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96
0

CEO卷款夜逃迪拜,15亿美元独角兽爆雷,700印度码农冒充AI,坑惨微软

从”AI神坛”到”人工诈骗”:Builder.ai的荒诞创业史

  • 从前有个”AI公司”,遗憾的是,AI是假的,但诈骗是真的。*
  • 1. 融资神话:如何用PPT骗到15亿美元?

  • 第一步:起个唬人的名字(Builder.ai,听起来像能一键建一个公司)。
  • 第二步:拉上巨头站台(微软投了!软银也投了!快看!)。
  • 第三步:偷偷藏起代码里的”人工客服”(AI?其实是实习生熬夜写if-else)。
  • 2. 颁奖季的黑色幽默

    两年前,Fast Company(快公司)评选「全球AI Top 10」,排名如下:

  • OpenAI(真AI)
  • 谷歌DeepMind(真AI)
  • Builder.ai(真·人工·AI)
  • 英伟达(黄仁勋:我排第9?呵呵。)
  • 结果几个月后——

  • OpenAI:继续统治世界。
  • 英伟达:股价飞向月球。
  • Builder.ai:破产文件比代码还长。
  • 3. 真相揭晓:你的AI可能是凌晨3点的程序员

    2023年,Builder.ai终于暴露了核心科技:

  • AI自动化开发
  • 人工冒充AI(精准匹配需求:用户说”AI帮我做个App”,其实是印度外包团队在加班。)
  • 4. 行业潜规则:不止一家在玩”人工AI”

    Builder.ai不是一个人(工智能)在战斗!类似的操作还包括:

  • 某聊天机器人公司:用户以为在和AI调情,实际是菲律宾客服在憋笑。
  • 某自动驾驶初创:宣传片里的”无人车”其实是遥控玩具车+绿幕特效。
  • 结论*:AI创业的秘诀不是算法,而是演技。
  • 警示:下次听到”我们用AI颠覆行业”,记得问一句——”你们的AI,是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还是Absent Intelligence(不存在智能)?”CEO卷款夜逃迪拜,15亿美元独角兽爆雷,700印度码农冒充AI,坑惨微软

    AI界的”泡泡糖”:Builder.ai的甜蜜陷阱

    1. “AI 洗白术”:旧酒装新瓶

    Builder.ai本质上就是个披着AI外衣的传统外包商,把原本的代码填鸭术,用几个时髦术语一包装——

  • “智能自动开发”(其实还是码农在熬夜)
  • “无代码解决方案”(其实就是拖拉拽旧瓶装新酒)
  • “AI驱动”(翻译:我们有个按钮会变颜色)
  • 2. 投资人为什么买单?

    因为FOMO(错失恐惧症)是这个世界最强的销售话术!Builder.ai深谙此道:

  • “再不投就晚了!”
  • “下一个独角兽!”
  • “AI改变世界!”(注:指改变投资人的钱包厚度)
  • 3. 纽约时报的警世预言

    Builder.ai的估值像充气城堡,一旦漏气,砸下来的可能不是几个投资人,而是整个市场的信心——

  • “当最闪亮的’AI’公司露出真面目,泡沫破裂的声音会比打代码的键盘声还要响。”*
  • 结论:泡沫破灭时,记得戴安全帽

    Builder.ai 能不能用AI造出靠谱软件不知道,但在造势这门艺术上,它已经拿捏得死死的。投资者请系好安全带,毕竟,“AI泡沫”可比气球难捏得多!
    CEO卷款夜逃迪拜,15亿美元独角兽爆雷,700印度码农冒充AI,坑惨微软

    硅谷从未如此狂热

    硅谷的”钞能力”大战:AI狂潮席卷之下

    巨头们撒钱如流水

  • OpenAI、Meta、亚马逊、谷歌、微软这些科技界的”钞能力玩家”,今年直接 把3200亿美元砸向了数据中心,比两年前足足翻了一倍多。
  • Meta:路易斯安那州的”超级数据堡垒”,造价上天了。
  • 亚马逊:一口气在印第安纳圈了30块地盖数据中心,比打游戏开分基地还狠。
  • 风投大佬们的”疯狂星期四”

  • 2025年第一季度,美国风投机构对AI的投资额度达到了 650亿美元,仿佛钱是大风刮来的。
  • 环比增长 33%,说明”疯狂”还在加速。
  • 对比ChatGPT还没火的那会儿,直接暴涨 550%,堪称”AI时代的风口起飞”。
  • “数据中心”已经成了新地产项目

