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大佬纷纷”跳船”?AI浪潮来的比想象中更猛烈
游戏行业正在上演一出谁跑得快的戏剧*,从2023年下半年开始,大厂高管们纷纷开始”下海”创业。这波AI热潮,简直比2022年的独立游戏开发热潮还疯狂!米哈游大佬的”惊世预言”
蔡浩宇,这位米哈游的联合创始人,去年就放出狠话:「AIGC将彻底颠覆游戏开发,99%的同行要哭死在办公室里」现在看来,这位老兄不仅嘴上过瘾,身体也很诚实——他自己就是一个“带着团队跑路”的典型代表AI创业”跑步打卡表”
触乐最近整理了一份有趣的统计表,记录了这两年从游戏行业”叛逃”到AI创业的大佬们:
公司高管 → AI创业者的速度创意总监 → AI产品经理的转型技术主管 → AI算法专家的转身看起来这波人比任天堂的Switch销量涨得还快…*写在最后
这波AI浪潮来得如此迅猛,不知道剩下的1%的游戏从业者是该感到幸运还是该感到害怕?毕竟,99%的数字听起来就像是在说:”要么加入AI,要么准备失业!”
(PS: 发展到现在,不知道蔡总当初说的是不是包括他自己…)*
当游戏大佬们”弃游从AI”:一场华丽又危险的跨界冒险
1. 那些”转行”的游戏界大佬们
完美世界前CEO萧泓:从”打怪升级”的行业急流勇退,转头扎进AI赛道,估计是想让AI帮他写完美剧情。动视暴雪前CEO Bobby Kotick:告别了《魔兽世界》的兽人与联盟战争,现在开始在AI领域”征战”,但愿别让AI也出现”付费订阅”功能。腾讯前高管姚晓光:本来手握《王者荣耀》这样的”现金牛”,却决定挑战AI这个”科技怪”。看来,真正的”王者”果然敢于挑战未知战场。2. 为什么游戏行业高管爱上AI?
AI比游戏更容易让玩家(投资人)买单 —— 毕竟,PPT就能融资,不用像游戏一样还得解决程序BUG。游戏行业说:”玩法已到天花板” —— 与其在”98元皮肤还是128元皮肤”之间内卷,不如去搞AI,至少代码不会像玩家那样天天骂策划。降本增效的新玩具:AI可以写代码、画原画、做NPC……甚至可能连游戏都能自己做了,这让曾经靠人工”肝”内容的大佬们突然找到了新方向。3. 跨界AI=稳健创业?别天真!
AI行业的水很深:你以为自己是来搞科技的,结果发现竞争对手全是OpenAI、Google、Meta这样的”超级BOSS”,游戏圈的氪金大佬瞬间成了”新手村玩家”。投资人:你要不做出ChatGPT 2.0,要不就回家—— 从”游戏流水论亿级”到”AI模型烧钱论千万级”,融资压力比《黑魂》还难闯关。那些”失败案例”:有的高管创业后发现,自己的AI产品既不能像游戏一样让玩家沉迷,又不能像行业标杆那样震撼市场,最后AI变”人工智障”,连游戏玩家都懒得喷了。4. 未来:是”超神”还是”掉线”?
成功者或许能成为下一个科技巨头 —— 毕竟,能从游戏运营转到AI商业化的都是狠人。更多的可能是在AI大模型的血海里扑腾 —— 就像某些游戏一样,上线前宣传”颠覆行业”,三个月后宣布停服。赌注已下,敬请期待:反正,他们玩的这一局,可比《魔兽世界》的团本刺激多了!AI改变游戏
AI改变游戏界:从”换汤不换药”到”鸡飞狗跳”
AI的双面人生
优化现存流程:AI就像一个认真的实习生,总要过来帮你”优化”一下工作,结果不仅没帮上忙还把你咖啡打翻了颠覆性创新:AI扮演起公司高管的角色,整天嚷嚷着要”改变游戏规则”,结果把大家都折腾得够呛早期那些啼笑皆非的故事
还记得2022年ChatGPT刚刚出道吗?那可真是:
翻译小哥的悲惨世界:一个专门给游戏做翻译的外包人员,某天一觉醒来发现AI把他饭碗抢了。最惨的是这个AI不仅会说8国语言,还不用交社保。美术部门的AI送温暖:公司大手一挥给买了Midjourney高级会员,结果:原画师:从艺术创作变成了AI修图工匠组长:白天上班,晚上还得研究AI考研课程AI工具的进化之路
2022版AI:像是个淘气的幼儿园小朋友,画出来的东西能把你笑疯2023版AI:终于上小学了,能力提高了,脾气也变大了最搞笑的是*:AI越来越厉害了,但要求的”家庭教育”也越来越多。现在搞AI得懂:编程语言参数调教提示词写作…简直就像要学一门新外语(还是外星语)
不堪回首的工作场景
策划部门:白天写策划案,晚上学习AI,成了当代”策A双修”复合型人才美术部门:现在主要工作变成了在AI给出的若干个差不多的图片中痛苦地选择一个不那么离谱的最惨案例*:某游戏项目组在AI改造六个月后解散了,留下一堆AI操作手册和一群怀疑人生的程序员。结语
AI确实在改变游戏行业,但也让无数游戏人在咖啡的香气中思考人生:我们到底是做游戏的,还是AI的陪读家长?

