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71
0

一个不是人的乐队,拉开人类与AI的大战

AI作曲:科技版”我写的歌”还是数字时代的”抄袭大师”?

这个机器人作曲家的时代已经来临,但它的创作究竟算不算原创?让我们用幽默的视角拆解这个音乐圈的”薛定谔猫”问题:

1. AI作曲的真相大公开

  • 程序员的”音乐魂”:AI写的歌本质上是程序员的音乐品味+海量数据喂养,像是把披头士、周杰伦、贝多芬丢进搅拌机
  • 随机性与规律性的量子纠缠:AI可能无意中拼凑出神曲,也可能生成让人想砸电脑的”噪音艺术”
  • 没有灵感的”灵感”:AI不懂失恋的痛、成功的嗨,但能完美模仿这些情绪,堪称音乐界的”演技派”
  • 2. 原创性辩论大赛

  • 正方观点*:
  • “新配方老食材”论:人类作曲家也是受前辈影响,AI只是效率高点
  • “概率艺术家”说:从无限组合中找到好听的旋律,堪比宇宙中碰见另一个自己
  • 反方观点*:
  • “高级抄袭机”指控:听起来像AI在说:”这段抄Jay-Z,那段借点莫扎特”
  • “情感真空”批评:没有人生体验的音乐就像没有辣椒的火锅——少了灵魂
  • 3. 可能的发展方向

  • “人机合作”新时代:未来最佳创作者可能是”人类负责喝酒谈恋爱,AI负责熬夜写歌”
  • 版权界的噩梦:律师们已经在准备应对”AI声称泰勒·斯威夫特抄袭了它”的奇葩案子
  • 格莱美新奖项:预测将设立”最佳AI表演奖”,获奖感言由另一个AI生成
  • 结语

    在这个连猫咪都能当网红的世界,或许我们该问的不是”AI能不能原创”,而是”当AI写的歌让你单曲循环时,你的自尊心还好吗?”
    思考题:如果AI写的悲伤情歌安慰了失恋的你,这算不算一种”真实的虚伪”?一个不是人的乐队,拉开人类与AI的大战

    2025年:当摇滚遇上了微波炉

    哦,2025年!一个连摇滚都变成了博物馆展品的年代。想象一下——人们拖着疲惫的上班族身躯回到家,连按个“播放”纽扣都嫌费劲,更别说跟着重金属甩头了。大伙儿的生活节奏快得像被快递员追赶的猫,暴躁的电吉他?震裂耳膜的鼓点?不,他们已经连愤怒都懒得愤怒了。
    就在这时,一支神奇的“人类哪儿去了”乐队——Gorillaz蹦跶回舞台,成功唤醒了半个互联网的摇滚老粉。这群AI捏出来的家伙,居然还让粉丝们感动得又哭又笑,仿佛回到了那个还能熬夜听CD的年代……虽然他们早就不听CD了。
    如今的AI发展速度,快得像吃了十罐红牛的火箭:AI作曲、AI写稿、AI替你骂老板……内容创作者站在十字路口,看着满街的“数字化乐手”,感觉自己就像是最后一个去磁带店的倔老头。他们是该高兴地加入机器人派对,还是抱着吉他怒吼一句:“老子就是要自己写歌!
    真是个魔幻又有趣的时代——摇滚死了,但摇滚的灵魂被装进了AI的硬盘里,这不比科幻片还刺激?
    一个不是人的乐队,拉开人类与AI的大战

    Gorillaz回归啦!原来他们不是人类啊?!

    听说Gorillaz要开25周年纪念活动时,摇滚圈子差点炸了。不是说乐迷们当场爆裂成烟花的那种物理意义上的”炸”,而是朋友圈转发量爆炸那种现代版”炸开锅”。

  • 重点来了:*
  • 8月8日-9月3日将在伦敦办”House of Kong”限定展
  • 8月29日、30日和9月2日、3日会有现场演出
  • 这支乐队成员都”不是人”!没骗你,字面意思
  • (Excuse me???)
    有人说:”听起来像个古老而冷门的摇滚组合吧?”
    拜托!他们在2001年就已经用全息投影开演唱会了,比某些”潮牌”虚标的价格还超前好不好?

  • 这支乐队的神奇之处在于:*
  • 成员全是动画人物
  • 有自己的世界观和故事线
  • 每次回归都像打破次元壁
  • 所以说,”摇滚老炮”们别急着认亲戚,人家塑料小人(划掉)虚拟乐队的玩法,可比真人乐队刺激多了!