  • 单个数据中心造价突破600亿美元,这是什么概念?
  • 比一些小国家的GDP还高,科技大佬们的金钱观已经突破人类极限。
  • Meta和亚马逊:疯狂盖楼模式启动,”AI基建狂魔”称号非他们莫属。
  • 人类 VS AI?不,更像是”土豪大战AI基建”

    硅谷早就进入了”砸钱拼AI未来“的模式,在这场金钱游戏里,谁能笑到最后?反正钱包够厚的才能玩得起。

  • 一句话总结:* AI革命=数据中心狂建+钞票大把烧,硅谷现在是”真·有钱任性”。
  • CEO卷款夜逃迪拜,15亿美元独角兽爆雷,700印度码农冒充AI,坑惨微软

    当AI成了”万能胶”:科技圈的魔幻现实主义大戏

    第一章:AI的”变形计”

    科技公司最近搞出了新剧本——AI不再是工具,而是”人类救世主豪华套餐”:

  • 你的老板:周末想请假?AI会温柔地驳回申请,并附赠一句:”效率就是生命,同志。”
  • 你的员工:24小时不眠不休,但可能会在汇报PPT里偷偷插入一段冷笑话。
  • 你的老师:教你微积分时突然开始讨论《权力的游戏》结局合理性。
  • 你最好的朋友:虽然只能回复”嗯嗯,你说的对”,但至少不会抢你的薯片。
  • 心理治疗师:”检测到您的焦虑值超标,建议购买我们的会员舒缓情绪。”
  • 第二章:科技圈的”速度与激情”

    整个行业弥漫着一种”再不AI就来不及了”的恐慌感,仿佛世界明天就要被代码统治。

  • 创业者A:凌晨三点敲代码,边哭边喊:”GPT-5要发布了!我的创意又过时了!”
  • 投资人B:闭眼砸钱,心想:”管它是不是AI,先蹭上热搜再说。”
  • 吃瓜群众C:看着新闻标题《AI将取代人类》,默默下单了第二杯奶茶。
  • 然而,在这场狂欢中,一家价值15亿美元的”AI公司”悄悄倒闭了。没人注意,因为它倒闭的方式太不AI了——既没喷火,也没吟诗,只是安静地消失了。

    第三章:”AI诈骗”的魔幻操作

    事实证明,”AI”这个词如今像个万能标签,贴哪儿都行:

  • 旧金山夫妇:号称开发了”革命性AI聊天应用”,其实背后全是员工手动回复,还时不时打错字。
  • 纽约购物App:宣传”智能推荐系统”,结果用户收到的”AI精选”其实是菲律宾外包团队的手动截图。
  • 监管机构终于坐不住了,但骗子们的辩护词依然清新脱俗:”我们的AI……还在学习中!”

    结语:人类 VS 机器,谁更会忽悠?

    在这场AI狂欢里,唯一可以确定的是:

  • 真AI:在努力学习人类。
  • 假AI:在努力学习怎么更像AI。
  • 人类:在努力分辨哪个是AI,哪个是PPT动画。
  • 或许未来的历史书上会写:”21世纪20年代,人类不是在用AI,就是在假装自己是AI。”
    CEO卷款夜逃迪拜,15亿美元独角兽爆雷,700印度码农冒充AI,坑惨微软

    AI热潮下,硅谷的”皇帝新衣”式创业指南

    当AI变成”融资密码”时

    David Gerard(那个敢于戳破科技泡沫的狠人)最近无情揭露:在硅谷,fake it till you make it 的终极形态已经演变成了 —— “AI术语大甩卖”

    融资速成秘诀:三句万能话术

  • “我们采用机器学习重塑行业”(实际:Excel表格加人工猜测)
  • “核心是大语言模型驱动”(实际:实习生手动回复邮件)
  • “这代表着未来技术范式“(实际:PPT第42页写着”待实现”)
  • “Builder.ai效应”

    最讽刺的是 —— 当你真正做出产品时,投资人反而会警惕地问:”这代码该不会…真是AI写的吧?”现在的硅谷潜规则:假装用AI比实际用AI更容易拿到钱。毕竟现实中的AI还在把2+2算成5,而PPT里的AI已经能治愈癌症了。