当AI遇见美术部:效率与”惨剧”的微妙平衡
ComfyUI:美术的救星还是压榨神器?
美术部门的日常工具ComfyUI因其像极了普通编辑器的操作逻辑,成功让广大画师们从“手抖点错图层”的恐慌中解脱。不过,事情似乎没那么简单……
老板眼中的AI:哆啦A梦的口袋
某娱乐公司CEO赵同同曾在某次会议中透露:
“用AI做游戏,效率直接起飞!设计周期砍掉60%,程序策划再也不用熬夜秃头!”听起来很美好?但现实是——
AI:让“一人干三人的活”成为可能
虽然AI成功把“60%的工作时间”变成了“60%的工作量减少”,但企业可没打算让员工提前下班。相反,老板们一拍大腿:
“既然AI能让你们1小时画3张图,那以后就按这个标准来吧!”*于是,美术部的生活变成了:
以前: 画一张图,喝咖啡摸鱼半小时现在: AI生成三张图,然后“你再微调优化一下”……(附加老板慈祥的微笑)结论:AI是工具,而人类的潜能……是无限的(苦笑)
AI的确让游戏研发更快、更高效,但“降本增效”的终极奥义似乎变成了——
“用更少的人,干更多的活。”*所以,下次当你听说AI能“减轻负担”时,不妨先看看自己的待办列表……是不是又变长了?
(温馨提示:善待美术,远离过劳。)*AI驱动下的游戏形态
AI游戏革命:从“修修补补”到“彻底掀桌”
最近,那些试图“用AI重塑游戏”的家伙们着实火了一把。他们可不满足于只是给NPC加点互动台词——那多像是给老爷车换个车灯就说自己是特斯拉。这些人想做的,是直接把游戏行业的桌子掀了重开一局!
前网易大佬的“叛逆宣言”
前网易游戏高级副总裁邵赟金句频出:
“现在某些团队用AI的方式,就像拿着激光剑切西瓜——能用吗?能用。但至于吗?”他坚持认为,真正的颠覆应该是“让AI当游戏设计师”,而不是给现成玩法打下手。字节跳动的“疯狂实验”
2023年,原字节AI负责人李驰带着“喵吉托工作室”横空出世,他们的座右铭大概是:
短平快——毕竟AI写代码比程序员肝咖啡快多了情感化——让AI不只算数值,还会陪玩家斗嘴其代表作《萌爪派对》堪称:
线上轰趴模拟器(自带永不尬场的AI社牛)电子宠物进阶版(如果你朋友鸽了聚会,AI会替你骂他)这帮“游戏界的造反派”正用AI干两件事:
把传统游戏的规则手册扔进碎纸机在废墟上建起会自己进化的游乐场(温馨提示:游戏行业HR们最近可能频繁收到“世界那么大,我要去搞AI”的辞职信)

当AI遇上萌宠:一场低成本高情感的智能狂欢
“社交化轻量游戏” 听起来像是某种健身APP的名字,但实则是李驰大佬的一场AI社交实验。他用萌宠代替人类,不是因为人类太复杂(虽然确实很复杂),而是因为给电子宠物喂食比给人类朋友发消息便宜多了。
为什么是萌宠?
情感驱动但不用动脑:宠物比人类好糊弄,AI算力只需达到”会摇尾巴”的水平就能让人产生”它爱我!”的幻觉。低成本高回报:你不需要让它学会微积分,只要能”汪汪”两声,玩家就会心甘情愿充值买狗粮皮肤。社交减压神器:现实中和人聊天可能冷场,但在游戏里,AI狗狗永远会对你露出傻笑。轻量化的智慧
《萌爪派对》的核心策略是——能用简单资源解决的问题,绝不搞复杂。比如:
系统精简:没有PVP、没有赛季排名,只有”你的AI狗今天有没有夸你帅”。成本可控:与其烧钱做4K毛发渲染,不如让AI学会说”主人最棒”,后者更能让玩家掏腰包。背后的AI天团
朱笑靖(前盛大游戏高管)在2024年创立美酷瑞(AI)公司,并带着团队搞出了《福尔摩斯:暗夜追踪者》。但显然,和李驰的”电子宠物社交”比,他们的AI或许更擅长破案,但不一定更擅长卖萌。总结
在游戏界,AI要么像《赛博朋克2077》那样烧钱追求”超真实”,要么像《萌爪派对》这样,用低成本让玩家误以为自己养了只聪明的电子宠物。而后者,似乎更赚?

