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成立107年的松下,如何赶上AI大模型的浪潮?
松下AI大冒险:一个电子巨头的”求生之路”
日本东京——在我们可爱的松下大叔本间哲朗接受采访时,他大概是这样想的:”再不搞AI,我们这些外企在兔子国(中国)就要被智能扫地机器人扫出门啦!”
AI双轨制:一边加油门一边踩刹车
这位全球副总裁揭示了松下中国这两年既当供货商又当技术员的奇幻之旅:
“隐形冠军”的霸气宣言
你可能不知道,但松下在AI基础设施领域简直是个隐身侠:
“电源模块?全是我们的’芯’肝宝贝!”
“贴片机?生产线上的VIP中P!”*
中国区自动化系统老大张健更是自豪地表示:
“咱在中国有三家电子材料工厂,连你都叫得上名字的大佬们都在用我们的货——虽然你可能压根不知道那些闪亮亮的AI产品里有我们的零件!”
结论
在这个AI横行的时代,老牌电子企业松下的策略大概是:“打不过就加入,加入不了就供货”——事实证明,这个策略相当”来电”!
松下中国:AI搞不好,员工下班别想早!
研发团队:一年胖一圈,三年大变样
“小模型”大战“大模型”
全员AI?不如说“AI逼疯全员”
老牌日企?不如说是AI时代的“忍者”
2、松下的本土化范本:实现“现地决策”
松下在中国:”请示文化”变”自主决策”,年轻人都当上CEO啦!
还记得2019年本间哲朗刚到中国那会儿,张口就是三句口号:”中国成本、中国速度、中国模式“。当时大家都以为他就是来喊喊口号、吃吃烤鸭的,结果没想到,现在这已经成为5万在华松下员工的工作准则——效率比日本电车的运行时间表还精准!
本土化管理:年轻人上位,领导层变”偶像练习生”
在中国东北亚的64家松下企业里,超过一半的CEO都是本土年轻人。换句话说,以前是”日本总部决定一切”,现在是”中国团队自己拍板”。就连松下中国的员工都在调侃:”以前我们发个PPT都要等日本批准,现在连产品研发都能自己当家做主了!”
软件开发团队也从6年前的1000人翻倍到2000人,其中1200人负责产品开发,800人鼓捣内部IT工具——说白了就是,”不只中国市场归他们管,全球项目也开始让他们练手”。比如:
供应链本土化:6000家供应商,全球1/3都在中国
想让”中国成本”变成”世界成本”?供应链是关键!松下在中国有6000多家供应商,占了全球的1/3。为了解决”中国供应商不懂海外市场”的问题,松下在上海设立了一个全球采购公司,专门帮中国企业”卖货到全球”。
现在的情况是:中国团队不仅要造产品,还要帮供应商们搞全球化,连CEO本间哲朗都说:
“以前什么事都要请示日本总部,现在中国已经能自己拿主意了!”松下控股CEO楠见雄规更是放出豪言:“中国成本就是世界成本,中国速度就是世界速度!” ——翻译一下就是:松下在中国的玩法,以后要在全世界推广!
所以你看,曾经的”请示文化”已经变成了”自主决策”,曾经的”日本管理”变成了”中国创意”。或许未来有一天,松下全球开会时,大家打招呼会是:
日本老板的中国式”叛逆”:把日企玩出新花样
“打破传统”的人事革命
你以为日本企业都是论资排辈、喝茶看报、等待”昭和荣光”重现?松下中国的本间哲朗可不这么想!
作为松下全球副总裁兼中国东北亚总代表,他直接来了个大变身——把日本那套”慢工出细活”的人事制度狠狠甩进了二次元,改成了更符合中国年轻人的”职场吃鸡版”!
日企传统的”年功序列”(简单说:混得越久越吃香)在中国行不通,怎么办?那就让90后上任领导层!扶摇直上不再是神话,能力优先,而不是”熬年头”。
学微信打卡?用钉钉沟通?中国人的职场习惯统统安排!松下甚至在财务、人事、税务上搞了个”三合一豪华套餐“,把在华企业的管理全塞进了松下中国版”超级大脑”——卓越运营中国东北亚公司。
“日企变形记”:集中式管理+放养式经营
你以为搞本土化就是放任分公司放飞自我?天真!松下走的是”放风筝”策略:
本间哲朗还特别提到,和中国企业讨论IT化管理时,发现中国企业的数字化比日本总部玩得还溜,于是松下中国立刻开挂:抄作业!
结论:日企的中国化=打破规矩+疯狂学习+让年轻人带飞!
换句话说:“中国模式”= 日本企业的”叛逆青春”!
3、松下中国的下一个六年
松下的”中国特训营”:六年修炼,终成全球利润担当
“中国战场”的生存法则
自2019年起,松下电器中国东北亚公司(CNA)在本间哲朗这位”掌门人”的带领下,已经在中国市场摸爬滚打了六年。用本间自己的话来说:”中国市场是一个极佳的训练营,在这儿挨揍多了,研发、设计、软件能力都噌噌往上涨。”
事实证明,松下在中国的”独立运营+本土决策”模式确实奏效。2024财年(4月到次年3月),松下中国东北亚地区的业绩如同坐上了一辆稳如老狗的电动车——销售额增长3%,营业利润增长10%,更夸张的是,它还扛起了松下全球30%的利润!到了2025年第一季度(4-6月),销售和利润仍然稳中有升,利润直接暴涨26%。
“变,就一个字”
然而,松下中国的管理层显然并不满足于现状。据松下中国东北亚公司CEO木下步透露,松下总部正在酝酿一场”企业版变形金刚“——2026年4月,松下电器株式会社即将重组为三家独立的事业公司,现有生活电器和中国东北亚公司业务将转交给新成立的松下娱乐·互动株式会社(名字听起来像是要进军游戏业?)。同时,空调新风和冷链公司也将合并成松下空调新风冷链集团,电气工程公司则重组为松下电气工程株式会社。
为什么要变?
未来:不仅仅是”在中国,为中国”
松下认为,中国市场已经从一个单纯的制造和消费基地蜕变为创新引擎和工程师摇篮。本间哲朗透露,松下正在考虑将部分产品的全球运营中心从日本搬到中国,理由是——某跨国企业直接把轨道交通业务总部从日本迁到了英国的成功案例给了他们灵感。
未来,松下中国的战略将正式从”在中国,为中国“升级为”在中国,为全球“。换句话说,”世界工厂2.0“时代已至,松下不仅要在中国赚钱,还要把中国经验复制到全球。
对此,本间的总结相当精辟:”中国市场不仅是训练场,现在更是‘超级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