  • 什么?你说不就是个卡通片?*
  • 嘛…25年来这支”卡通片乐队”的专辑销量能让99%真人乐队羞愧到去整容重造呢~
    一个不是人的乐队,拉开人类与AI的大战

    Gorillaz:一支比真人还要真的虚拟天团

    你们以为这个世界上都是活蹦乱跳的人类在搞音乐吗?太天真啦!Gorillaz(没错,就是那个跟猴有关但跟猴没半毛钱关系的乐队)的成员们可都是二次元宅男宅女的纸片人偶像

    乐队成员简历(非常不官方版)

  • 2-D
  • 主唱兼键盘手,蓝毛杀马特发型代表,眼神呆滞得像早上没喝咖啡的你。官方说法是”神秘事故导致了瞳孔永久放大”,我猜可能是被Murdoc揍的。

  • Murdoc
  • 贝斯手兼乐队”自封”灵魂人物,绿皮肤邪教教主长相,自恋程度堪比每天发10条自拍的朋友圈网红。负责证明”长得像反派不一定真是反派(但大概率是)”这一真理。

  • Noodle
  • 日本来的吉他少女,从10岁开始用吉他拯救世界。其他人还在玩泥巴的年纪,她已经在用riff打怪兽了——字面意义上的(详见《Demon Days》时期剧情)。

  • Russel
  • 鼓手兼职保镖,身高两米的巨人,体内还住着几个”友善的”幽灵rapper。堪称行走的嘻哈音乐播放器。

    这支乐队怎么来的?

    1998年某天,前Blur主唱Damon Albarn和漫画家Jamie Hewlett(对,就是画《坦克女郎》那位)看着电视里无聊的流行乐团,突然产生了一个疯狂想法:
    “如果我们创造一支根本不存在却比真人还红的乐队会怎样?”于是他们用动画片+音乐的方式,让这四个虚拟角色在2000年发布了首张EP《Tomorrow Comes Today》(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但发EP不能拖)。2001年推出同名专辑《Gorillaz》时,全世界才发现:

  • 原来虚拟乐队也会写《Clint Eastwood》这种神曲
  • 原来卡通人物开演唱会要靠全息投影
  • 原来粉丝真的会对着空气尖叫”2-D娶我!”
  • 如今这支”不存在”的乐队已经成了史上最成功的虚拟天团——所以别再说”动漫人物干不过真人”了,人家Noodle的吉他solo可比某些真人乐队强多啦!
    一个不是人的乐队,拉开人类与AI的大战

    当音乐人没了肉体束缚,连嘻哈都能玩出花!

    这帮没有实体的音乐人简直爽翻天了——他们连“我这风格不合适”的借口都用不上!在专辑《Gorillaz》里,Damon Albarn彻底放飞自我,把Blur时期不敢碰的曲风全试了一遍,比如:

  • 嘻哈(“原来我也能Rap?”)
  • Dub(“这低音比Blur的吉他猛多了!”)
  • 拉丁音乐(“让虚拟人跳桑巴完全没有违和感!”)
  • 他甚至激动地表示:“搞Gorillaz就是因为节奏灵感多得溢出来,但在Blur里它们只能默默蹲墙角。”
    至于线下演出?你以为虚拟乐队就只能待在硬盘里?太天真了!2001年他们就玩了一出“真人当影子,动画当主角”的骚操作——Damon和队友躲在幕布后面装神秘,而Jamie Hewlett的酷炫动画在屏幕上蹦迪

  • 结论:没有肉体限制的音乐人,连演出的脑洞都能突破次元壁*!
  • 一个不是人的乐队,拉开人类与AI的大战

    虚拟乐队玩真的?Gorillaz在格拉斯顿伯里的”真人秀”

    2010年,当Gorillaz——那个声称“我们只是动画”的虚拟乐队——出现在格拉斯顿伯里音乐节时,观众们揉了揉眼睛,以为自己的啤酒里被下了迷幻剂。毕竟,谁会想到一支由2D、Murdoc、Noodle和Russel组成的卡通乐队会活生生地站在舞台上?
    更何况,他们还拉来了说唱界的“大佬”Snoop Dogg一起登场。想象一下:一个全息投影般的乐队,搭配上现实中抽着大麻的Snoop Dogg,场面既科幻又魔幻。有人甚至怀疑,是不是主办方偷偷把虚拟现实技术提升到了新高度?