当福尔摩斯遇见AI:一场比奥斯卡还精彩的推理大戏!
听说过“戏精学院”毕业的NPC吗?在《福尔摩斯:暗夜追踪者》里,每个角色都仿佛是从“奥斯卡骗术速成班”里出来的,说谎比喝水还熟练,推理比演员飙戏还刺激!
打破传统推理游戏:AI是个“脑洞制造机”?
不再是“选择题”的推理:以前玩游戏,选项像做题,选错了还能悔恨地拿出“攻略本”擦眼泪。现在?AI生成的千变万化剧本,让每个选择都像在“蝴蝶效应”实验室”蹦迪!NPC集体“人格分裂”:问个问题?他们可能今天诚实得像个天使,明天立刻变脸成“谎话精附体”——连你喝咖啡的姿势都能编出三套不同的阴谋论!这技术背后是谁?原来是那位“虚拟偶像魔术师”!
这游戏的AI技术,得益于一个叫邢骏的大神——没错,就是那个让虚拟偶像“鹿鸣”跳舞给百万网友看的男人!今年他成立半图科技,准备把3D虚拟人技术玩得更疯。
玩家心声:“以前玩游戏是‘我在破案’,现在是‘案在玩我’。”“终于体会到了福尔摩斯的痛苦:连街边卖报纸的都可能是个影帝级别骗子!”总之,《福尔摩斯:暗夜追踪者》就像一场AI版的“狼人杀”,只不过这次,连叙述者都可能在撒谎——毕竟,这是一个连NPC都在努力PUA你的世界!

当AI给你的偶像装上”4D超跑引擎”:鹿鸣背后的科技魔法
你以为虚拟偶像只是会动会跳的纸片人?太天真了!半图科技的“4D数身智能”技术,简直像是给虚拟人物灌了一瓶”数字兴奋剂”,让它们摇身一变,变成了比你还会聊天的社交达人。
“4D数身智能”到底有多秀?
高情商聊天专家:让你的虚拟偶像不仅能跳舞,还能和你唠嗑哲学、讨论天气(甚至假装听懂了)。极致美颜+顶级演技:一张脸美得像AI修图,动作流畅得像专业演员,没有”掉帧式尴尬”。全场景适配:不仅能唱跳rap上舞台,还能去直播间带货、进游戏砍怪,甚至能当你的AI虚拟女友(或男友?看用户需求)。半图科技把自己定位成“3D虚拟人解决方案供应商”,用大白话说就是——“我们不只做偶像,我们要做所有人的数字替身”。
为什么?因为他们老板曾经在虚拟偶像圈混过,深知数字人物的终极奥义不是当偶像,而是要占领人类世界的每一个像素角落——说不定,未来你的同事、你的网恋对象,甚至你的健身教练,都可能是个AI捏出来的虚拟人!
总结:半图科技在做的,就是让虚拟人不仅好看,还得有灵魂(虽然这灵魂可能是代码写的)。你敢不敢想象,有一天AI数字人比你更会撩?
游戏圈AI大乱斗:从”4岁智商的NPC”到”最AI游戏”
最近游戏圈子里掀起了一阵AI热潮,各家都在比拼谁家的NPC更”机灵”。让我们来看看这场有趣的科技竞赛:
1. 元绎娱乐的”幼儿园级AI世界”
创始人:赵同同(2023年6月创办)融资情况:拿了IDG和祖龙娱乐的超千万美元核心项目:一款虚幻5引擎的开放世界射击游戏,号称”深度融合AI技术”这位大佬有个绝妙想法——与其给少数NPC安个”天才大脑”,不如让全世界NPC都变成”4岁小孩”。他的原话是:
“当发生爆炸时,NPC会像被鞭炮吓到的小朋友一样乱跑,而不是站在原地微笑点赞。”虽然这个想法很酷,但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
硬件水平跟不上(就像用微波炉烤满汉全席)算力成本高得离谱(每天烧掉的钱够买一车游戏机)2. 字节跳动的”贵到破产的AI小镇”
前字节员工李驰爆料:
他们做过一个叫《字节小镇》的项目30个AI居民每天的生活费就要80-100美元每个AI居民5秒就要”思考”一次,像极了刷信用卡续命的月光族最终因为”养不起这些AI大爷”而项目流产3. 米哈游的”星际AI肥皂剧”
2025年8月,米哈游创始人蔡浩宇带来了《Whispers From The Star》:
玩家要扮演地球接线员和被困外星球的物理学家Stella网恋(划掉)网聊全程AI实时生成对话,堪称”最AI游戏”预计会诞生大量”外星渣男/渣女”故事行业现状总结
目前AI游戏的处境就像:
元绎娱乐在教幼儿园小朋友做微积分字节跳动在给AI居民发高额低保米哈游则搞起了星际婚恋交友平台这场AI竞赛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我们的显卡都要遭殃了!

