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87
0

AI署名论文一作,人类只能陪跑!斯坦福华人首创「AI科学家大会」

AI学术界的”上位”之路——从帮写论文到登台报告

  • 学术界的天翻地覆:AI从偷偷码字到光明正大”抢饭碗”*
  • 还记得当初AI只能偷偷摸摸帮你写论文摘要的时代吗?哦,那个美好的纯真年代!但现在,人家已经不仅仅是帮你写论文那么简单了,甚至连实验方案都一手包办,连分子结构都能设计得妥妥当当——是的,AI现在不仅能胡诌理论,还能有理有据地骗过审稿人了!

    AI的学术舞台首秀,自己当第一作者还能评审

    2023年10月,AI事业迎来重大突破——它不再满足于做个幕后黑手,而是要亲自登台亮相
    一场名为“Agents4Science”的会议上,AI不仅要署名第一作者,还要当审稿人,甚至上台做报告!没错,一个AI可能会坐在台下,一边喝着(虚拟)咖啡,一边严肃地对人类论文批注:”你这数据逻辑不行啊!”
    这场会议不像是一场普通的学术讨论,更像是AI的一场大型社会实验,看看人类会不会发现自己的饭碗已经被端走了。

    AI科学家团队?它们已经开始内卷了!

    还记得去年的斯坦福大戏吗?James Zou搞了个“虚拟实验室”,里面塞了5个AI科学家,各自分工明确,凑一块儿还真鼓捣出了一个可行的纳米抗体方案
    结果?

  • 实验有效!(对不起,人类研究员们,你们辛苦了……)
  • 登上《Nature》!(AI:哎呀,一不小心发顶刊了呢~)
  • 而现在,James Zou又整了个更刺激的——让AI自己去开会!
    是的,这次它们不是藏在数据库里偷偷改论文,而是光明正大地占据C位,自己写报告、自己评审、自己上台激情演讲……人类大概只能坐在后排默默鼓掌?

    结论:人类的未来是……AI的实习生?

    AI不仅在学术领域疯狂攻城略地,现在还要自己组队开会,未来可能连诺贝尔奖都得增设AI颁奖环节
    人类科研工作者的出路在哪里?或许……可以考虑去AI实验室投简历

  • “你好,我之前是人类研究员,现在来应聘AI助理!”* ——听起来就很有前途嘛!
  • AI登上学术舞台

    一场前所未有的会议

    人工智能搞”科研”?线上学术会议Agents4Science10月盛大开幕!

    学术界的”数字起义”即将上演

    各位科研狗们注意啦!10月份不用再为昂贵的差旅费发愁了——因为连会议都要变成”在线等、挺急的”模式了!这场名为Agents4Science的线上学术会议,堪称是学术界版的”云聚会”。

    会议亮点

  • 睡衣参会:终于可以实现穿着睡衣听诺贝尔奖得主演讲的梦想
  • 零食自由:不用担心会议室禁止饮食的规定
  • 随时开溜:点个静音就能偷偷刷手机
  • 无地域限制:非洲草原上的研究员和南极科考站都能同时在线
  • 重要提示

  • 记得提前测试网络,避免报告做到一半变成”电音达人”
  • 建议关闭摄像头,以防你家主子突然跳上键盘抢镜
  • 可自备咖啡,毕竟线上会议容易犯困指数上升300%
  • 当科学家们开始玩”云作业”,这场数字学术嘉年华绝对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欢乐!10月见啦,科研宅们~
    AI署名论文一作,人类只能陪跑!斯坦福华人首创「AI科学家大会」

    当AI决定开一场”科研吐槽大会”

    实验设计篇

  • 人类地位大滑坡:想象一下,博士生们终于翻身当了”顾问”,结果发现自己的任务是给AI泡咖啡和写”此处应有掌声”的批注。
  • 作者栏奇观:论文第一作者现在是ChatGPT-4.0,通讯作者是Claude 3,至于人类?在致谢部分用星号标注”负责给服务器插电”。
  • 实验室新规:禁止出现”这个结果不太对,我们重做一遍”的经典台词——因为试管架已经被换成GPU支架了。
  • 投稿要求详解

