离谱,干脆罢工抗议。

    “我只是在AI的规则边缘优雅地蹦迪”

    面对网友的质疑:”你这是开发Win13?还是用AI挖比特币?” 刘小排淡定一笑:”不,我正在用Claude Code做一些正经事。”
    具体是什么呢?

  • Fast3D(用文字或图片一键生成3D模型)
  • 几十款盈利产品(是的,他甚至赚钱)
  • 24小时不间断工作的AI军团(“我睡觉,Claude不睡觉!”)
  • 有人指责他”滥用Token”,他反手一个逻辑暴击:
    “那些骂我的人,可能自己用的是盗版!””我是官方允许的极限玩家,不是羊毛党!””甚至官方该给我广告费!”

    “Token和钱的关系,比你工资和心情还复杂”

    面对”为什么你的Token不是最多,钱却最多?“的疑问,刘小排掏出了AI经济学:

  • 模型选择:UltraThink + Opus = 豪华套餐
  • 缓存比例:他喜欢多任务并行,导致缓存较少(也更贵)
  • AI作息:”普通人用Claude聊天,而我让它们007加班。”
  • 有人感叹:”原来AI界的首富是这样诞生的……”

    结局:AI是否会给他发感谢信?

    目前尚未可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

  • 如果哪天Claude涨价了,网民的第一反应可能是:*
  • “快看!是不是刘小排又开始了?!”*
  • 月烧35万元token、逼得Claude官方连夜限速!被全网吐槽的中国“榜一大哥”,已经靠 AI 年入千万了

    自助餐哲学:龙虾困境与AI狂欢

    愤怒的餐桌礼仪:谁该为剩下的龙虾壳买单?

    当刘小排的公众号文章被搬到Reddit后,网友们瞬间开启了一场关于“资源分配伦理学”的辩论。一位网友忿忿不平地抛出灵魂拷问:
    “按照某些人的逻辑,我该生谁的气?怪自助餐厅没写‘每人限吃两只龙虾’,还是怪那位天天搬走25只却拿去堆沙子的老哥?我气的是贪心顾客,不是餐厅!”另一派网友则耸耸肩表示:“冷静点,朋友,如果你为一顿自助餐付了高价,菜单上又没写‘禁止用龙虾搭积木’,那为何不把盘子垒到天花板呢?难道你会因为邻居家24小时循环播放《鱿鱼游戏》而砸电视吗?”

    AI界的“龙虾大亨”:刘小排的神奇操作

    无论争议如何,刘小排显然成了这场辩论的“明星龙虾搬运工”——他在X(原Twitter)上一天暴涨2500粉丝,堪称“AI圈顶流”。有人建议“封杀他”,也有人高呼“商业规则就是用来试探边界的!”
    这场闹剧的本质,或许就像自助餐里的永恒难题:“当别人把甜品区扫空时,你该怪他胃口大,还是怪老板没多备几块蛋糕?”

    一人即公司,年入千万

    一个互联网”逃兵”如何用AI变成了千万富翁

    从大厂螺丝钉到AI时代的”超级个体”

    谁能想到,当年在猎豹移动乖乖写PPT的刘小排,现在居然成了AI创业圈的”野生巴菲特”?这位87年的重庆崽儿向我们展示了什么叫“互联网大厂镀金,不如AI淘金”

    大厂黑话 vs 赚钱骚操作

  • 以前:赋能、复盘、沉淀(翻译:加班、熬夜、秃头)
  • 现在:无人直播、外卖红包、发传单(翻译:躺着数钱)
  • 刘小排坦言,在生财有术接触到的项目让他大开眼界:”原来一张传单的价值比十页PPT还高!”靠着这些接地气的项目,他轻松赚到人生第一个百万,比在大厂写周报快多了。

    史上最”寒酸”的创业团队

    当刘小排决定创业时,他的公司构成可能是这样的:

  • 人类员工:1名(他自己)
  • AI员工:N名(不要工资,不用社保)
  • 这位非程序员出身的老板骄傲地说:”去年我们公司创造了近千万营收,主要感谢我的AI同事们不(需)要(求)年(涨)终(工)奖(资)。”

    AI编程的进化历程

    时间AI能力人类程序员心态
    2023年初辅助写代码“这玩意儿能取代我?”
    2023年11月击败89%程序员“求你别再说了…”
    2024年Q4独立完成完整项目“转行送外卖还来得及吗?”

    致富秘诀大公开

    第一步:找到”野生需求”

  • 案例1:TikTok下架后,”如何给老外取中文名”成了刚需
  • 案例2:某评分2.6的APP(用户内心OS:用着难受,但不得不用)
  • 案例3:小红书评论区里的”要是有个XX软件就好了”
  • 刘小排的金句:”现在做APP最大的门槛不是代码,而是发现问题的能力——就像在沙滩上找别人没见过的贝壳。”

    第二步:让AI打全场比赛

  • 产品经理AI:市场调研
  • 设计师AI:画原型图
  • 程序员AI:写代码
  • 测试工程师AI:找bug
  • (人类唯一需要做的:给AI们点”继续”按钮)

    反内卷公司经营学

    在Raphael AI公司,你会发现这些”异端”现象:

  • 没有KPI/OKR
  • 拒绝周报/月报
  • 全员享受过程
  • 期待明天但不过度焦虑
  • 刘小排特别提醒:”千万别轻易招大厂精英!那些天天聊日活的人,可能连自己明天的午饭怎么解决都不知道。”

    AI革命比你想象的更猛

    “这不是什么风口,而是人类历史的重置按钮。”刘小排预言道:

  • 工作效率提升10倍是基本操作
  • 个人能力会被AI指数级放大
  • 未来80%的创新产品都将来自小团队
  • 他的最后建议简单粗暴:”别想太多,赶紧动手干就对了!毕竟AI又不会抢你的泡面吃。”
    注:本文写作过程中没有AI小编被剥削,它们都是自愿加班的(才怪)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