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程序员比阿波罗还能”跳”,人类历史最疯狂的基建竞赛来了!
从期末考70分的学渣到AI基建狂魔
还记得你大学线性代数考了多少分吗?Tom Brown小声说:”70多…”
可这家伙6月自学编程,愣是混进了OpenAI,成为GPT-3的核心开发者!
现在又自立门户成立Anthropic——这经历活脱脱就是AI界的韦小宝啊!
AI基建竞赛:比登月刺激,比造原子弹烧钱
Tom Brown最近放出狠话:
AGI时代的魔幻现实
想象一下:
程序员正在建设的AI基础设施,比送人上月球、比造原子弹还要庞大!
说不定哪天你家的智能音箱会比NASA还了解宇宙,比五角大楼更懂战略…
就问一句:你家路由器准备好了吗?
当线性代数B-学生成为AI教父:Tom Brown的逆袭之路
2028年?不确定性?听起来就像是天气预报说“今天可能下雨,也可能不下”。但对于AI界来说,唯一可以确定的是:Tom Brown的名字终于要冲出科技圈,和街边卖煎饼的大爷讨论GPT-5了。
你可能不知道他是谁(虽然马斯克和奥特曼已经把头像挂满了热搜),但在AI江湖里,Tom Brown就像那个低调但总在关键时刻掏出一把绝世好剑的扫地僧。最传奇的是什么?他曾经线性代数只考了B-,然后突然觉醒:“等等,我好像该去改变世界?” 毕业后的剧本直接从“普通程序员”跳到了“帮OpenAI搞出GPT-3”和另立山头创立Anthropic的超级反派(划掉)科技领袖。
所以,未来几年AI会怎么发展?不知道,但可以确定的是,Tom Brown和他的团队绝对不会让你无聊。
两巨头的滑稽诞生记
那个让AI说话更”人话”的家伙
人人都说Claude现在是程序员的”梦中情人”,但它的老爸Tom Brown可不像那些穿着连帽衫在车库捣鼓代码的典型极客。这家伙的人生剧本简直像是被ChatGPT写出来的——充满了意想不到的转折。
从”基建狂魔”到AI教父
Tom Brown整天嚷嚷着他正在搞”人类史上最大的施工项目”。知道的明白他在说AI基础设施,不知道的还以为他要在地球表面铺满GPU呢!
硅谷”非主流”的成功学
在YC的Lightcone Podcast上,Tom首次把他的奇葩人生摊开来讲:
Tom Brown可能是唯一一个把AI训练说得像在搞脱口秀培训的人。”教会AI幽默比教会它微积分难多了!”——这话大概只有他能说得这么理直气壮。
Tom Brown的疯狂创业过山车之旅
第一章:创业初体验——从“狼性”到“狗性”?
第二章:AI自学之路——电脑比老板靠谱
第三章:厚脸皮的艺术——如何靠社牛杀进OpenAI
第四章:GPT-3训练基地——疯狂养大一只AI巨兽
第五章:出走OpenAI——离职信写得比代码还豪迈
第六章:Claude崛起——从无人问津到风光无限
第七章:算力与硬件的终极对决
终极忠告:年轻人的创业求生指南
MIT学霸创业踩坑录
21岁MIT毕业到创办Anthropic:一个”机器学霸”的非典型逆袭
主持人:”听说你21岁就从MIT毕业了?天才少年剧本是吧?”
