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38
0

数据驱动AI虚拟细胞探索:从Arc挑战赛看“数据基座”的力量

虚拟细胞界的”奥林匹克”来了!AI正在给细胞”算命”

1. 细胞也有”替身演员”?AIVC的奇幻漂流

想象一下,科学家们不再需要把细胞放在显微镜下”严刑拷打”,而是让它们在AI的世界里”表演”——这就是AI虚拟细胞(AIVC)的魔力!它能模拟细胞在各种基因突变、药物攻击下的反应,就像给细胞打造了一个数码分身,方便科学家们探索生物奥秘。
不过,AIVC目前还是个”宅男科学家”——数据太多、太杂,模型训练出来经常”脑子短路”,而且缺乏统一的标准,搞得不同团队像是在玩四个盲人摸象,一个说是大象,一个说是绳子,还有一个非说是辆拖拉机……

2. Arc挑战赛:生物版的”黑客马拉松”

2025年6月,Arc Institute一拍桌子:”不能再这样一盘散沙了!我们来搞个竞赛!”于是,首届’虚拟细胞挑战赛’(Virtual Cell Challenge)横空出世,这相当于在生物计算界扔了一颗深水炸弹,瞬间引爆AI和生物医学圈的热情。
Arc想干嘛?简单来说,就是给各路AI生物学家立规矩:

  • 用什么数据训练模型?(总不能随便喂点乱七八糟的数据吧?)
  • 如何评估模型表现?(总不能自己说自己的模型最牛吧?)
  • 谁才是真正的大佬?(总不能比谁PPT做得漂亮吧?)
  • 3. AI细胞学的未来:从混沌到标准化

    现在,全球顶尖研究机构科技公司纷纷入局,就像一场”细胞建模”的军备竞赛:

  • 数据越攒越多:实验室”刷数据”堪比网红打卡
  • 模型越来越强:从”瞎猜”进化到”神预测”
  • 实验越来越精准:AI模拟 + 实验室验证 = “赛博生物学家”
  • 业内人士都在猜测:Arc挑战赛会不会是AIVC的AlphaFold时刻?要知道,AlphaFold当年可是狠狠揍了传统蛋白预测模型一顿,直接让生物计算进化到”超级赛亚人”形态。
    如果一切顺利,说不定某天AI不仅能帮我们模拟细胞,还能预测疾病、优化药物,甚至让人类像打游戏一样设计生命……这下,连细胞自己也想不到,它的命运竟被AI”剧透”了!
    数据驱动AI虚拟细胞探索:从Arc挑战赛看“数据基座”的力量

    “细胞也可以打电竞?Arc虚拟细胞挑战赛大揭秘”

    当细胞遇上人工智能:一场科学界的”王者荣耀”

    想不想看细胞们打一场惊心动魄的电竞比赛?Arc虚拟细胞挑战赛就是这么个神奇的科学竞技场!参赛选手们不是拿着键盘的宅男,而是一群AI科学家,他们的目标是:

  • 预测细胞们的”表情包”变化(准确点说是转录影响)
  • 当细胞遇到化学品时的惊恐程度(化学扰动反应)
  • 基因表达会不会当场”尬住”(基因表达变化)
  • 这个比赛的评分标准相当有趣:

  • 猜对基因”表情包”变化得分
  • 分清不同”惊吓源”的能力
  • 整体”夸张程度”误差(表达误差)
  • 从蛋白质”乐高”到细胞”模拟人生”

    Arc创始人Patrick Hsu兴奋地表示:”这就像蛋白质界的CASP竞赛!”你可能不知道CASP是什么,但它确实催生了AlphaFold这个生物学界的”GPT”。
    更疯狂的是,科学家们在《Cell》杂志上大胆畅想:
    “总有一天AI预测的细胞反应会和实验数据一样真实,连专家都分辨不出来!”虽然这个目标听着像科幻小说,但Arc团队已经精心打造了:

  • 开放式数据训练场
  • 公正的比赛评分标准
  • 让AI科学家们切磋武艺的擂台
  • 2025年的数据狂想曲

    展望2025年中期,这场比赛的核心奥秘可以用三个字概括:

  • 大数据!*
  • 在AI智能体崛起的时代:

  • 高质量数据 = 营养均衡的食物
  • 海量数据 = 吃不饱的天天大餐
  • 多样化数据 = 米其林三星自助餐
  • 看来在虚拟细胞的世界里,数据就是新型石油,谁掌握了数据,谁就能让AI预测细胞反应这件事变成科学界的”天气预报”!

