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江湖:一场技术狂欢背后的烟火气
“人工智能的车轮碾压过的不是技术,而是创业者的发际线。”在这个AI狂欢的时代,”一日不见,如隔一年”成了行业标配。刚刚打完大模型的”吃鸡”局,Agent的热潮又吹起了新一轮”抢滩登陆”。门槛?那玩意儿现在的价值大概和路边发的传单差不多——人人有份,不值钱。
创业者们闻风而动,像是闻到火锅味的食客,带着各自的”配方”蜂拥而至,誓要在这锅AI汤里涮出自己的那片肥牛。然而,技术卷疯的背后,藏着的是创业者们的灵魂拷问——”我是真的在做AI,还是被AI做了?”
钛媒体创投家蹲守一个月,先后和12位”996 AI独立高手”、5位AI社群”扛把子”、7位”砸钱不眨眼”的投资人进行了一番掏心窝子的交流。不同于发布会PPT上的星光熠熠,这里的AI创业故事更像是深夜泡面的香气——不那么高端,但足够诚实。
现实与幻觉之间
“开源是福利?技术自由?” —— 不,那是一张”免费自助餐券”,但你能抢到多少肉,全看你的筷子功夫。“Agent是未来?” —— 没错,但如果你的Agent还是个”人工智障”,那未来可能等不到你。“推理成本降了?” —— 是的,但你的融资速度能不能跑赢成本的下滑速度,才是关键。总之,这场AI盛宴里,有的人在干饭,有的人在被饭干。
付费习惯
中国AI付费生态:一场惊心动魄的”白嫖”盛会
当中国AI产业遇上付费这个话题*,就像让一个天天吃白食的饕客突然掏钱买单——那叫一个惊天地泣鬼神!中西付费习惯大比拼:降维打击现场版
让我们看看这个令人啼笑皆非的数据对比:
C端付费率:北美像是月光族发工资后疯狂买买买,中国用户则像个省吃俭用的老人家——北美付费率是我们的3-4倍ARR差距:头部企业的年度经常性收入差距,简直就像蚂蚁比大象(5-100倍!要不要这么夸张?)B端预算:中国企业买AI的预算,大概是美国企业零花钱的水平(差10倍啊朋友们)行业潜规则:”你先用着,好用再说”
这种付费差距背后,藏着中国AI产业最魔幻的潜规则——”试用到天荒地老”综合征:
用户:”先给我免费版试试嘛~”企业:”呃…好吧”(心想:这都试了三年了!)循环往复,直到公司倒闭但说真的*,这种局面既好笑又心酸。我们的AI人才不输海外,产品也不差,但就是卡在这个”付费魔鬼”环节上。要不…咱们集体办个”付费心理健康疏导班”?
AI商业化:海外”香”得冒泡 国内”苦”成柠檬
国内AI产品的魔幻现实
故事一:国内某Agent产品上线1个月,用户数万,付费用户……嗯,10个。而它的海外”双胞胎”上线3个月,直接百万美金入账。故事二:美国的AI工具们在干啥?Cursor(AI编程)ARR 5亿美金,Lovable 8个月1亿美金,AI女友Tolan几个月1200万美金,OpusClip(视频剪辑)2000万美金。故事三:国内AI月活2.7亿,比ChatGPT还多!但商业化?可灵AI勉强破1亿美金,70%营收还是靠海外……国内开发者的真实心声*:“产品必须出海!国内发?血亏!能跑路的赶紧跑新加坡。实在不行,就当修炼内功……”
为什么国内AI商业化这么难?
C端:免费就是正义,超级App是终极信仰
美国:PC端用户多,喜欢独立应用,习惯了“付费=效率”的逻辑。中国:移动互联网一代,微信/支付宝全家桶养成了“一站式白嫖”的习惯。想让我们掏钱?门儿都没有!结论*:老美:“这个工具能提高2%效率?买!”国内用户:“什么?这玩意儿还要钱?隔壁XX小程序免费!”B端:人力比软件便宜,ROI算不明白
美国:工程师时薪300刀,软件订阅费?洒洒水啦~中国:“招俩实习生不香吗?买软件干啥?”附加BUG*:很多企业的数字化水平还停留在Excel修仙阶段,买AI工具?先教会老板用电脑再说吧……被误解的真相:不是国民素质问题,是商业模式问题
有人吐槽:“中国人不尊重知识产权!”
但真相是*:国内互联网的玩法一直是“羊毛出在猪身上”(广告/流量变现),突然让大家掏钱?用户懵了:“啊?原来猪是要付费的?”未来怎么办?
选项1:强行教育用户付费?(难度:地狱级)*选项2:继续“羊毛出在猪身上”,探索中国式AI变现?(风险:可能猪都跑光了)*选项3:全体出海,闷声发财?(现状:正在发生)*唯一的安慰*:至少我们能安慰自己——“嗯,我们用户量比ChatGPT大……”(尽管不赚钱)隐藏的门槛
AI创业热潮:当年互联网的翻版?还是科技圈的贵族俱乐部?