Tom:”算是运气好,也可能是当时教授们想尽快把我送走……”
2009-2014:从科技菜鸟到AI入门
2015-2019:OpenAI期间的故事
2021:Anthropic诞生
Tom:”保持让AI比你聪明,但让它以为你才是老板。”
创业路上的“狼”与“坑”
在这家初创公司,他终于明白什么叫“狼性文化”——不是996,而是“自己不去捕食,饿死的就是你的孩子”。他感慨道:“在学校,我就像一只等着投喂的宠物狗,作业做完就行了;到了这儿,我才知道狼的生活有多刺激——不仅要自己找吃的,还得担心会不会被捕兽夹夹住。”
不过,接下来,他的创业之路堪称一部《悲惨世界:技术版》——
这段经历让他悟出了一条真理:创业就像打游戏,前期打怪掉血都是要交学费的。
Tom的Grouper奇幻冒险
Tom这个人吧,长得不帅也就算了,社交技能更是负数——每次跟女生搭讪,都像是在表演「人类早期驯服四肢珍贵影像」。
可自从发现了Grouper,他的生活迎来了曙光。为什么呢?
总而言之,Grouper就是Tom这种「社交低电量选手」的电量救星——朋友在旁,女生成群,安全无忧,再也不用担心自己会突然像个死机机器人卡在原地了!
硅谷大佬的”心灵净化之旅”
OpenAI联创Greg Brockman:从创业绞肉机到瑜伽垫
Greg Brockman可不是那种被创业失败打趴就灰溜溜回老家的人——不,这位OpenAI的联合创始人兼主席选择了更酷的路线:
Grouper的血泪回忆录
拒绝内卷,开始玄学
受够了硅谷那群疯狂内卷的”奋斗逼”,Greg直接开启“灵魂净化”套餐:
最终,这个逃离创业泥潭的”硅谷浪子”,靠着这段“找自己”之旅,才遇到了OpenAI的机遇——事实证明,有时候躺平才是最好的起跳姿势。
六月自学AI
「走后门」加入OpenAI
“从线性代数挂科到AI巨头:一个科技界’逆袭’的奇幻漂流”
1. 人生的重要抉择:是继续当创业狗,还是成为AI界的”扫地僧”?
Tom盯着电脑屏幕发呆,屏幕上飘着一行字:「你的线性代数成绩:B-(差点是C+)」。
他陷入了沉思:
显然,当时的Tom还不知道自己即将开始一段堪比”菜鸟程序员闯关谷歌面试”的奇幻旅程。
2. 朋友们的反应:从「AI安全是什么鬼」到「你疯了吗?」
当Tom告诉朋友们他要去搞AI安全研究时,他们的表情仿佛听到了「有人准备在火星上种土豆」。
结果,Tom因为这些”暖心鼓励”,足足怂了半年才开始行动。
3. 「隐身修炼模式」启动:从Coursera到Kaggle,一个学渣的逆袭
Tom决定火力全开,于是一头扎进「AI速成班」:
经过一番挣扎,Tom意识到:
“AI研究的门槛,大概比我想象的高那么‘一点点’……”
4. 终极操作:厚脸皮战术,直接抱大腿!
当时,OpenAI的研究团队堪称“AI界的复仇者联盟”,而Tom的背景?
但不要紧! 他决定祭出终极大招:
(据说当时的台词大概是:”您好!我是那个……呃,对AI很感兴趣的人!”)
最终,在2016年,Tom成功加入OpenAI——一个差点被线性代数劝退的男人,就这样闯进了AI革命的中心。
尾声:励志吗?其实更像个荒诞喜剧
事实证明:
所以,下次当你觉得自己不够格去做某件事时,不妨想想Tom:
“线性代数B-又怎样?万一我也能混进AI巨头呢?”