    1.数据基座:从观测到干预

    当AI决定读懂细胞的”叛逆期日记”

    1. 一个野心勃勃的计划:让AI成为细胞的”预言家”

    AIVC(人工智能虚拟细胞)的终极目标是训练一个模型,让它不仅能看懂细胞的”日常作息”,还能预测如果突然给细胞扔颗”震撼弹”(比如药物或基因编辑),它会怎么疯跑、尖叫或是躲墙角哭——说白了,就是让它擅长推演因果。
    但问题是,过去的单细胞数据就像一堆”静态自拍”,AI光靠这些照片根本猜不出细胞究竟是因为失恋才爆痘,还是单纯熬夜熬出来的。所以Arc Institute一拍大腿:”我们必须搞点’人为干预’的实验!让AI看看细胞在被逼疯的边缘会干嘛!”

    2. Arc的”细胞叛逆期”数据集大礼包

    2025年2月,Arc甩出了一份超大礼盒——Arc虚拟细胞图谱Atlas,足足存了3亿个细胞的”黑历史”(不是),涵盖了自然观察型数据+人为干预型数据,让AI终于能练就一手”因果推断术”。

    Atlas两大核心”弹药库”

  • Tahoe-100M药物扰动数据集
  • 合作方Tahoe公司(前身Vevo Therapeutics)抓了50种癌细胞系,给它们灌了1100多种小分子药物(其实就是各种”毒药”吧)。
  • 结果这些细胞精神崩溃,贡献了1亿个单细胞数据,记录了6万多种”发疯状态”。
  • scBaseCount观测数据集
  • Arc自家AI侦探偷偷爬了NCBI的公共数据库,整理了21个物种、72种组织的单细胞数据。
  • 2亿+细胞的”私密档案”,全部标准化清洗,免得AI读的时候被”方言”弄晕。
  • 3. AI终于不用擦数据屁股了

    以往研究人员遇上不同实验室的数据,就像看到一堆拼不上的乐高积木,每次都要手动”削边角”。而现在Atlas直接送上一套”标准化积木”,AI上手就能搭模型,妥妥的单细胞版ImageNet
    更良心的是,Arc直接把数据打包成AnnData H5AD格式+CC0协议开源,等于告诉大家:”拿去用!不要钱!随便玩坏!”

    4. 让AI玩”细胞狼人杀”:CRISPRi干预实验

    光看细胞的自拍照还不够,Arc决定亲自下场捅咕细胞——于是他们在人类H1胚胎干细胞(H1 hESC)上搞了一场CRISPRi基因干扰实验,狠狠整出了30万细胞的”创伤反应”数据集
    为啥选H1细胞?

  • 可塑性贼强(毕竟是干细胞),随便折腾一下就会各种”变脸”,简直是最佳实验小白鼠。
  • 背景够新,这样AI就得被迫学着”猜新面孔”,而不是只会欺负老熟人。
  • 这下AI总算能学会:”哦,如果我把这个基因敲了,细胞会哭爹喊娘还是直接摆烂?”——这才叫真正的因果预言
    (所以以后AI会不会变成细胞的”占卜师”?让我们拭目以待!)
    数据驱动AI虚拟细胞探索:从Arc挑战赛看“数据基座”的力量

    基因筛选大战:科学家们的“剪不断理还乱”

    Arc挑战赛的目标不是随便抓几个基因来研究,而是经过了一场堪比“基因版达人秀”的严格选拔!

    第1轮:候选基因面试

    研究人员找来约2500个基因候选人,对它们进行了无情的第一轮面试——敲低(Knockdown)实验。结果发现:

  • 明星选手(强效应):影响力极大,一敲低就能让细胞里的100多个基因跟着“炸毛”(差异表达)。
  • 普通选手(中等效应):影响力还行,能让10-100个基因左右“愣一下”。
  • 背景板选手(可忽略效应):存在感稀薄,细胞的表情甚至都没变过(几乎没有转录变化)。
  • 第2轮:300个基因的豪华套餐

    经过层层筛选,Arc团队最终选出了300位精英选手,涵盖了从“佛系基因”到“暴躁基因”的全谱系扰动效果。不仅如此,他们还贴心地把这些基因按各自的“搞事风格”(转录组表型)分了类,确保每个模型都能碰到不同个性的扰动对象。
    更厉害的是,这批基因可不是随便挑的——它们在别的细胞类型里也早就上过“热搜”!这意味着参赛者不仅能借助现存知识训练模型,还能考验它们的跨物种社交能力(泛化能力)。