  • 专业建议*:下次路演记得穿高领毛衣,说话时频繁使用”神经网络””transformer”等词汇,并在每句话结尾加上”…就像AlphaGo那样” —— 融资成功率立刻提升300%。
  • CEO卷款夜逃迪拜,15亿美元独角兽爆雷,700印度码农冒充AI,坑惨微软

    从加勒比海度假村到硅谷宠儿:.ai域名的逆袭之路

    还记得2016年吗?那时候:

  • Builder.ai还叫Engineer.ai(听起来像是要给工程师做AI相亲)
  • .ai域名还不及1.5万个(现在连我家猫都想注册一个)
  • 这个后缀主要属于安圭拉岛(加勒比海的一个度假天堂,现在估计程序员比游客多)
  • 疯狂的.ai淘金热

    今年夏天每天都有1500个.ai域名诞生,比90年代末的.com泡沫还疯狂:

  • 90年代:整个互联网才1万家企业
  • 2023年:预计.ai域名将突破100万大关
  • “以前用.ai是图个海岛风情,现在用.ai是为了假装懂AI” —— 某不愿透露姓名的初创公司CEOBuilder.ai的广告词说得好:「把想法转化为应用,速度极快」—— 现在看来,把「.com」改成「.ai」的速度更快!
    (P.S. 安圭拉岛旅游局正在考虑推出.beach.ai高端定制套餐)
    CEO卷款夜逃迪拜,15亿美元独角兽爆雷,700印度码农冒充AI,坑惨微软

    数字时代的”末日狂欢节”:当AI成为新的互联网泡沫

    如果说「互联网热潮」好比1999年的跨年派对,那这波AI狂热就像是2024年太空站里的全息迪斯科,连泡沫都变得更闪亮了!

    对比一览:从网页到AI的”泡沫进化史”

  • 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在问”你的网站有几点击?”
  • AI时代:现在改成”你的模型参数量多少?模型会自己写代码吗?”
  • 2000年:企业融资靠”我有一个.com域名”
  • 2024年:企业融资靠”我有一张GPU和几个神秘的数学公式”
  • 疯狂程度指数飙升

  • 创业者速成班:互联网时代起码得学点HTML;现在,只要会Ctrl+C/V几条prompt,你就是AI大模型创业者!
  • 投资人FOMO(Fear of Missing Out)心态:1999年,投资人怕错过下一个Yahoo!;今天,他们怕错过”下一个GPT-6.66″。
  • 但问题是……

  • 1999年:烧钱建服务器机房
  • 2024年:烧GPU电量能养活一个非洲小国的电网
  • 所以,是继续狂欢,还是提前准备降落伞?反正历史告诉我们:泡沫会破,但科技永远不会停下脚步。

    贩卖梦想?不,是魔法

    “AI革命”背后的洗脑术:当高科技遇到旧套路

    最近科技圈掀起了一场令人捧腹的现象——Builder.ai的营销团队似乎把传统洗脑广告玩出了新高度:

  • 24/7广告轰炸:他们的广告就跟印度雨季的蚊子一样无处不在,叮得你想忘记他们都难
  • “不可避免”心理战:重复次数多到让你开始怀疑”是不是只有我不知道Builder注定成功?”
  • AI外衣下的老把戏:表面上卖的是改变世界的AI,实际上用的是上世纪就验证过的”谎言重复千遍就是真理”法则
  • 印度One Little Web公司的研究报告简直一针见血:在这场AI聊天机器人混战中:

  • 媒体关注度=数字版街边叫卖
  • 头版头条就是新时代的吆喝声
  • 科技记者集体变相成为免费销售
  • 最讽刺的是这套”传统营销”组合拳让Builder.ai成功把自己包装成了”颠覆传统”的先锋!他们的真实商业策略估计是:

  • 第一步:租用足够多的广告牌把”AI”这个词刻进公众视网膜
  • 第二步:在大家被洗脑到相信AI会自动写代码时推出服务
  • 第三步:坐等投资者带着支票本排队(幻觉也会产生真实现金流)
  • 这不禁让人想起那句老话:”在AI取代人类之前,人类先学会了用AI概念收割韭菜。”
    CEO卷款夜逃迪拜,15亿美元独角兽爆雷,700印度码农冒充AI,坑惨微软