  • 这场演出的亮点包括:*
  • 观众们在“这到底是全息投影还是真人”的困惑中狂欢
  • Snoop Dogg淡定地和一群“二次元人物”同台,仿佛一切都很正常
  • Gorillaz终于证明:他们不只是电脑里的像素,还能像普通乐队一样忘词、跑调(开玩笑的)
  • 后来人们才反应过来——没错,Gorillaz的幕后成员们亲自上阵了。但不管怎样,这一幕已经成为音乐节历史上最“超现实”的瞬间之一。毕竟,还有哪支乐队能让人分不清现实和动画呢?
    一个不是人的乐队,拉开人类与AI的大战一个不是人的乐队,拉开人类与AI的大战

    虚拟乐队现世:25年后,惊喜还在吗?

    想象一下:25年后,你居然还能参加一场由虚拟摇滚乐队举办的真实演唱会。更刺激的是,他们的演出就像拆盲盒——你根本不知道下一秒会蹦出什么音符。这样的事情,是不是魔幻又奇妙
    不过,先别急着为音乐艺术欢呼。现在的Gorillaz(街头霸王乐队),早已不像25年前那样让人目瞪口呆了。毕竟,如今的世界:

  • 虚拟歌手遍地跑,电音、摇滚、甚至是民谣,想听什么虚拟嗓子都有。
  • AI乐队满天飞,有些甚至比真人还卖力(而且不会抱怨调音师)。
  • 各种数字形象争奇斗艳,从蹦迪DJ到忧郁诗人,要啥有啥。
  • 说白了,虚拟偶像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现在的你可能只会耸耸肩说:“哦,又一个虚拟乐队开演唱会?” —— 然后转头继续刷你的短视频。 时代啊,真是无情!
    一个不是人的乐队,拉开人类与AI的大战

    当KPOP女团开始降妖除魔,粉丝们集体暴动了!

  • Saja Boys和Huntrix这两个团名一听就让人想歪——”杀价男孩”和”猎户座”,结果人家的MV里挥的不是砍价大刀,而是斩妖除魔的光剑!虽然剧情可能连编剧自己都没看明白,但架不住特效把钱烧出了火星子,粉丝们纷纷表示:“要啥自行车?帅就完事了!”*
  • 瞧瞧这两个月过去了,同人创作的热度比我家空调外机还烫:

  • 有人给Saja Boys写了十万字”与厉鬼谈恋爱”的AU文
  • Huntrix的CP混剪在B站播放量比她们的打歌舞台还高
  • 最绝的是有技术宅把PVP游戏mod改成了”猎魔音游”模式
  • 说到虚拟偶像,初音公主殿下现在都能算古董了——当年全息投影开演唱会还被当黑科技,现在PLAVE男团直接玩起了面部表情实时捕捉,粉丝尖叫着发现:”我家爱豆连法令纹都会跳舞!”

  • 事实证明:*
  • 人类对纸片人的爱可以跨越次元壁
  • 只要特效够闪,逻辑可以喂狗
  • 产粮大军的战斗力永远超出制片方想象
  • (悄悄说:其实观众早就看麻了——毕竟现在连我家扫地机器人都能当虚拟主播了)
    一个不是人的乐队,拉开人类与AI的大战

    当AI决定玩摇滚:你的虚拟乐队速成指南

    在这个“AI比你会P图”的时代,想凭空打造一支虚拟乐队简直比点外卖还容易。不信?让我们来看看“AI音乐工厂”的高效流水线:

  • 起名环节:问ChatGPT——“请给我一个酷到没朋友的乐队名字!”三秒后,你得到了“量子香菜”或者“赛博皮裤”这样的奇妙组合。
  • 人设包装:AI绘图工具随手一甩,四位成员立刻诞生——主唱是荧光绿爆炸头的仿生人,吉他手长得像会弹琴的微波炉,鼓手干脆是戴着墨镜的扫地机器人。别问逻辑,问就是“艺术”
  • 发布神曲:用AI音频工具半小时捏出一首《算法爱我》,歌词充满“1101001”这样的二进制浪漫,旋律听着像电梯音乐和高科技拖拉机二重奏。
  • 最荒诞的是*:这支乐队可能比你更早登上音乐节海报。毕竟,AI不需要排练、不会酗酒闹事,还能24小时写歌——人类乐手们,颤抖吧!
  • 一个不是人的乐队,拉开人类与AI的大战

    当AI乐队在Spotify上爆红:人工还是智能?人类还是机器?

    哎呀,现在连AI都开始抢音乐人的饭碗了!还记得我们之前提到过那个在Spotify上一夜爆红的虚拟乐队吗?没错,就是那个播放量蹭蹭往上蹿的”The Velvet Sundown”!