    豪华测序:钞能力玩家的操作

    Arc团队的数据生产可不是小手笔:

  • 他们动用了10x Genomics的GEM-X Flex这种测序“法拉利”,每个基因砸了大约1000个单细胞进去测序!
  • 平均每次测出来的RNA分子数(UMIs)高达5万!这比以前的Perturb-seq实验强太多了——人家一般只能测几十几百个细胞,而且单个细胞的UMIs才几千,简直是小灵通对阵5G网络!
  • 这样的数据质量意味着什么?*
  • 虚拟细胞模型不仅得抓住基因表达的大趋势,还得搞清楚细胞群里谁是内向社恐、谁是社牛达人——没错,细胞也有长尾分布!
    总之,Arc挑战赛的目标就是:让基因们在虚拟世界里先疯狂搞事,科学家们再偷偷围观它们的行为!

    2.Arc挑战赛基准评测:从均值到分布

    细胞模型大比拼:从”差不多先生”到”精准预言家”的进化史

    Arc挑战赛:一场科学的”选秀大会”

    传统科学家们总爱用“误差小”=”预测好”来衡量模型,就像用”吃的多”=”身体棒”一样简单粗暴。但这次Arc虚拟细胞挑战赛说:”Stop!” 于是掏出一套炫酷新标准——

  • “别再当‘差不多先生’了,我们要找‘细节控’预言家!”*
  • 这套评分体系有三个”评委”:

  • “找茬大师”DES:专盯模型能不能揪出关键的基因变化(漏一个减十分!)
  • “火眼金睛”PDS:考验模型分辨不同实验处理的能力(”这两个药明明不一样,你居然说效果相同?”)
  • “强迫症患者”MAE:虽然老派但必须存在的数值精确度检查(”小数点后第五位都算错?不及格!”)
  • 评测黑科技大揭秘

  • 基线模型=科学界的”躺平青年”:直接预测所有细胞的平均值(结果匹配度和区分度双双垫底)
  • 新规则暗藏玄机
  • 线性回归模型哭晕在厕所(”我以前好歹是个优等生,现在怎么成差生了?”)
  • 生成式模型突然变香饽饽(”终于轮到我们这些‘细节怪’发光发热了!”)
  • 年度科学真人秀的野望

    挑战赛设计者显然偷师了《科学好声音》的套路:

  • 实时排行榜(”快看!MIT的模型又破纪录了!”)
  • 每年换新题库(”去年考流感,今年考癌症,惊喜不惊喜?”)
  • 对标蛋白质预测界的《CASP》(”我们也要培养出细胞版的AlphaFold!”)
  • 终极梦想:虚拟细胞界的”AlphaFold时刻”

    虽然现在最好的模型还在入门级徘徊(就像AlphaFold早期只能预测”蛋白质面条”),但科学家们已经摩拳擦掌——

  • “总有一天,我们要让电脑比实验员更懂细胞!”*
  • 后记:当AI开始抢生物学家饭碗时,别忘了给这篇科普点个赞~*
  • 3.AIVC的数据版图:观测数据与扰动数据

    细胞AI建模:一场生物界的”大数据盛宴”

    想象一下,科学家们正忙着给细胞拍”全家福”,还要给它们做各种”恶作剧”——这就是现代AI细胞建模的奇妙世界!

    第一道菜:细胞界的”人口普查”

  • Tabula Sapiens计划:24位勇士捐出了28个器官组织的110万细胞,相当于细胞版的”全家福相册”。科学家们亲切地称之为”人类细胞的初稿”,反正比我的毕业论文初稿精美多了。
  • Human Cell Atlas:试图给所有人类细胞办一张”身份证”,记录它们在健康状态下的”性格特征”(基因表达)。这让AI模型终于能像个正经学生一样,有个”标准答案”可以参考了。
  • 冷知识:如果没有这些基础数据,科学家们构建AI细胞模型就会像闭着眼睛玩拼图——全靠想象力。

    第二道菜:科学家的”恶作剧”实验室

    如果说Tabula Sapiens是细胞的”证件照”,那Broad研究所的Connectivity Map(CMap)就是细胞的”极限挑战”实录:

  • 玩法:拿小分子药物和基因敲除猛戳细胞,看它们怎么”哇哇大叫”(基因表达变化)。
  • 成果:150万份”细胞受惊报告”,5000种化合物+3000种基因敲除,堪称生物学版的”整蛊大全”。
  • 但CMap有个小缺点——它测的是群体反应,就像把一群细胞塞进话筒前合唱,没法听清谁在尖叫、谁在偷笑。

    第三道菜:”单细胞恶作剧”升级版

    这时候,Perturb-seq技术横空出世!