Tom 的逆袭:从 “扫地僧” 到 “鬼才” 之路
于是他火速给 Greg Brockman 发了条消息:
Greg 盯着这条消息,陷入了沉思:”这小子居然自称会分布式系统?难道他是隐藏在人间的扫地僧?” Tom 成功引起了 Greg 的注意,因为他完美符合 OpenAI 当时的招聘需求:
Greg 一拍大腿:”这不就是我们要找的鬼才吗?” 于是他立刻把 Tom 推荐给了 Pieter Abbeel,并嘱咐道:”教他机器学习的时候要温柔点,他上次代数考了个 B-。”
Pieter 看着 Tom 那张天真无邪的脸,嘴角微微上扬:”小伙子,欢迎来到 AI 的世界, 这里不关心你的 GPA,只关心你能让模型跑多快。”
从此,Tom 开始了他的逆袭之路——从扫地志愿者,摇身一变成为 AI 圈的”隐藏大佬”。谁说他只是个 B-?现在他的薪水可是 A+ 。
巧克力工厂里的机器人革命
1. 伯克利的”学术叛逃者”
Pieter Abbeel这位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教授,突然在某天宣布:”同学们,我要去追寻我的机器人梦了!”然后迅速收拾行李,连实验室的咖啡机都没来得及关,就冲向了OpenAI的大门。
2. Tom的”星际”逆袭
Tom原本是个默默关注AI发展的普通人,每个月准时”充值”学习OpenAI的最新成果。终于有一天,他看到OpenAI招聘公告上写着——
急需人才:- 要求:会玩《星际争霸》(至少青铜段位)。- 工作内容:帮AI学会打星际(万一AI学会后统治人类?那不归我们管)。Tom一看:”这不就是我苦练多年游戏的终极意义吗?!”于是,他顺利混进了OpenAI的队伍。
3. 巧克力味的创业故事
当时的OpenAI办公楼位于旧金山一家巧克力工厂楼上——
如果你想知道AI的未来是怎么诞生的?答案可能是——从巧克力味儿的空气中飘出来的。
一个科技浪子的奇妙冒险:从TPU到GPU的奇幻之旅
第一章:初入OpenAI的“炼丹”生涯
第二章:GPT-3的“叛逆期”
第三章:短暂的“离家出走”
总结:– TPU → 慢悠悠练功– GPU → 暴力美学训练– 职业路线 → OpenAI → Google Brain → “不好意思,我又回来了”
当AI开始”暴力美学”:一条直线引发的智能革命
2018年到2019年间,这位老兄正好撞上了GPT-3的训练高峰期。那时候,整个AI圈已经悟出了一条宇宙奥义:只要你方法得当,算力砸得越多,AI就能变得更聪明——就像往泡面里疯狂加辣条,辣条越多,味道越冲(虽然营养未必跟得上)。
在这一重大历史时刻,Dario Amodei同志发表了一篇划时代的论文,标题大概可以翻译为《论如何用算力砸出一条康庄大道》。他无情地用数据证明:“大力出奇迹”在AI界不仅仅是励志口号,而是科学真理。
与此同时,Danny Hernandez的研究则带来了另一个喜讯:算法效率的提升正在让成本持续下降。换句话说,不仅砸钱能赢,连省钱都能赢!两大趋势一叠加,OpenAI的小伙伴们集体进入亢奋状态——按照这个节奏,未来几年AI的智商怕是要原地起飞。
但最让人震撼的是那条跨越12个数量级的直线。没错,从小模型到大模型,统统乖乖地待在一条直线上,整齐得像军训时的队列。在其他科学领域,你几乎找不到这么长的稳定趋势——毕竟,连人类减肥的体重变化曲线都比AI的Scaling Law波动大。
于是,Tom同志果断决定投身”大力出奇迹”事业。当然,当时的学术界对此嗤之以鼻:”这不就是简单粗暴堆GPU吗?毫无技术含量!”某些批评者甚至轻蔑地表示:”愚蠢,但有效“。