数据对比:繁荣如斯,但真的一样吗?
公司数量:2025年上半年,全球平均每天诞生27家AI公司,中国日均7家。相比之下,2015年的中关村创业大街日均还“产”4.9家互联网创业团队。融资规模:2025年全球AI风投总额暴增至1400亿美元(比2024年翻倍),占全球风投总额的53-58%,正式超越半壁江山。中国AI领域半年融资820亿美元,而2015年全年互联网融资仅278亿美元。创始人人头数:AI创业者名单上可能不超过200人,头部10%的队伍拿走了90%的钱;2015年的互联网创业者可以靠PPT拿天使轮,连卖煎饼的都能“互联网+”。所以,表面上,钱更多了;本质上,门槛高到能绊倒大象。
—AI创投的“隐蔽门槛”:想玩?先拿出你的会员卡
1. 资源才是稀缺货
大厂算力补贴?那是大佬们的下午茶,普通开发者的算力预算可能还不够训练一只AI小猫。数据质量堪比“黑金”,没顶级实验室的背景,训练数据基本靠“众筹”(或者“爬”)。生态配套?你先问问自己在不在圈内人的微信群里。2. Founder的“200人俱乐部”
AI圈的头部创始人,要么来自OpenAI、DeepMind,要么是MIT、斯坦福的实验室教授。投他们的项目就像抢限量版球鞋——手速、内幕消息和人脉缺一不可。投资人要想分一杯羹,学历、工作背景、社交圈子甚至年龄都得对得上号,否则连项目BP都拿不到,只能去朋友圈围观别人“又投了个独角兽”。结论:这是一场学霸+资源咖的私人派对*,普通创业者可能连入场券的印刷费都凑不齐。—非头部的机会?有,但得像跑马拉松一样熬
虽然AI创投圈早已被“200人俱乐部”瓜分殆尽,但仍有机构在“捡漏”潜力股:
开发者大赛:参加比赛堪比选秀,赢了拿算力补贴,输了回去继续打工。AI训练营:报名费不贵,但结业后能否拿到融资,全看运气和导师心情。算力补贴计划:像是科技界的“扶贫政策”,但能不能熬到下一轮融资,得看团队是否能靠泡面度日坚持住。投资人们也开始反思:头部项目抢得太凶,价格泡沫堪比学区房,不如去“二手市场”淘金。只是这条路,基本等于在沙漠里找绿洲。
—总结:繁荣≠普惠
表面上,AI创业浪潮带来了比互联网更猛的资金和数据,但实际上:
互联网时代是“全民创业”,AI时代是“精英内推”。创业者比拼的不再是创意和执行力,而是出身和资源。投资人要么挤进头部圈子,要么有耐心在“垃圾堆”里翻金子。所以,如果你是个普通程序员想靠AI逆袭,建议先看看自己的简历里有没有“斯坦福博士+大厂首席科学家”这条,如果没有……要不还是先研究下互联网+煎饼果子?
大厂的阴影
中美AI大战:土豪与精打细算的较量
美国:不要问我花了多少钱,先问AI能不能统治世界
2024年,美国硅谷四大科技巨头如同中了邪一般,疯狂砸下1.7万亿元人民币,只为在这场AI军备竞赛中抢占先机。他们的心态大概是:
钱是什么?不就是印钞机里跳出来的纸片吗?投!砸锅卖铁也要投!这些美国人似乎在践行一条简单粗暴的商业逻辑:“先占领未来,再考虑怎么赚钱”。
中国:理性消费,AI不能影响我们每年分红
相比之下,中国七家头部互联网大厂更符合“精打细算过日子”的形象。尽管2024年Q4靠着Deepseek回光返照了一把,但总投资额加起来6300亿元,仍然惨遭美国碾压。
他们的资金去向如下:
股票回购(让投资人开心)分红(让股东开心)偿债(让债主开心)AI?(再看看再说)技术鸿沟:ChatGPT打王者荣耀,国产AI还在斗地主
国外AI已经能像柯南一样精密推理,像公文生成器一样丝滑输出代码,像金鱼一样长了7秒记忆(对不起,是百万Token上下文)。
反观国内AI:
逻辑链? 有时候像喝醉酒的老大爷长文档? 写着写着就开始放飞自我代码生成? “稍等,我先报个错”差距有多大?大概就是米其林三星大厨 VS 学校食堂阿姨的水平。
—AI生态:美国的“水电”,中国的“流量”
美国的思路是:“把AI做成新时代的水电煤”,谁用都要交钱的那种。
中国的思路则是:
流量变现
商业保护主义
“我的AI只给我的APP用”
就像一群开发商各自关起门来盖自家水电站,而不是考虑怎么把电卖给全国人民。
—AI人才:国内的大学是国外AI公司的免费培训机构?
根据报告:
47%的顶尖AI研究者在本科都是made in China51.35%的人选择在中国读研最终留下工作的? ……要不你看看前面那两个数字对比?原因嘛,大概是:
国内大厂的AI生态: “来吧兄弟!我们一起优化广告投放算法!”OpenAI: “欢迎加入,目标是创造AGI,改变人类未来!”换成是你,你怎么选?