  • 玩法升级:用CRISPR精准敲掉某个基因,再用单细胞测序监听每个细胞的”吐槽”。
  • 举例
  • Replogle团队敲了2500个基因,捕获250万个细胞的”抱怨”,平均每个基因几百条差评。
  • Xaira Therapeutics更狠,直接搞了800万单细胞的”大逃杀”实验,覆盖几乎所有人类基因,测序深度1.6万UMIs以上——比某些PhD的阅读量还高。
  • 药物扰动也不甘示弱*:
  • Sci-Plex技术:给不同药物贴”条形码”,让细胞们排队”试药”,然后转录组测序记录谁”嗨了”、谁”挂了”。
  • Parse Biosciences:拿90种细胞因子狂虐PBMC(外周血单核细胞),看看免疫细胞们是”躺平”还是”暴走”。
  • 终极目标:AI虚拟细胞(AIVC)

    科学家们的野心是打造一款细胞版”模拟人生”

  • 功能
  • 不仅能模拟细胞的”日常”(稳态),还能预测”受刺激”后的行为(扰动)。
  • 理论上能玩虚拟实验,省下天价的实验经费,顺便拯救无数实验小鼠的”职业生涯”。
  • 难点
  • 数据要广(Tabula Sapiens)+ 数据要深(Perturb-seq)= 钱包要更厚
  • 最新研究表明,高质量数据的”喂投”能让AI模型的智商非线性暴增,和人类刷题考高分一个道理。
  • 总结

    这场细胞AI建模的竞赛,就像科学家们一边忙着给细胞拍”证件照”,一边又在实验室里对它们进行”花样折磨”。而最终的赢家,或许是一个既能模拟细胞”岁月静好”,又能预测它们”暴躁抓狂”的AI虚拟细胞模型。

  • 所以,下次你的实验细胞不听话时,或许可以安慰自己——至少它们还没被AI取代!*
  • 4.全球虚拟细胞数据生态的早期玩家

    虚拟细胞大战:科学家的”数码宝贝”养成记

    一、Arc研究所:科学界的”硅谷独角兽”

    Arc研究所可不是什么普通的科研机构——它更像是科学界的超级英雄联盟!成立于2021年,由Stripe联合创始人Patrick Collison和两位科学家大佬(伯克利的Patrick Hsu和斯坦福的Silvana Konermann)共同打造,一出手就带着6.5亿美元的”钞能力”闯进科研圈。

  • 模式: 它不走传统路线,而是采取了”独立实验室”玩法——科学家们既能在斯坦福、UCSF等名校教书,又能拿Arc的经费搞研究,妥妥的”科研自由人”。
  • 数据狂魔: Arc不仅自己疯狂生产数据(比如参与Tahoe-100M单细胞计划),还搞出了Evo2(一个40亿参数的基因组AI),训练了12.8万个基因组的9.3万亿碱基对,简直是把生物学变成了”大数据挖掘游戏”。
  • 未来野心: 2025年发布了虚拟细胞图谱,还打算搞个“虚拟细胞挑战赛”,俨然是要当生物AI界的”武林盟主”。
  • 二、Broad研究所:生物数据的”百年老店”

    Broad研究所就像是生物界的”谷歌”—老牌、权威、数据多!成立于2004年,由MIT和哈佛联手打造,早期就搞出了CRISPR基因编辑这种科幻级技术。它的特点?数据!数据!还是数据!

  • 经典案例: Broad在2006年就开始玩”大数据”了,牵头CMap计划(大规模扰动数据网络),还搞出了全球最大的人类基因组变异数据库gnomAD
  • 2025年新招: 它的科学家们在《Nature Methods》上发表了一篇重磅文章,用Cell Painting技术搞了个1.5万基因扰动图谱,直接把虚拟细胞从转录组升级到了多模态(比如细胞形态学)的层次。
  • 三、CZI:扎克伯格的”虚拟细胞养成计划”

    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和他的夫人Priscilla Chan创立的CZI(Chan Zuckerberg Initiative),可谓是科技富豪跨界科学的典范!