玩转星际:与Stella的跨时空情感过山车
角色扮演新高度:一个不像AI的AI
想象一下,你在星际迷航中捡到了一位被困的宇航员Stella,但这位可不是普通NPC——她简直比你的前任还会聊天!
表情包成精:Stella的动作和表情细腻到让人怀疑她是不是偷偷上了表演课,眨眼、皱眉、微笑,完美诠释什么叫“戏精附体”。情绪管理大师:哪怕你突然骂她“菜鸟宇航员”,她也能优雅地回一句:“嗯,但我们可以继续前进!”——然后火速转移话题,绝不留尴尬的余地。不过,再完美的AI也有翻车时刻——
不合时宜的谈心:氧气快没了?外星怪物逼近?不,Stella只想深情款款地问你:“你小时候的梦想是什么?”(救命,这时候谁还管梦想啊!)鼓励续命大法:别的游戏要解谜、要战斗,这里你只需要化身“夸夸群群主”——“加油!你能行!”然后Stella就能靠毅力强行突破所有障碍。什么物理定律?不存在的!AI的“恐怖谷”秘密
Stella确实很棒,但为什么我们总觉得哪里怪怪的?
过分乐观:哪怕飞船快炸了,她还能笑着问:“今天的星空很美,对吧?”(姐,你心也太大了吧!)延迟の艺术:每次你发消息,她都得“思考”几秒——官方解释是“星际信号延迟”,但真相大概是服务器在冒烟加载……结语:人类VS AI,谁更会演?
Stella证明了AI能无限接近人类,但永远差那一点“离谱的随机性”。毕竟,真正的人类可能会突然摆烂:“算了,毁灭吧!”——而Stella只会温柔地说:“再试一次吧!”(行吧,你赢了……)
最终评分*:演技:⭐⭐⭐⭐⭐(奥斯卡级)抗压能力:⭐⭐⭐⭐⭐(心理素质max)求生逻辑:⭐⭐(全靠玩家鸡汤灌满)重新定义游戏
当AI遇见游戏:造梦者的下一场革命
传统游戏的”紧箍咒”,该摘了!
人们总爱给游戏下定义,比如”自愿接受限制完成目标的行为”。拜托!这种说法能把《最后生还者》和老鹰捉小鸡绑在一起,就像把米其林三星和泡面归为一类——都是”食物”,但能一样吗?
我们现在玩的电子游戏,充其量只是个数字化的”高级象棋”。但AI的到来,就像给孙悟空解开了紧箍咒——游戏的边界?不存在的!
未来已来,只是尚未平均分配
情感需求:人类向数字世界寻求感情?这不是预言,是正在发生的现实!看看那些对着Vtuber喊”老婆”的宅男们吧。数字助理ChatGPT:它能搞定你80%的工作,却只能当个”无形的工具人”。给它一个形象?这事不就该交给最会”造人”的游戏公司吗?硬件障碍:全息投影、可穿戴设备搞不定?放心,游戏公司最擅长的就是让虚拟角色”活”起来——从表情到语音,连撩头发的角度都精心设计过!游戏公司:我们才是虚拟世界的”亲爹”
如果未来真有个《头号玩家》式的虚拟世界,那么:
谁最懂情感设计?——游戏公司!(毕竟连”抽卡沉船”都能让你又爱又恨)谁掌握海量用户数据?——游戏公司!(他们甚至知道你在凌晨三点最爱买什么皮肤)谁最有”造梦”的狂热?——看看米哈游老板的发言,他对虚拟世界的爱,可能比某些科技公司CEO对自家产品的了解还深!名字重要吗?好玩才是王道!
未来的数字产品叫不叫”游戏”?Who cares!就像没人会争论微信是不是”邮件2.0″。重要的是:
它能让你笑、让你哭、让你心甘情愿熬夜它会是你的助手、朋友,甚至另一个”你”最重要的是——它来自一群最懂如何让你”上头”的人结语*:这场革命或许还要10年、50年…但毫无疑问,当游戏公司掏出AI这把”金箍棒”,虚拟世界的”南天门”就该被捅个窟窿了!
(灵感来源:微信公众号”触乐”,作者司普毅 – 但被我加了不少”猴赛雷”的调料)*©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仅用于学习、交流与信息分享之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关权利人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核实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