—好消息:大厂似乎终于睡醒了
虽然开局不太行,但中国科技巨头们最近开始加大投入、开源框架、开放接口,像是在高喊:
“等等!我们还能抢救一下!”*只要方向没错,时间或许能带来惊喜。
不过在那之前,美国的AI可能已经帮人类写好了这篇稿子的续集。
崛起的AI硬件
中国AI硬件:当”钢铁侠”遇见”中国制造”
各位观众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聊中国AI硬件的”开挂”之路——是的,你没听错,就是那种让老外看了直呼”这不科学”的开挂。
硬件大佬们的”复仇者联盟”
如果说美国AI是”软件复仇者联盟”,那中国AI就是”硬件版的复仇者联盟”。看看这支梦幻战队:
大疆:无人机界的”钢铁侠”,让全球同行瑟瑟发抖小米:性价比界的”灭霸”,一个响指就让对手价格崩盘追觅:扫地机器人界的”黑寡妇”,悄无声息地占领你家地板九号:平衡车界的”雷神”,一锤子打进了全球市场这支队伍不是在打灭霸,而是在全球市场上”打钱”!据可靠消息(其实就是IT桔子说的),2025年上半年新注册AI硬件企业312家,同比增长73%。这是什么概念?差不多每天都有1.7个AI硬件公司诞生,比深圳的奶茶店开店速度还快!
投资人眼中的”香饽饽”
最近人民币投资人见面打招呼都变成了:
“最近投了什么?”“还能投什么?AI硬件呗!”“巧了,我也是!”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AI硬件融资176亿元,同比增长2.1倍。最夸张的是4月份,融资42起,平均每天1.4起,投资人忙得连喝茅台的时间都没有了!
热门投资区域排名*:大湾区(特别是深圳):这里的硬件企业迭代速度比香港记者跑得还快长三角:供应链完整度堪比乐高积木其他地区:正在努力不被甩出赛道创始人简历的”财富密码”
现在AI硬件创始人的标准简历长这样:
教育背景:无所谓工作经历:必须有大疆/小米/华为经历特殊技能:能在一周内找到20家供应商投资人看到这样的简历,反应通常是:
眼睛发亮掏支票本问:”你要多少钱?”“这也能叫AI?”之争
有些软件工程师看着AI硬件撇嘴:”这不就是传统硬件加了个if-else吗?”
对此,硬件大佬们淡定回应:
第一阶段:被质疑”这也算AI?”第二阶段:默默卖出了百万台第三阶段:质疑者开始偷偷下单随着边缘计算能力的提升,现在的AI硬件已经可以实现:
听懂你的塑料普通话在你摔倒前扶住你甚至能预测你明天会不会迟到(虽然你还是会迟到)中国特色的”弯道漂移”
美国走的是软件高速公路,中国选择的是硬件秋名山赛道。我们的优势是:
供应链:比变形金刚变身还快制造能力:让”Made in China”变成”Invented in China”市场响应:产品迭代速度让用户都跟不上了正如某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投资人所说:”在美国,他们写代码改变世界;在中国,我们直接造出改变世界的’钢铁战衣’。”
所以,下次当你看到中国的AI硬件产品时,请不要简单地称之为”硬件”。请用它的全称:”搭载了中国智慧的全球领先AI驱动型智能硬件解决方案”。
毕竟,在这个领域,我们不是在跟随,我们是在定义未来——用螺丝刀和焊枪的方式。
结语
当深圳遇上硅谷:一场AI眼镜引发的「土味革命」
硅谷码农正在咖啡厅里对着电脑抓耳挠腮,研究如何用更优雅的Prompt*让GPT少说点废话;深圳工程师*则拿焊枪比划两下,直接把Transformer模型塞进了一副智能眼镜,并贴心地附赠一句:「老板,这个还能插卡,能玩《原神》,要不要试试?」东西方AI大乱斗: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
硅谷: “我们要研究如何让AI更懂‘自然的语言交互’!”投了5亿美金,AI还是会在你问天气时突然背《莎士比亚》。深圳: “Transformer是吧?装!先装它2000台试试水!”结果眼镜不仅能翻译,还能在菜市场帮你砍价:”阿姨,便宜点,这AI可是Made in China的!”投资人悟了:土壤才是硬道理
某位不愿透露名字的大佬感叹:
“中国的天才从来不缺,但缺的是——他们能随便找个华强北,花200块凑出一台能跑AI的开发板。” 大湾区现状:
上千家AI企业正在研究 “如何让AI学会嗦粉并帮忙抢红包”智能硬件厂商的口号是 —— “只要电路板没烧,就能接着塞模型!”历史告诉我们:中国AI生态未来可能不靠Prompt,而是靠街头巷尾的「土味黑科技」弯道超车!
(文章灵感来源于微信公众号「钛媒体」,但本文加入了大量深圳华强北の神秘力量)
©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仅用于学习、交流与信息分享之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关权利人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核实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