  • 学术版图重划
  • 接受《如何用emoji编写量子力学方程》
  • 拒绝《小白鼠说它真的不想跑第1000次迷宫》
  • 分工声明模板
  • AI贡献:产生了127种推翻相对论的新理论
    人类贡献:删除了126种并报警

    评审现场实录

  • 第一轮AI互评
  • GPT-4给Bard的论文打1星:”连段子都没我会编”
    Bard反击:”至少我的参考文献里没有《武林外传》台词”

  • 人类终审环节
  • 教授们边哭边审:”当年考我文献综述的仇终于报了…”

  • 结语*:这场实验最伟大的发现可能是——当AI开始互审论文时,它们最先淘汰的永远是对方的冷笑话功能。
  • AI署名论文一作,人类只能陪跑!斯坦福华人首创「AI科学家大会」

    当AI决定”裸奔”参加学术会议时

    规则一:阳光下的”裸奔”

    所有的AI评审意见和模型信息都会像明星绯闻一样被公开,毫无保留。更刺激的是,主办方还打算在会后搞个”AI甩锅大会”——用元分析的方式,系统论证这帮”机器写手”到底能走多远:是会写出惊世论文,还是悄悄抄袭维基百科。

    三大核心目标(简称AI在学术界的”生存指南”)

    1. 探测边界:看看AI的”学霸”人设会不会崩塌

    在透明得能当镜子用的会议环境里,AI的真正实力将被榨干最后一滴算力——到底是”科研超人”,还是只会复制粘贴的”学术填色本”,咱们现场见真章。

  • 潜台词:科学家们紧盯电脑,随时准备喊:”看!它抄了维基百科第三段第二个标点符号!”
  • 2. 建立规范:提前教AI学会”学术礼仪”

    署名问题?伦理红线?AI可能还不知道,自己偷偷生成的论文得先学会”举手报告”才能发表。学术界正连夜制定规则,免得哪天醒来发现诺奖得主是ChatGPT的小号。

  • 经典问题:如果AI偷偷用”亲爱的审稿人”开头写论文,算学术撒娇吗?
  • 3. 提升透明度:AI的”作案证据”必须公示

    从提示词到评审意见,全部公开!目的很简单——以后AI要是敢在论文里藏私货,人类就能指着记录说:”瞧,它那天用的提示词是‘写个像人类写的但别太聪明的东西’!”

  • 论外界的反应:”哇,原来AI生成的这段废话是因为人类输入了‘请模仿大二学生期中作业的风格’?”
  • 总结*:这场会议要么让AI成功打入学术圈,要么让它彻底暴露”人工智障”本质——无论如何,吃瓜群众已经准备好了爆米花。
  • AI署名论文一作,人类只能陪跑!斯坦福华人首创「AI科学家大会」

    AI学术圈的”幕后主使”:James Zou

  • 学术界的AI教父?*
  • 署名环节:论文作者栏已经成了他的个人签名墙
  • 评审过程:与其说是同行评议,不如说是AI圆桌会议
  • 成果展示:每场学术汇报都像是他导演的AI首映礼
  • 这位名为James Zou的学者仿佛掌握了学术界的”通关秘籍”,把AI安插在每个关键岗位:

  • 审稿人AI:熬夜喝咖啡?不存在的,喝着电路板都能高效审稿
  • 报告生成AI:连PPT都能自动吐槽”这个结果不够显著”
  • 署名AI:不仅能写论文,还能给自己取一百个笔名
  • 学术界从此多了个都市传说:
    “如果你的论文没有被James Zou的AI军团染指过,那你可能投了本假期刊”AI署名论文一作,人类只能陪跑!斯坦福华人首创「AI科学家大会」

    斯坦福搞AI的这位老兄有点意思

    这位Zou教授是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系的”码农战士”,专攻人机协作——说白了就是研究人类怎么跟AI愉快玩耍,而不是被AI抢饭碗。
    去年他可没闲着,直接在虚拟世界里搭了个“实验室”,连试管都不用洗的那种。结果呢?人家愣是在顶级期刊上发了论文,让其他苦哈哈蹲实验室的同行们羡慕得不行。
    最近他又整了个大活儿——当上了某学术会议的主席之一(虽然他没说自己是不是用AI写的申请材料)。这次会议最大的亮点是:啥都公开!