  • 开放科学狂魔: 不仅资助了人类细胞图谱(Human Cell Atlas),还搞了个庞大的单细胞数据共享平台CELLxGENE,甚至”收养”了一堆开源软件(pandas、numpy等)。
  • 模型工厂: 2025年直接放出大招——发布了TranscriptFormer(跨物种转录组生成模型)和SubCell(蛋白质组学图像模型),还用1024张NVIDIA H100 GPU搭建了超级算力群!
  • 终极野心:“十亿细胞计划”,目标是生成十亿单细胞数据,简直是AI时代的”细胞数据印钞机”。
  • 四、企业玩家:生物AI界的”淘金热”

    除了这些科研机构,生物科技公司也没闲着,纷纷掏出”AI+数据+显微镜”的组合拳:

  • Insitro(斯坦福教授Daphne Koller创立):拿CRISPR疯狂编辑细胞,再用高内涵成像筛表型,简直是”AI版疯狂科学家”。
  • Recursion:不仅拍了数十亿张细胞照片,还在Kaggle上办过”AI找药”比赛,最近还抱上了NVIDIA的大腿,算力飙升!
  • Cellarity:专打”细胞状态牌”,用单细胞数据训练模型,目标是把病态细胞”拉回正轨”。
  • Tahoe Therapeutics:2025年拿了3000万美元融资,准备用”Mosaic平台”搞10亿单细胞数据,目标是“数据驱动药物发现”,堪称生物版”大数据炒股”。
  • 五、科技巨头也没闲着

    DeepMind在搞出AlphaFold之后,”异父异母的兄弟”Isomorphic Labs据说已经在尝试细胞建模;谷歌、微软、Genentech的科学家们也纷纷加入了2024年的AIVC倡议

    未来展望:AI要接管实验室了?

    CZI的科学顾问Stephen Quake曾预言:未来生物学可能变成”10%实验+90%计算”——意思是以后科学家做实验,可能主要就是为了验证AI的预测对不对

  • 虚拟细胞生态正在疯狂扩张,生物AI界的”工业革命”才刚拉开序幕!*
  • 5.从数据到闭环:STATE模型只是开始

    当数据开始”堆肥”,AI也能玩转细胞生物学!

    1. 数据多到能种菜?那就造个STATE模型吧!

    让我们聊聊“数据爆炸”,不是炸薯片那种爆炸,而是单细胞数据的“疯狂堆肥”!当数据多到能种出一片菜地的时候,AI科学家们就开始琢磨:“嘿,要不我们搞点厉害的?”
    于是,STATE模型横空出世——一个能把细胞数据玩出花的AI玩具。它由两大模块组成:

  • SE模块(State Embedding):就像给细胞做“美颜”,把乱糟糟的基因表达数据P成顺滑的向量空间。
  • ST模块(State Transition):基于Transformer,预测细胞“喝咖啡”后(扰动实验)会发生什么——它能像预测股市一样预测细胞命运!
  • 有趣的是,这模型不吃“独食”,它喜欢吃“群细胞”大餐——这样它能顺带啃点细胞们的社交关系(比如细胞分裂、同伴影响等)。
    而且它不爱预设答案,就喜欢用注意力机制玩“找不同”,再用MMD(最大均值差异)让预测更靠谱。

    “数据多到啥程度才敢玩这种模型?”

    ——答案是2025年!

  • Arc Institute用自家H1干预数据喂了STATE,每轮实验测1000个细胞,每个细胞测5万UMIs*(这土豪行为,一般实验室看了都要流泪)。
  • 它还混搭了Tahoe-100M药物数据和公共CRISPR数据,总计训练1亿个细胞,横跨70种细胞系。这规模,比细胞兄弟会还热闹!

  • 2. 干翻“线性回归”!STATE终于给AI长脸了

    曾经有个残酷的事实:在单细胞数据里,再酷的AI模型,有时候还不如一个简单的线性回归
    但STATE摆摆手,表示:“那是因为你们的‘肥料’(数据)不够多!”
    在实际测试中:

  • PDS(区分扰动效应的能力)提升50%
  • DES(识别真实差异基因的准确率)直接翻倍
  • 现在的AI不仅能吹自己是“深度学习大佬”,还能在生物学上硬刚实验结果了!

