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月导航和儿童手表:算力不足时的奇谋妙计
同样,AI 的天花板也不是芯片多快、内存多大,而是:
足够多的真实数据
长期闭环的训练
能从错误中爬起来,继续优化
而现在,地图行业也迎来了一场革命——
20 世纪的使命:把世界画清楚
21 世纪的使命:让地图 “看懂” 世界
高德刚刚宣布全面 AI 化,推出 “高德地图 2025”,要把地图变成一个能推理、能行动的 “空间智能体”。
一张不再 “蠢萌” 的地图,如何改变出行?
以前的地图是这样的:
而现在,高德要让地图变成:
简单来说,AI 地图学会了 “思考”——它能看懂路网的流动、理解人的偏好,甚至在堵车前就帮你避开。
空间智能:地图终于有了 “脑子”
高德 CEO 郭宁说:“任何行动都离不开对时间和空间的理解。”
过去的 AI,大多停留在 “某件事做得更好一点”,比如:
推荐更准一点(这次不是倒闭的店了!)
导航更快一点(绕开那条 “10 分钟走 1 小时” 的路)
但现在的目标是让 AI 从一个 “答题机器” 变成一个“行动伙伴”。
空间智能的三维战场
自然界花了几百万年进化出空间智能(比如鸽子送信不迷路),而 AI 用 “集体智能” 加速了这一过程。高德积累了二十年的道路数据,把地图从“一张静态纸”升级成了“活的交通大脑”。
现实世界:AI 最好的 “健身房”
中国复杂的交通简直是“AI 魔鬼训练营”——
早高峰潮汐车道(左边堵爆,右边空荡荡,但你过不去)
老城区人车混行(电瓶车、三轮车、遛狗大爷的混战)
高速突然施工(昨天还能走,今天路没了)
这些杂乱的数据,反而成了 AI 的最佳养料。高德每天都在训练 AI:
“此路不通” 的真实反馈
车端传感器的异常监测
红绿灯变化的实时推演
2024 年 5 月,南方某高速路面塌陷,AI 在事故发生的 30 秒内就向后方车辆发出警告——靠的不是摄像头,而是“多辆车同时急刹”的异常模式识别。
高德的 “AI 小高老师”:你的专属出行管家
这个智能体叫 “小高老师”(一听就很靠谱),功能包括:
3 天 2 夜自驾游规划(避开网红但难吃的景区餐厅)
机场贵宾厅权益查询(别等到了才发现信用卡过期)
临时改道调整(前方有拖拉机马拉松,绕路吧)
早上 8 点你在车库?→ 直接推送最优通勤路线
周末在家刷手机?→ 弹出 “2 小时可达的周边游”
CEO 说:“地图不是在追风口,而是回到了自己的基因”
高德 CEO 郭宁的 “AI 底层逻辑”:
终极形态:地图不是一个 App,而是你的“空间大脑”
未来的地图会是这样的:
这才是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真正融合——
汽车不再只是机器,而是能理解路的 “智能体”
城市不再只是钢筋水泥,而是可计算的 “动态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