没想到短短几年后,恰是这条”愚蠢但有效”的路子,直接把AI推向了火箭速度。现在看来,如果科学也有”躺赢”的方式,Scaling Law可能就是AI界的最强版本——毕竟,只要你有足够的算力,连笨办法都能变成震撼全球的科技革命。
分道扬镳,自立门户
AI界的”跳槽帝”:Tom的科技豪门漂流记
让我们聊聊这位在OpenAI、谷歌DeepMind和Anthropic三家大佬间反复横跳的“AI界梅西”——Tom。这不是普通的职业经历,而是一部硅谷版的《权力的游戏》,只不过把龙换成了GPU集群。
第一章:从GPT-3到”我们分手吧”
Tom曾是OpenAI的GPT-3团队核心成员,相当于AI界的米其林大厨——只不过他炒的不是菜,而是代码和神经网络。但好景不长,就像所有狗血职场剧一样,他和公司”性格不合”,最终选择了分手。
问题是:为啥? 关键就在于Amodei兄妹。他们可不是普通的兄妹档,而是OpenAI当时的灵魂人物。据小道消息(纯属虚构),可能是Tom的咖啡杯总是占用会议室冰箱太多空间,又或者他对”AI安全”的执念比Amodei兄妹还强……总之,他们理念不合,最终分道扬镳。
第二章:DeepMind——短暂的”科技镀金”期
离开OpenAI后,Tom火速加盟谷歌DeepMind,堪称AI圈的”豪门转会”。可惜,这次合作并没有持续太久,就像试用期没过就离职的倒霉实习生。有人说是因为DeepMind的英国下午茶文化太浓(Tom可能更喜欢硅谷的咖啡因文化),也有人猜测他仍在寻找”AI安全”的宇宙终极答案……
第三章:Anthropic——最后的”AI乌托邦”?
现在,Tom加入了Anthropic——这家公司听着就像是“OpenAI的前员工复仇者联盟”。他们主打”AI安全”,口号可能是“我们不搞世界毁灭,只搞温柔对话”。Tom会不会在这里找到归宿?谁知道呢?但可以确定的是,如果这家公司再让他不满意……下一个可能就是马斯克的xAI了。
总结:AI界的”游牧民族”
Tom的职业轨迹堪称“AI界的环球旅行”,每家顶尖机构都留下他的足迹,但没一个能让他长久停留。或许,他的终极目标是……自己开一家AI公司,然后让OpenAI的人跳槽过来?
AI启示录:一群疯子的救世奇幻冒险
当OpenAI的”安全卫士”和”规模狂魔”团队还跪在Daniela和Dario Amodei兄妹面前汇报工作时,他们就已经达成了一项革命性的共识:“Scaling Law根本就是个冲破天花板的火箭,迟早得让AI当CEO,人类当实习生。”
他们的脑回路大概是这样的:
于是这帮人一拍大腿:”不行!我们得成立个靠谱的机构,专门看着这个‘未来老板’。” 就这样,Anthropic——一个由AI安全控组成的‘离职者联盟’诞生了。
后来连Tom都开始怀疑:”我们是不是太中二了?” 然而,历史证明,这群人简直比预言家还准。
“为了使命,放弃暴富”的精神病们
早期的Anthropic员工,清一色都是被某种使命感召唤而来的”疯子”。他们本可以:
但他们偏偏选了这家“不保证能成功”的小公司,理由只有一个:“这事搞砸了,人类就完犊子了。” 所以,前100号员工,个个都是带着救世主的觉悟来的。
这就是为什么Anthropic的企业文化如此硬核——“我们来这儿不是为了股票,是为了人类不被AI当宠物养!”
Anthropic:政治斗争绝缘体?真相让人笑出声!
看看Anthropic这家公司,简直像个”职场乌托邦”——2000多号人扎堆儿办公,政治斗争居然还能在这儿打滑摔倒!
别沉默,直接站起来喊:”嘿!这位同学,你的行为快偏到西伯利亚去了!”