  • 3. 虚拟细胞?不如说是个“实验室养成游戏”

    你以为AI只是搞预测?Too young!真正的高级玩法是“闭环学习”。简单说,就是:

  • AI预测 → 2. 实验室验证 → 3. 数据丢回AI → 4. 升级模型Repeat!
  • 这种玩法被西湖大学郭天南团队称为“三大数据支柱”+“闭环学习”,并严肃指出:
    “光靠攒数据没用,得让AI和实验室搞‘乒乓式训练’!”与此同时,Recursion旗下Valence Labs提出“预测–解释–发现”(P–E–D)框架,让AI不仅能预测细胞,还能解释机制、发现新药靶点
    (他们有个BioHive-2超算+60 PB数据,基本等于在数据富豪榜上公然炫富!)

  • 4. 未来:一个AI指导实验的世界?

    未来生物研究可能变成这样:

  • AI拍脑袋建议“试试这块药!”
  • 实验室小跑腿“OK,马上测!”
  • 数据回来AI嘿嘿一笑“我就说能行吧!”
  • ARK Invest预测,这种“实验室养成AI”模式,能让单细胞实验成本降低到1/120——到时候,哪个生物学家桌上不摆台AI,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21世纪的科学家!
    毕竟,当数据和AI联手,虚拟细胞就不是科幻了……而是一块每天都在“升级”的生物乐高!

    6.结语:迈向虚拟细胞的图灵测试

    当AI开始玩”模拟细胞”,人类终于有了科学版的《我的世界》

    从Arc竞赛到全球AIVC狂欢:科学界的MOBA游戏

    你以为Arc挑战赛就是单机游戏?太天真了!在全球范围内,AIVC(人工智能虚拟细胞)已经开始变成了科学版的”吃鸡”大赛。早在Arc之前,一些欧洲程序员(不对,是生物信息学家)就在NeurIPS大会上搞了个”单细胞分析大逃杀”比赛,已经连续三年送走了无数熬夜的程序员。这些人不仅会写代码,还会造轮子——现在他们管这叫”Open Problems系列基准”,听起来就比”王者荣耀”高级多了。
    但是问题来了,现在的AI建模还停留在”单细胞版俄罗斯方块”的阶段——只会堆砌转录组数据。未来的方向?那必须是升级成”虚拟细胞的GTA5″!不仅要能开枪(CRISPR干扰),还要会开车(多模态数据),最好是能360度无死角展现细胞的黑帮生活。

    从”静态摆拍”到”动态直播”:细胞的TikTok时代

    现在的AI建模就像是用诺基亚3310拍的照片——静态、模糊、没灵魂。未来的虚拟细胞必须开启iPhone 15 Pro Max电影模式:

  • 多镜头拍摄:不仅要转录组,还要蛋白组、ATAC-seq、细胞画像(Recursion公司的60PB数据集可不是闹着玩的)
  • Vlog达人模式:Arc科学家表示要玩就玩大的,CRISPR干扰+原位采集,相当于给细胞戴上了GoPro
  • 连续剧剧情:单一扰动?那太单调了!未来的方向是组合扰动+时间序列,上演《细胞的100种死法》系列
  • Arc机器学习组老大Yusuf Roohani已经放话了:”
    下个赛季我们要搞’地狱难度’的组合扰动数据集!”——听起来比Dark Souls还刺激。

    终极目标:玩梗不如玩真的

    虚拟细胞的最后目标是什么?当然不是用来发朋友圈!而是要——
    “让AI当一回上帝”当模型足够精准时,科学家们就能玩”反事实实验”:

  • 如果给细胞灌咖啡会怎样?
  • 如果让它熬夜会猝死吗?
  • 如果再给它一道”闪电”(致敬米勒-尤里实验),它能进化成皮卡丘吗?
  • 这种”科学版的《盗梦空间》”式闭环学习,正在获得CZI、Valence Labs等金主爸爸的一致认可。而在酵母菌身上,人类可能很快就能完成第一次”虚拟细胞图灵测试”——毕竟,比起人类,酵母菌不会投诉AI建模不够逼真。

    尾声:从俄罗斯方块到元宇宙

    从图灵的”模仿游戏”到今天,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 薛定谔的问题很好,但下次别问了
  • 冯·诺依曼的自复制自动机理论,现在看来就是最早的NFT
  • 康威的生命游戏证明:只要有WiFi,细胞也能开黑
  • 现在,这一切都等着AI来回答终极问题:

  • 如果再给科学界一杯咖啡,他们能写出多少个版本的《生命的意义》?*
  • Arc挑战赛只是新手村任务。真正的boss战还在后面——毕竟,连《Elden Ring》都有DLC呢。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