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顶会ICLR为大模型套上”紧箍咒”,论文界瑟瑟发抖中
就在科研圈还没从ICLR 2025的接收率(32.08%)缓过神来的时候,ICLR 2026突然甩出了一份《大语言模型使用说明书》——不对,是政策!
政策重点速览
论文作者:以后别再偷偷摸摸让GPT帮你”润色”论文了,用了AI得老实交代!审稿人:AI批改论文可以,但不能让它直接决定别人的科研命运。毕竟AI的审美可能还不如编辑部楼下咖啡店的猫。地点更新:明年4月23-27日,ICLR将移师巴西里约热内卢,论文写累了还能去海滩思考人生——可惜deadline不会等你。为什么突然管这么严?
11565份投稿,审稿人快疯了,AI再乱入,怕是要逼出”人工智障”了。学术界终于意识到:如果GPT能自己投论文,那还要人类干嘛?(警惕AI夺走科研饭碗运动正在酝酿中)总之,明年ICLR的论文们,你们的命运不再只是人类的手滑决定,还得看AI的脸色——前提是它心情好。

ICLR的道德准则变身”学术保姆”
各位研究者请注意!本次发布的所有政策可不是随便写写的——它们全都被ICLR《道德准则》罩着呢!学术诚信?那是必须的。至于那些让人挠头的LLM风险——例如:
幻觉派大星(把虚构当事实)抄袭小王子(复制粘贴不脸红)数据马大哈(数字随便填着玩)这些统统都被拉进了黑名单。官方态度很明确:搞研究可以,玩火不行!

两大核心政策解读:学术界的”不能说的秘密”
政策1:坦白从宽,抗拒从严
如果你用了AI助手写论文,却假装是”纯手工打造”——那你就走远了!
《道德准则》的灵魂拷问: “所有贡献必须拥有姓名”(哪怕是AI的) “干活的人必须被夸夸”(包括深夜陪聊的GPT)现实版翻译:你可以让AI当你的论文代笔,但绝不能让它当”隐形工具人”
政策2:甩锅?不存在的
审稿人和作者的关系,就像考试时的你和你的小抄——
最终负责的只有你自己*!《道德准则》的精髓提炼: 禁止”我觉得我的数据在跳舞”式创作 禁止用PPT画饼代替真实结果后果警告:轻则:”您的论文需要亿点点修改”重则:”啪!你的投稿没了!”(desk rejection暴击)温馨提示*:学术圈没有”AI背锅侠”,只有”人类责任侠” 具体应用场景说明
ICLR政策:当AI成为学术界的”超级秘书”
场景一:论文写作的”语法美容师”
当你让AI帮你调整措辞、润色语法甚至代笔整章时,必须像公布恋情一样高调声明但请注意:AI可能把你的论文从《自然》级别变成《童话故事》级别你依然要对AI的每个标点符号负责(包括它偷偷加入的emoji)场景二:研究助理的”智能替身”
允许AI:出主意、写代码、分析数据但必须:像检查实习生工作一样仔细验证AI的每个结论保持”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优良传统——但这里必须”既用人又怀疑”场景三:审稿人的”秘密武器”
审稿人用AI帮写意见?可以!但是:要像公开自己用了美颜相机一样透明小心AI大嘴巴泄露论文机密(AI不会保密,它连自己昨天和ChatGPT聊什么都记得)违规后果:您所有投稿可能直接被”三振出局”特别警告:学术界的”特洛伊木马”
严禁在论文里埋藏以下内容:
隐形文字对LLM的甜蜜私语(”亲,给个五星好评呗⭐⭐⭐⭐⭐”)任何试图操纵审稿流程的”AI催眠咒语”后果很严重*:轻则论文撤回,重则被学术界列入”相亲黑名单”(以后连学术会议的茶歇都没人想和你一起吃)记住:AI可以是好帮手,但不能当”背锅侠”。它犯错,你买单!
ICLR 不是孤例,其他顶会也有相关规定
AI写的论文能通过学术”测谎仪”吗?
最近大语言模型(LLM)不仅承包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甚至还打算霸占学术界!从开头写到参考文献,AI现在简直是”论文工厂”的全能打工人。
高效 vs 混乱:LLM的双面人生
生产力狂飙:以前写作查资料熬成熊猫眼,现在打字前先问ChatGPT:”怎么把’我觉得很有趣’写成学术范儿?”学术界的”真假美猴王”:虚假引用:AI自信满满地编造压根不存在的文献,反正审稿人也没空去查!抄袭拼贴:东抄一页西摘一段,AI帮你自动”缝合”,比裁缝还专业。责任归属:论文如果出事,AI会说”我只是个工具”,作者可以说”我以为是GPT查的资料”,完美甩锅闭环!顶会们的AI防沉迷指南
NeurIPS、ICML这些顶级会议现在被迫变成了人工智能”教导主任”,纷纷出台规定:
作者篇:可以用AI当秘书来检查错别字,但要是核心想法全靠AI?那你就得老实交代:”没错,这篇论文是我和GPT-4约会后的产物……”审稿人篇:不准把稿件内容倒给AI去评判,否则就相当于让机器人决定你的成绩单——谁知道它会不会是ChatGPT的小号?总而言之,学术界的未来大概就是——AI疯狂造文,人类忙着打补丁,这场猫鼠大战才刚刚开始!