    这个乐队可不简单

    他们在自我介绍里写了一段相当”AI化”的免责声明:
    “本乐队所有角色、故事、音乐、声音和歌词,都是用AI工具当’乐器’捣鼓出来的。如果跟现实世界里的地点、事件或人物(哪怕是个历史名人)有啥雷同——纯属AI瞎蒙,绝非故意!

    他们是人是鬼?

    按照The Velvet Sundown的说法,他们既不是纯人类,也不是纯机器,而是在”人和机器的夹缝中蹦迪“。这描述简直比迷幻摇滚还玄乎!
    你说他们是AI乐队吧,但又带点人文气质;说他们是人类乐队吧,又全是代码生成的。这不就是音乐界的薛定谔的猫吗——在你点开播放按钮之前,永远不知道是人工智能还是人工智障!
    一个不是人的乐队,拉开人类与AI的大战

    音乐圈的AI大战

    推荐试听

    有空的朋友不妨去耳朵旅行一趟~我的主观评分系统显示:”诶?意外的还不错耶!”

    人类vsAI的战争现场

    但凡出现以下关键词组合

  • “AI”
  • “创作”
  • “还特么火了”
  • 人类就会立即启动愤怒模式

    全球差评统计

  • Spotify评论区 → 变身哲学家:”这能叫艺术?!”
  • Reddit讨论区 → 集体变福尔摩斯:”我就说有AI的味道!”
  • RYM(Rate Your Music) → 怒打0.5分,附赠一句:”连我家楼下KTV水平都不如!”
  • 这位AI选手,你的音乐之路看来要从地狱难度开始了呢~一个不是人的乐队,拉开人类与AI的大战

    “是的,我有一个’乐队’——一个零成本AI社会实验”

    实验背景

    Andrew Frelon,这位”乐队主创”,面对社交媒体铺天盖地的质疑,不得不跳出来写了一篇名为《是的,我有一个乐队》的回应文章。核心内容大概是:

  • 耗时? 整个乐队从构思到”出道”不到一小时。
  • 成本? 40美元的AI订阅费完事儿(连一杯像样的鸡尾酒都买不到)。
  • 目标? 就想看看人类面对AI艺术时的双标现场。
  • 实验结果:大型打脸现场

    事实证明:

  • 嘴上说不要,数据很诚实 —— 人们明明狂点播放键,但一发现是AI作品立刻翻脸:”不不不,我们才不稀罕AI艺术!”(那之前的流量是鬼点的?)
  • 专业听众集体破防 —— 一揭穿就取关,仿佛听了AI歌耳朵会中毒。
  • 普通听众(比如我):”啊?这不是挺好的白噪音吗?”(毫无心理负担地继续循环播放)
  • AI艺术的灵魂拷问

    Andrew的实验完美证明:人类并不讨厌AI艺术,只是讨厌”知道自己喜欢的艺术是AI做的”这个事实
    “技术已经能骗过大部分人的耳朵和眼睛,但骗不过人类的心理防线。”所以问题来了:如果AI作品和人类作品摆在一起,而你分不出来……那”鄙视链”还成立吗?
    一个不是人的乐队,拉开人类与AI的大战

    机器人乐队的终极拷问:AI写歌会比周杰伦更”哎哟不错”吗?

    这场”人工智能抄袭风波”的热度终于降温了,但别天真——那些嗅到钱味的资本家怎么可能轻易收手?未来我们很可能会看到更多“AI乐队”上线营业,而且实力精湛到让你分不清是不是熬夜排练的人类主唱。
    那么问题来了:万一某天AI直接就能按你的喜好”啪”一下生成一首爆款神曲呢?

  • “叮!您的emo摇滚限量版AI歌曲已生成,请查收~”
  • AI歌手半夜会不会突然觉醒:”老板,这首歌我不想唱?”
  • 周杰伦的新歌和AI写的新歌同时发布,谁能先登上热搜?
  • 这类问题简直堪比“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的赛博时代升级版,让人头大。
    而关于“到底什么叫原创?”的辩论,不仅会在音乐圈炸开锅,整个文化创作领域都要为这件事吵翻天。人类艺术家和AI程序员的究极大PK,绝对比任何一场综艺选秀都精彩!
    一个不是人的乐队,拉开人类与AI的大战

    当机器人学会写歌,人类的钱包就危险了

    让我们暂时从科幻片的幻想里抽身——虽然《我,机器人》里的智能机器人们还没学会造反,但现实生活中的科技产品已经在偷偷给我们”背刺”了!