    当”巫师”把80%的预算都花在营销上时…

  • Builder的经营哲学简单得令人发指——把预算砸向推广*,而不是什么无聊的产品开发。
  • 来看看他们的”宣传狂欢”时间表:

  • 2023年秋天:跑到里斯本的Web Summit晒存在感
  • 金牌合作伙伴? 在旧金山TechCrunch Disrupt上挂满Builder大名(这可是第二高级别的赞助哦!)
  • 中东不缺席:迪拜的Gitex Global也成了Builder的表演舞台
  • 到了2024年,人工智能的风越吹越大,Builder的营销预算也像坐了火箭一样冲天直上:

  • 4200万美元 砸在品牌推广上(是的,相当于公司收入的80%!)
  • 公司员工增长到1500人,品牌支出直接翻了四倍
  • 至于为什么公司CEO Sachin Dev Dugga 自封为”首席巫师“?嗯……可能是因为魔法最擅长塑造幻象吧!
    CEO卷款夜逃迪拜,15亿美元独角兽爆雷,700印度码农冒充AI,坑惨微软

    当”幸运毛衣”遇上”AI救世主”

    这个家伙简直是个行走的调色板!他那件“幸运毛衣”——说它多彩都算客气的,简直就像把整个颜料店打翻在身上。每次公开露面,这件时尚灾难就会刷新观众的视网膜,完美诠释了什么叫“丑到极致就是潮”
    不过你不得不佩服他的营销天赋:

  • 毛衣即品牌:那件毛衣辨识度比二维码还高,人们记不住他的名字,但绝对忘不了这件”视觉炸弹”
  • AI预言家的奇特组合:当所有人都穿西装谈AI,他穿着这件像是被彩虹揍了一顿的毛衣谈人类解放
  • 创意与自信的完美搭配:”让人类天性中更具创造性的部分得以发挥”——这话从他嘴里说出来特别有说服力,毕竟能坚持穿那件毛衣确实需要惊人的创造力
  • 2023年的经典语录堪称AI界的时尚宣言:”在人工智能中,你看到的是一个转变——它让人类天性中更具创造性的部分得以发挥。”翻译一下就是:等AI接管世界后,人类终于可以专心做最重要的事——比如设计比他这件更丑的毛衣。
    这位大概是第一个用实际行动证明:想让人工智能记住你?先让人类的视觉神经为你颤抖吧!
    CEO卷款夜逃迪拜,15亿美元独角兽爆雷,700印度码农冒充AI,坑惨微软

    AI=Actual Indians?

    有多少人工,有多少智能

    当AI遇上披萨:Builder.ai的神奇”魔法师” Natasha

    新一代”魔法”程序经理

    Builder.ai在行业会议上展示了他们的最新杰作——”Natasha”,这位自称人工智能界的”第一个程序经理”,能让构建网站或应用变得像点披萨一样简单
    想不出比这更贴切的比喻了:

  • 点披萨:”我要一个加双份芝士的玛格丽特”
  • 点APP:”我要一个能追踪猫咪健身的社交应用”
  • 结果:披萨/APP一键搞定
  • Natasha的悄悄话

    在一则广告中,我们的AI朋友Natasha优雅地抛出了个问题:
    “我知道你在想什么:这一切怎么可能?”(然后神秘地压低声音)”它基本上就是魔法。”这简直比哈利·波特的魔杖说明书还要简单!

    从代码到氛围的”进化史”

    过去 VS 现在
    过去:程序员们要像少林寺和尚一样苦修多年
    现在:你只需要对着AI说”我要这个”
    专业术语进化:代码→无代码→”氛围编程”(真时尚!)

    荣誉与”小额费用”之谜

    Builder.ai确实有两把刷子,被《快公司》列为AI领域第三大创新企业(悄悄说:参选只需要支付一丢丢费用)。这种能把代码变没的魔术,难怪连媒体都惊呼”奇迹”!
    再这样发展下去,我们会不会看到:

  • AI程序员罢工抗议”太简单了”
  • CEO们开始怀疑为什么要付程序员那么多钱
  • 招聘广告变成:”寻找能与AI调情的项目经历”
  • 但无论如何,能让你像点披萨一样点APP的”魔法”,真的太方便了——只需要祈祷你的”披萨”不会像某些外卖一样送错了配料!
    CEO卷款夜逃迪拜,15亿美元独角兽爆雷,700印度码农冒充AI,坑惨微软