是啊,大家忙着AI使命呢,哪有空搞”甄嬛传”职场版。
堪比联合国安理会,只是讨论的不是核武器,而是怎么让AI不被核武器控制。
老实说,这种”有话直说”的文化,让隔壁勾心斗角的公司看了都得怀疑人生:”他们这…真的合法吗?” (完)
Claude拿下开发者,ChatGPT干瞪眼
AI战争:一场由Slack机器人引发的逆袭大戏
第一章:曾经的佛系选手
时间倒回ChatGPT爆火前的9个月,Anthropic——这位后来被称为“OpenAI最强竞争对手”的公司,正窝在角落里沉迷于研究与基础设施,像极了一个准备考研的学生,整天念叨“我还没准备好”。
他们的第一个产品?是一个Slack机器人,名叫Claude 1(听起来像不像隔壁老王家养的那只高冷的猫?)。当时的Anthropic团队态度扭捏,一度犹豫要不要正式发布:“万一没人用怎么办?万一大家笑话我们怎么办?”
第二章:ChatGPT的一声惊雷
2022年底,OpenAI甩出了让全球AI圈震动的ChatGPT,像一把大火突然点燃了整个赛道。Anthropic这才如梦初醒:“哎不对!我们是不是也该干点什么?”
于是——
2023年的创业者们:“Claude?哦那个Slack机器人?不如ChatGPT香。”
第三章:逆境翻盘之路
面对ChatGPT几乎垄断市场的局面,Claude的策略是:偷偷发育,然后惊艳所有人。
直到2024年,Claude 3.5 Sonnet(特别是Claude Code)横空出世——
终章:谁才是AI赛道的赢家?
这场AI大战证明了一件事:
Claude不仅是ChatGPT的竞争对手,更成了不少程序员和创业者的首选工具。这场由Slack机器人开始的AI战争,终于迎来了一个戏剧性的转折!
Claude 3.7 Sonnet:这位AI”程序员”的表演时刻又来了
看来AI界的”卷王争霸赛”又迎来了新的高潮选手。这只Claude 3.7 Sonnet不仅会写代码,现在还能自己给自己debug,简直是程序员界的”别人家孩子”。让我们期待下次更新时,它会带来什么新的”违规操作”吧!
Claude Code的诞生
「心智切换」理论
为什么开发者痴迷Claude?背后有个不刷榜的叛逆哲学
YC的调研显示,大家用起Anthropic的模型比喝咖啡还上瘾,远超那些“官方推荐”选手。为啥?难道是AI私下悄悄给他们塞红包了?
其他顶尖实验室派出一支“考试突击队”,专门对着基准测试题死磕,就为了数字好看。而Anthropic?他们连“题库长啥样”都不太关心。
Claude Code:一场意外的“逆袭”
工程师Boris Cherny某天摸鱼时随手拼了个小工具,想帮同事少写点重复代码——结果这玩意比公司花大钱做的API还受欢迎。
Anthropic原本立志只当API供货商:“让创业者折腾产品去吧,我们只提供魔法!” 结果自家临时工Claude Code一不小心成了市面上最好用的AI编程副驾,打脸来得太快……
Tom的“精分式产品哲学”
团队的核心脑回路是:把Claude当VIP伺候,给它最趁手的工具和上下文,让它干活更嗨。毕竟AI爽了,人类才能躺得更平。
人生忠告
当年轻版的你想搞AI,听老司机Tom怎么说
如果有个20岁的小年轻蹦蹦跳跳跑来问:”AI这班快车咋上车?” Tom肯定会叼着根虚拟棒棒糖(毕竟AI不吸烟),拍拍他的肩膀说:
为什么?因为稳妥的路?那玩意儿在2024年就跟DOS系统一样复古。选项目要像选对象——不是看它稳不稳,而是看你半夜想起来会不会偷着乐。
至于大学生们纠结的”读书还是搬砖?工作会不会被AI抢?地球明天炸不炸?”——Tom的答案是:
最后,用Tom的至理名言收尾:
“真正的赢家不是拿了一手好牌的人,而是把’垃圾项目’打成NFT还卖出ETH的家伙。”(注:以上建议可能附带副作用——父母认为你疯了/前女友觉得你更穷了/你家猫开始用GPT-4写投诉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