    高科技”省钱妙招”:幽灵艺人

    你知道Spotify为什么能在半夜播放你的”专属推荐”吗?据《Harper’s Magazine》爆料,那些看似小众的歌单里,可能混进了一批”幽灵艺人”——不是鬼魂,而是AI生成的假歌手!这些不存在的音乐人既不用分版税,还特别听话,让你在凌晨三点也能享受”个性化推荐”。

    音乐界的”AI危机”:钱包缩水24%

    国际作者和作曲者协会联盟(CISAC)最近忧心忡忡地发布报告:

  • AI生成的音乐像个贪吃的黑洞,正在吞食创作者的收入
  • 到2028年,音乐人可能会损失24%的收入
  • 这大概相当于每赚100块就被AI顺走24块买”电子零食”
  • 有趣的是,我们还没教会机器人洗碗,它们倒先学会写歌抢饭碗了。说不定某天你会发现自己单曲循环的”小众宝藏歌曲”,居然来自一个不存在的AI歌手——而且它可能连耳朵都没有!
    一个不是人的乐队,拉开人类与AI的大战

    当虚拟乐队遇上真·魂:Gorillaz与AI的25年”塑料”情缘

  • 数字艺人界的”老腊肉”*
  • 自从Gorillaz这个”塑料”乐队(字面意义)在AI领域开启先河后,各大音乐公司就像发现了新玩具:

  • “快看!不用给真人付演出费!”
  • “永远不会耍大牌!”
  • “24小时待机写歌!”
  • 但25年过去,这些电子艺人大多变成了MP3格式的”电子宠物”——而Gorillaz依然像个叛逆的虚拟老炮儿,在格莱美红毯上对着其他AI艺人喷虚拟香槟。

  • 秘密武器:那个叫Albarn的”人类外挂”*
  • 这支乐队的成功秘诀大概是:

  • 主唱是个真人(虽然经常躲在卡通后面)
  • 灵魂会定期充电(指Albarn喝红茶写歌)
  • MV导演有妄想症(褒义的那种)
  • 他们的采样库可能比AI的训练数据还杂乱,从香港街头杂音到非洲鼓点,活像个音乐版的”垃圾食品爱好者”。

  • AI创作的”麻辣香锅”困境*
  • 现阶段的AI创作就像是:

  • 超级缝合怪(把巴赫和凤凰传奇放一起搅拌)
  • 顶级模仿犯(能完美复制周杰伦,如果忽略歌词)
  • 艺术界的Siri(”嘿Siri,给我写首比肩Bohemian Rhapsody的歌””正在为你搜索’皇后乐队抄袭诉讼案'”)
  • 正如那句被说烂的真理:AI可以重组披萨配料,但发明不出第一个把番茄酱涂在面饼上的疯子

  • 人类最后的堡垒:不靠谱的想象力*
  • 在这场人机大战中,我们仅存的优势可能是:

  • 半夜三点突然坐起来写歌的神经质
  • 把洗衣机节奏当鼓点的幻觉
  • 坚持认为自己的猫咪会饶舌的执着
  • 所以下次当AI宣称要统治音乐界时,不妨让它先解释清楚为什么Gorillaz的《Clint Eastwood》里会有那声意义不明的”哞——”。
    一个不是人的乐队,拉开人类与AI的大战

    当”做作”遇上”有趣”:一支虚拟乐队的诞生故事

  • “男子乐队?太老套了!”*
  • 这位仁兄在接受采访时说出了Gorillaz乐队的创世纪宣言:

  • “那时候男子乐队火得一塌糊涂,到处都是闪亮的牙齿和完美的发型……但那种感觉实在太’精心设计’了。于是我们一拍桌子——既然大家都在装,不如我们装得更彻底一点?但要让它装得与众不同!”*
  • 谁说”做作”就一定是贬义词?*
  • 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 每三秒就有一个网红诞生
  • 每五分钟就有一个”爆款”出现
  • 但真正让人记住的东西……可能只有外卖APP里的差评
  • 虚拟乐队背后的真实启示*
  • 在这个复制粘贴比原创更容易的时代,”有意思”反而成了最稀缺的资源。也许这就是为什么Gorillaz那群纸片人能红20年——因为他们证明了:

  • “即使是刻意为之的’做作’,只要你够真诚地把它做到极致,那也是一种不可替代的灵魂。”*
  • (灵感来源自那只著名的虚拟香蕉乐队……哦不,是Gorillaz的故事)*
  • 文 | 那个NG的虎嗅网友*
  •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