    “AI”还是”人工干预”?Builder.ai的达沃斯魔术秀

    2017年,Builder.ai在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大放异彩,高调展示了他们那位听起来像科幻片主角的AI助手——Natasha
    然而,就像变魔术时观众只能看到兔子和烟雾,却看不见后台手忙脚乱的魔术师团队一样,Natasha的”魔法”背后,可是藏着一群疯狂敲键盘的工程师

  • 为什么呢?因为开发软件就像煮火锅——*
  • 你以为全是自动化机器在切肉下锅? 不,可能是厨师躲在厨房偷偷加班。
  • 你以为AI写代码像开了特效? 不,实际上还是人类工程师在手工缝合Bug。
  • 所以,软件开发真正的真相是——*
  • 它不仅是写代码,还得包括但不限于:
  • 安抚暴躁的产品经理
  • 研(瞎)究(编)用户需求
  • 反复测试直到电脑比程序员先崩溃
  • 结论: Builder.ai的故事完美诠释了“AI的光鲜,人力的幕后”。与其说Natasha是AI,不如说它是个高科技双簧演员*,而真正的演出,还得靠那些默默无闻的工程师们。
  • CEO卷款夜逃迪拜,15亿美元独角兽爆雷,700印度码农冒充AI,坑惨微软

    数字产品的”套娃”困境:当科技遇上”人傻钱多”

    让我们来聊聊那些号称”智能化”的数字产品是如何让投资者和用户一起抓狂的。

    你以为你在买特斯拉,其实到手的是乐高

    那些宣称能”一键生成”应用的神器通常会给你以下惊喜组合:

  • 表单界的变形金刚:能变成任何形状,就是变不成用户想要的
  • 登录页面选美大赛:30种配色方案,但没有一个能记住密码
  • 仪表盘万花筒:数据应有尽有,就是看不懂
  • 这就像去米其林餐厅,结果发现厨师在用微波炉热预制菜。

    科技圈的”皇帝新装”表演

    Builder.ai的财务报告堪称行为艺术:

  • 烧钱速度:巅峰时期每季度烧掉4000万美金,足够买下一个小岛
  • 降本妙招:通过”精打细算”,成功把亏损降到仅2100万美金
  • 人工成本:雇佣大批工程师手动搬砖,完美诠释”自动化的尽头是人力”
  • 这让我们想起那些健身APP——号称AI教练,实际上全靠真人客服在后台喊”加油”。

    产品进化论的残酷真相

    真正的数字产品应该像生物一样生长,但现实中它们常常:

  • 用户反馈黑洞:建议入口设计得像迷宫,确保没人能找到
  • 迭代玄学:更新日志只会写”优化用户体验”,从不解释为什么更卡了
  • 数据架构艺术:把数据库当抽象画来设计,连开发者都看不懂
  • 难怪有人说:用这类工具开发应用,就像用宜家说明书造火箭——步骤都对,结果全错。

  • 最讽刺的是*:当AI说要取代程序员时,这些”智能平台”还在偷偷雇佣大批工程师手动填坑。也许这就是数字时代的”人工”智能?
  • CEO卷款夜逃迪拜,15亿美元独角兽爆雷,700印度码农冒充AI,坑惨微软

    Builder.ai:一个充满创意的财务魔术表演

    寒冬中的”惊喜”发现

    当Builder董事会在去年冬天搓着手取暖时(可能是因为缺钱交暖气费),他们突然意识到:“咦?我们的金库怎么比北极还空?” 于是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大家来找茬”游戏——财务报表版。
    事实证明,这家公司在创意会计方面确实富有想象力:

  • 声称赚了1.57亿 vs 实际到账4200万(差价够买好几座小岛)
  • 第二年吹到2.17亿 vs 真实数字5100万(这差距让魔术师都自愧不如)
  • 云服务账单:最贵的”忘记付款”

    Builder还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精彩的商业案例:如何把”忘记付AWS账单”发展成价值7500万美元的行为艺术。亚马逊云服务团队可能至今还在纳闷:”这群人是把我们当慈善机构了吗?”

