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rsor的商业模式:是产品创新还是价格陷阱?
最近,硅谷知名投资人Chris Paik(Pace Capital创始合伙人)对Cursor的商业模式提出了灵魂拷问。他的观点犀利如刀——「打包垄断资源,你只是租客;打包普通商品,你才是房东」。换句话说,Cursor的模式到底是在卖软件,还是在用补贴为高消耗用户兜底?
为什么「无限订阅」可能是一个危险的陷阱?
Cursor的模式跟传统SaaS不同——收入固定,成本跟着用户使用量上蹿下跳。这本质上不像卖软件,更像在开一家小型保险公司:
情景1:用户轻轻用一下
情景2:重度AI开发者天天榨干服务器
没错,Cursor的模式,就是在为一群高消耗用户的任性行为买单。
「用户结构反转」:好客户跑了,差客户赖着不走
Chris Paik引用保险业术语「死亡螺旋」(Death Spiral),精准描述了这种模式的宿命:
第一步:理性用户发现「这玩意儿坑爹」
高价值用户发现:同样的钱,自己明明能用更便宜的产品享受更好服务。然后就溜了。
第二步:剩下的全是「薅羊毛冠军」
那些消耗远超过付出的用户,不仅不跑,还会叫上更多朋友一起来薅。
总收入看似增长,但利润被这帮「羊毛党」吃得渣都不剩。
(如果你看过MoviePass和ClassPass的崩溃史,就会明白Cursor为什么可能会步其后尘。)
补贴VS营销:傻傻分不清?
Chris Paik提到了一个有趣的观点:很多创业公司把「补贴」当成了「市场营销」,但其实两者截然不同。
市场营销:「听说过我,喜欢我」
补贴:「你不是爱我的产品,只是爱我的折扣」
Cursor目前需要回答的核心问题是:
用户是因为产品本身愿意买单,还是仅仅因为价格够低才来占便宜?
结语:Cursor能逃离「死亡螺旋」吗?
如果Cursor不想重蹈MoviePass的覆辙,它可能得考虑以下几点:
合理设置价格层级(别让AI狂魔薅崩服务器)。
优化用户结构(留住高价值用户,限制恶意滥用)。
计算真正的商业模式利润率(总收入增长≠业务健康)。
否则……
(P.S. Chris Paik之前的文章《The End of Software》也很精彩,推荐一读!)
当风投遇上”铁血经济学”:论Cursor如何把自己玩成了一台”烧钱打字机”
1. “烧钱也能赢”?醒醒吧,这童话连Uber都不敢信了
风投圈最爱讲的两个童话:
但真相是——
订单密度高到能压榨配送成本——外卖小哥一次送五单,比送一单便宜多了!
规模效应带来定价权——等你离不开Uber,涨价还不是分分钟的事?
而大多数公司呢?
烧钱路径=盲人摸象
补贴终点=用户跑路
2. Cursor的”代码炼丹术”:AI时代的”房东”还是”租客”?
Cursor的核心问题不是”能不能烧钱”,而是——
Cursor的两大”致命伤”
补贴策略=自毁按钮
“不是Cursor有多好,是白嫖真香!”
3. 商业世界的”铁律”:你到底是”房东”还是”租客”?
理想:”我是AI编程界的苹果!”
现实:”我是OpenAI的打工仔……”
4. 终极拷问:你的PMF是”真需求”还是”假高潮”?
Cursor的选择很简单:
Cursor如果想活下去,得先学会当个精明的”房东”,而不是慷慨的”散财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