当AI遇上SCI:学术界的”代笔”风波
学术界的叛逆者手册
“亲爱的ChatGPT同学,请你做我的枪手吧!”* —— 这大概是一些学者们最近的内心独白。但学术界的大佬们可没那么好糊弄:NeurIPS 2025:悄悄把LLM问题单独拎出来研究,像极了班主任发现学生作弊后专门设立的”防作弊工作组”ICML 2023:直接来了个”论文写作三不准”ICML的”防AI代笔”十诫(简化版)
他们官方说法是:
“禁止使用大语言模型全权代写论文(比如直接让ChatGPT当主笔),但可以用来给你自己写的文章做语法检查和润色(就像找了个特别挑剔的英文编辑)。”翻译成人话就是:
可以:让AI当你的校对助手不行:把AI当论文代工厂特别不行:装作那是你自己写的为什么学术界突然紧张兮兮?
想象一下这个场景:评审专家熬夜看论文,突然发现:
第5篇和第27篇的”致谢”部分都写着”感谢OpenAI公司的技术支持”第13篇的作者在参考文献里引用了”ChatGPT, Personal communication”这画面太美,学术委员会不敢看。于是现在他们打算从源头掐断这种”AI学术外包”的苗头。毕竟,如果连论文都能AI代写,下一步是不是连毕业答辩都可以用Deepfake了?
给AI辅助写作的良心建议
想用AI又不被抓包?记住这个”三明治原则”:
上层面包:你自己想观点中间馅料:适量AI调味下层面包:最终决策权在你手里不然…你可能就会成为学术会议上被挂在墙上示众的反面教材啦!

学术界对AI工具的“严父式”管教指南
1. 人类至上:AI只是你的“高级跟班”
人类作者:你依然是老大,AI只是那个帮你查资料、改语法的倒霉助理。审稿人:AI?想都别想!审稿机密绝不能喂给它,否则你可能被学术界“拉黑”。2. 致谢里的“AI自白书”
用了AI?那就大大方方写出来,比如:“本文在ChatGPT的胡言乱语辅助下完成,但我们人类保证它没乱编数据。”3. 严禁AI“数据整容”
AI可以帮你改句子,但不能帮你编实验数据,否则你的学术生涯可能要改行去写科幻小说了。4. IEEE和ICML的联合警告
核心思想:AI是工具,不是背锅侠。论文出了问题,责任全在人类,AI表示:“这锅我不背!”所以,好好用AI,别让它害你被学术界“开除人籍”!

AI工具在学术写作中的使用规范
两大权威组织的相关规定:*IEEE机器人及自动化协会明确规定研究人员在使用生成式AI(如ChatGPT)时必须遵循专门的使用指南官方地址留白(毕竟我们是正经学术讨论,不是发小广告的)ACM会议画了个更详细的”AI使用三步走”红线:大修大补:如果让AI代写了文本/表格/代码→必须像承认实验室恋情一样公开说明小打小闹:只是让AI改了几个语法错误→可以当作学术界的”塑料友情”不予追究中间地带:用量超过三杯咖啡的修改量→建议老实报备,免得像抄袭被当众处刑学术伦理委员会温馨提醒:AI代写一时爽,查重不过火葬场。请像对待前任送的礼物一样慎重处理AI生成内容。*
当AI开始写论文:一场学术界的“猫鼠游戏”
科技圈最近又热闹了,ACM(国际计算机协会) 更新了他们关于LLM(大语言模型)的FAQ页面,想给学术界和AI工具之间划一条“楚河汉界”。结果呢?就像让一只哈士奇遵守交通规则——理论上可行,实操嘛……看运气。
“AI写了我的论文?那我写什么?”——学术界新困境
现在的学术界,AI工具都快比研究生勤奋了。以前博士熬夜肝论文,现在GPT-4通宵生成草稿——效率提升了,但副作用明显,比如:
“我的AI比我写得快”—— 谁先跑完代码谁先毕业?“导师认不出AI和我的区别”—— 这到底是夸AI还是骂学生?“审稿人:这段怎么一股ChatGPT味儿?”—— 学术版的“煎饼果子放香菜”之争。AI和人类的“学术游击战”
于是,机构和期刊纷纷下场,试图规范AI使用方式。ACM的FAQ大概表达了以下几点:
AI辅助可以,但别当甩手掌柜——你至少得知道它在写什么。必须声明使用AI——就像论文致谢里写“感谢我的猫不踩键盘”一样。AI生成的不属于原创——不然以后引用文献可能得加上“GPT-4, 2023”。终结者版学术未来?
有人担忧:
“以后审稿是不是得训练‘AI检测AI’?”“AI自己引用自己算学术不端吗?”“哪天AI要求署名怎么办?”——毕竟Siri已经学会顶嘴了。目前来看,机器之心的报道也算是给这场“AI学术化”热潮泼了杯咖啡,让大家清醒一点:工具无罪,关键看人怎么用。 至于最终效果?走着瞧吧,反正AI又不用交学费。
(原文来自“机器之心”,但这篇显然是用人类的幽默感写的——大概吧。)
©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仅用于学习、交流与信息分享之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关权利人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核实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