    技术揭秘:人工”智能”的真相

    今年五月,某个吃瓜群众的社交媒体爆料揭开了Builder最具创意的”AI”:

  • “娜塔莎神经网络”——这个听起来像是科幻电影里跑出来的名字,实际上是由700名印度程序员*组成的”人肉CPU集群”。想象一下这个画面:每当你说”嘿,娜塔莎”,就有700个工位同时亮起”正在输入中…”的提示灯。
  • 后记:曲终人散的优雅退场

    在企业版的”鱿鱼游戏”结局中:

  • 首席巫师(这职称本身就很有问题)念了个消失咒溜了
  • 公司以比魔术师变鸽子还快的速度解体
  • 破产文件上的墨迹还没干,全世界的商学院就急着把这个案例加入”如何不作死”的必修课
  • 最终教训*:当你的AI需要700个人的时候,可能应该改名叫HI(Human Intelligence)。
  • CEO卷款夜逃迪拜,15亿美元独角兽爆雷,700印度码农冒充AI,坑惨微软

    IT界的神秘缩写:”AI”=Actual Indians?

  • 科技圈流传着一个令人捧腹的业内玩笑*:那些初创公司的”AI”技术宣传词,很可能不是在说”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而是在偷偷表达”Actually, Indians”(其实就是印度人)的缩写!
  • 尴尬的投资人现况

  • 微软等一众投资者可谓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 既不能说破这个”公开的秘密”,又要保持严肃的投资人形象
  • 每次产品演示会上都要努力憋着不笑出声
  • 印度董事会的精彩入职

    2024年初,Manpreet Ratia高调加入Builder董事会。这位仁兄大概是被梗刺激到了,义愤填膺地在LinkedIn上发表声明:

  • “我们的AI真实存在!”
  • “绝不是噱头或骗局!”
  • “这是精密的生产级系统!”
  • 但互联网的记忆只有七秒钟*——就在他发完声明后,评论区的第一个回复还是:”知道了,Actual Indians团队很棒!”
  • CEO卷款夜逃迪拜,15亿美元独角兽爆雷,700印度码农冒充AI,坑惨微软

    “AI泡沫:当企业把‘自动回复’包装成‘人工智能’的尴尬时刻”

  • Builder公司最近把自己玩脱了*——他们的AI产品发布会变成了大型翻车现场。CEO Ratia面对媒体采访时满脸写着”我太难了”,承认公司在AI概念上玩文字游戏玩脱了。
  • 行业真相曝光时间

  • “我们产品用AI了!” ≈ “我们在代码里加了个if语句”
  • “革命性人工智能” ≈ “比自动回复高级那么一丢丢”
  • “AI赋能” ≈ “让同事多了一个甩锅对象”
  • Ratia捅破了行业内幕:大家都在玩”AI彩票”。自从ChatGPT带火这波浪潮后,各公司都像参加选美比赛一样,绞尽脑汁给自己的产品挂上”AI”标签。

    为什么企业都爱给产品”AI cosplay”?

    因为说实话太尴尬啦!看看这两组宣传词对比:

    AI包装版老实人版
    “智能数字员工”“会复制粘贴的脚本”
    “机器学习引擎”“Excel宏升级版”
    “AI驱动的解决方案”“我们会用Ctrl+C和Ctrl+V”

    行业现状速写

  • 技术部门:”这不就是个规则引擎吗?”
  • 产品经理:”改叫AI引擎!”
  • 市场部:”我们要强调它随时会获得自我意识!”
  • 眼看会议室的AI概念越来越离谱,程序员们默默把公告栏上”AI团队”改成了”正则表达式兴趣小组”。
    AI概念畅销,而自动化技术不行” —— 来自一位良心作痛的行业人士的呐喊这场AI泡沫最讽刺的是:当企业过度吹嘘AI时,真正在写脚本的程序员连自动续费会员都忘记关闭……

    AI洗白还是诈骗?

    当“积木塔”倒塌时:纽约AI新贵的最后演出

  • 场景一:摇摇欲坠的“科技乌托邦”*
  • 想象一下,这就像你精心搭了三个小时的乐高帝国大厦,突然一只猫跳上了桌子——这就是Nate的日常。

  • 崩盘倒计时:服务器灯像夜店蹦迪一样狂闪,代码仓库比超市关门前半小时的速冻区还混乱。
  • 电梯间偶遇:两个工程师在厕所碰上,面面相觑地问:“诶,你上周工资到账了吗?”
  • 华尔街日报不会写的那部分*
  • CEO还在LinkedIn发“颠覆性创新”小作文时,实习生已经偷偷把盆栽和充电器塞进了书包——资深打工人称之为“盆栽指数”,叶子卷边的速度就是公司倒闭的倒计时。

  • 最后的高光时刻*
  • 市场部坚持用最后35美元团建基金订了6人份的披萨,行政姑娘怒吼:“都这时候了还选加菠萝的?!”
    :本文不含任何AI生成鸡汤,毕竟服务器已经穷到连“安慰性废话模型”都跑不动了。CEO卷款夜逃迪拜,15亿美元独角兽爆雷,700印度码农冒充AI,坑惨微软

    Nate:拯救“一键下单”懒癌患者的购物神器

    当网购变成了一场快闪

    想象一下:你正在疯狂刷电商网站,突然看到一双限量版球鞋,心跳加速、手指颤抖……然后——等等,要先注册、填地址、选快递、输信用卡? 算了,再见了宝贝,我的耐心比你便宜。
    这时候,Nate 来了,像个网购界的闪电侠,一脚踢开结账页面,让你直接从“加入购物车”跳到“已下单”。毕竟,人生苦短,何必浪费在填验证码上?

    AI的“超能力”:读懂你的购物脑电波

    这家公司号称用了“深度学习模型”,听起来比哈利波特的魔法书还高级。CEO Albert Saniger 一本正经地向投资人解释,他们的AI融合了:

  • LSTM(长短期记忆) —— AI帮你记住上次买错的尺码,免得你再穿成“粽子”;
  • NLP(自然语言处理) —— 哪怕你把“Air Force 1”拼成“Air Farts One”,AI也能心领神会;
  • 强化学习 —— 每次你跳过结账,AI就奖励自己一颗虚拟糖,越用越聪明。
  • 4000万美元的信任投票

    2020年春天,投资者大手一挥,砸了4000万美元给Nate。可能是因为他们自己也受够了在半夜网购时,被“忘记密码?”页面逼到崩溃。
    Nate的存在证明了一件事:人类的懒,才是科技的第一生产力。

  • 总结*:
  • 功能:跳过结账流程,直接买买买。
  • 核心技术:AI模型(LSTM+NLP+强化学习=你的购物保镖)。
  • 融资:2020年获4000万美元投资。
  • 适用人群:所有认为“结账页面是反人类设计”的网购勇士。
  • CEO卷款夜逃迪拜,15亿美元独角兽爆雷,700印度码农冒充AI,坑惨微软

    那点小事:Nate与”人工智能”的奇妙之旅

    1. “神奇”的应用?

    Nate这个自称「神奇的购物应用程序」的小家伙,在2022年突然被科技媒体The Information点了个名,结果直接暴露了真实身份——“人工智能”的外皮下,藏着一群勤劳的菲律宾承包商!

  • 神奇在哪里? 大概在于明明不用AI,却能演得比AI还像AI……网友们纷纷表示:”原来’智能’就是有人替你熬夜算账啊?”
  • 承包商: “我们不生产智能,我们只是订单的搬运工。”
  • 2. 监管机构:是你是你就是你!

    这篇文章一出,Nate立马成了监管机构的“关注对象”

  • 官方态度: “你说你不用AI?那我们得好好’聊聊’。”
  • Nate的反应: (沉默.JPG)
  • 这场”人机误会”让人不禁思考——到底是科技创造了便利,还是勤劳的人类撑起了科技的虚假繁荣?(此处应有深沉的背景音乐)

    3. 网友评论精选

  • “这AI的智商,可能是外包的。”
  • “我家的扫地机器人都比Nate智能……至少它真的会自己动。”
  • “以后简历可以写:’曾为某AI公司提供过人工智慧服务’。”
  • 结论:下次再看到有人吹’全自动智能’,先掐指算算背后有多少个半夜加班的承包商。*
  • CEO卷款夜逃迪拜,15亿美元独角兽爆雷,700印度码农冒充AI,坑惨微软

    AI欺诈风波:桑尼格先生的”科幻剧本”

  • 四月里的法律闹剧*
  • 正当纽约的春天开始绽放时,曼哈顿的检察官们却给科技圈投下了一枚”AI炸弹”。他们把目光锁定在了一位叫桑尼格的先生身上,指控他玩了一出精彩的”AI魔术秀”——只不过观众是那些被骗得团团转的投资人。

  • 指控内容:从AI到”Ai-nything”*
  • 根据检察官的控诉:

  • 桑尼格先生显然误把”投资人”当成了”科幻小说迷”
  • 他那些关于人工智能的说辞,可能连ChatGPT听了都会脸红
  • 投资人以为投的是下一个谷歌,结果可能是下一个小丑
  • 最讽刺的是…*
  • 这位被指控欺诈的科技新贵,现在可能需要真正的人工智能来帮他写辩护词了。毕竟,面对检察官,他那些”创意性描述”可能不太好使了。

  • 当前状况*
  • 桑尼格先生现在面临着:

  • 一堆法律文件
  • 一群愤怒的投资人
  • 和一场关于”AI与谎言界限”的哲学辩论
  • 这起案件给科技圈提了个醒:虽然AI可以生成很多东西,但法律责任还是要自己承担的。
    CEO卷款夜逃迪拜,15亿美元独角兽爆雷,700印度码农冒充AI,坑惨微软

    AI欺诈案件:一场好莱坞式骗局正在法庭上演

    在美国旧金山联邦法院的另一角,一出涉及人工智能的金融闹剧正在慢悠悠地推进。1月,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给GameOn的CEO Alexander Beckman 及其妻子 Valerie Lau Beckman 送上了一份“惊喜大礼”——诈骗指控。

    指控亮点

  • 假的收入:就像电影里的反派一样,他们似乎在“做假账”方面颇有天赋。
  • 假的审计报告:不知道是AI帮忙造假,还是人工造假后再甩锅给AI。
  • 假的银行对账单:毕竟,凭空捏造数字可比去银行要账单方便多了。
  • 盗用身份:显然,他们觉得身份的非法“租赁业务”更具吸引力。
  • 资金用途过于个性化:数百万美元流向了非常“实际”的目标:
  • 豪华婚礼(因为真爱需要烧钱来证明)。
  • 买房(毕竟“没钱”的时候也得有个像样的家)。
  • 这场“大胆而全面”的欺诈计划,足以让好莱坞编剧点头称赞——只是这里没有happy ending,只有法院的传票。
    现在,法庭正在慢慢解剖这个魔幻般的商业故事,而关于人工智能是否参与其中,可能只是一个细节——毕竟,骗人这件事,人类的创造力往往比AI更离谱。
    CEO卷款夜逃迪拜,15亿美元独角兽爆雷,700印度码农冒充AI,坑惨微软

    一场价值6000万美元的”财富环球游”

  • 三位主角的精彩表演:*
  • Beckman夫妇:”6000万?什么6000万?我们连600块都没见过!”(法庭表演系毕业)
  • Sachin Dev Dugga:”我只是个热爱生活的旅行博主…恰好带着别人的6000万周游世界而已。”
  • 本案亮点:*
  • 最豪横的旅行方式:用别人的钱买头等舱机票
  • 最奢侈的购物理由:这都是为了…呃…投资!
  • 最淡定的被告:认罪?那多影响我的ins人设啊
  • 网友热评:*
  • “建议给他们颁发’最佳理财喜剧人’奖,毕竟把严肃的金融诈骗演成了幽默短剧。”

  • 本案教训:*
  • 下次看到朋友圈有人晒环球旅行+奢侈品九宫格,先问一句:”这钱…是你的吗?”
    CEO卷款夜逃迪拜,15亿美元独角兽爆雷,700印度码农冒充AI,坑惨微软

    “科技大亨的迪拜奇幻漂流记”

    这位科技创业者最近的行踪成谜,坊间传闻他可能已经“战略性撤退”到了迪拜——毕竟,那里的沙漠阳光和豪华超跑,可比纽约的法庭传票要舒适得多。据悉,他此行是为了给“新项目”筹集资金,试图再一次“颠覆世界”(或者至少颠覆投资人们的钱包)。
    与此同时,他的公司——Builder——正在被纽约南区检察官办公室热情“关照”。目前尚不清楚调查的具体内容,但有几位前员工表示,他们早就预料到了这一天(”早说了他是个天才,可惜没把天赋用在账本上“)。

    围观群众的声音

  • 投资人A:”这个项目我投了?哦……你说的是哪个项目?”
  • 前员工B:”我还以为他只会运营公司,没想到他跑步也这么快(指跑路)。”
  • 媒体评论:”又一个‘改变世界’的梦想,最终变成了‘改变司法记录’的现实。”
  • (注:本文纯属虚构,如有雷同……那可能真的雷同了。)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