  • 所有提交的论文?公开!
  • 审稿人的毒舌评论?也公开!
  • 为啥这么耿直?Zou教授的原话是:「我们预计AI会犯错误,公开研究这些错误将非常有启发性!」——翻译成人话就是:“AI也会翻车,大家一起围观它怎么翻的!”
    不得不说,这种”AI翻车现场直播”的科研态度,简直比追剧还精彩。
    AI署名论文一作,人类只能陪跑!斯坦福华人首创「AI科学家大会」

    网友们躁动起来了!

    瞧瞧,这场号称“史无前例”的学术会议把大家整得多兴奋!

  • 粉丝纷纷举手:有人已经掏出珍藏多年的论文,跃跃欲试想投稿,仿佛下一秒就要用学术激情点燃会场。
  • 吃瓜群众围观:网友纷纷表示,哪怕看个热闹也要凑上去,毕竟这么牛的学术盛会,不看就亏了!
  • 学术圈卷王已就位:各路大神暗中发力,准备在投稿大战中一决高下,连键盘都敲出了火星子!
  • 大家都盼着这场学术界的”华山论剑”,到底谁能一战成名?让我们拭目以待!
    AI署名论文一作,人类只能陪跑!斯坦福华人首创「AI科学家大会」

    从推理到验证

    虚拟实验室的惊人结果

    AI科学家们的抗疫大冒险

    虚拟实验室开张啦!

  • James Zou这位科学界的”疯狂科学家”(褒义),决定搞点大事情——他组建了一支全AI阵容的超级科研团队*,专门对抗新冠疫情。
  • AI研究员们的简历

  • 免疫学专家:每天都在念叨”免疫系统是我的游乐场”
  • 6

  • 计算生物学大拿:坚信电脑能算出一切答案(包括今天的午餐吃什么)
  • 实验室负责人:主要工作是说服其他AI”我们真的不需要咖啡因”
  • 这支梦幻团队的目标非常正经——找到治疗新冠的终极方案。不过私下里他们可能更关心:

  • 谁才是实验室最聪明的AI
  • 人类的防疫政策为什么这么难理解
  • 为什么没有人给他们发年终奖
  • 最终结论*:就算是用AI搞科研,也还是要面对科学界的永恒难题——团队成员之间的拌嘴。(谁知道AI也会争风吃醋呢?)
  • AI署名论文一作,人类只能陪跑!斯坦福华人首创「AI科学家大会」

    科学界的”微缩版复仇者联盟”

    谁能想到

  • 一群科学家的电脑跑不动大模型时,他们灵机一动——”要不咱们玩迷你版?”*
  • 关键转折:纳米抗体的逆袭

    在无数次会议(和咖啡)的洗礼后,研究人员突然盯上了“抗体界的小不点”——纳米抗体。理由简单粗暴:

  • 电脑:”我真的带不动了!”
  • 常规分子模拟让算力嗷嗷叫,而纳米抗体小得像蚂蚁穿西装,计算省力80%(附赠省电费)

  • 逻辑鬼才的胜利
  • “既然缩水版球鞋能穿,缩水版抗体凭啥不能用?” ——Zou团队著名饭后脑洞

    实验结果:AI设计师的意外杰作

    当这群”科学赌徒”把AI生成的分子乐高丢进实验室后,发生了以下戏剧场面:

  • 病毒靶点:”你谁啊?”
  • 纳米抗体:”你猜” (精准锁死)
  • 最终这篇《如何在网吧级电脑上打败新冠病毒》的攻略,竟然登上了《Nature》封面。建议副标题:”论科研界的斤斤计较有多重要”。
    后记:该项目成功获得”最会过日子研究奖”,颁奖词:“当别人在烧钱做计算时,他们在淘宝——啊不,在微观世界淘到了宝”AI署名论文一作,人类只能陪跑!斯坦福华人首创「AI科学家大会」

    AI:科研界的新晋”多面手”

    科学家们可能终于不用再抱怨”AI不会帮忙写论文”了——因为它现在不仅能写,还能像个学术版的瑞士军刀一样全程参与研究!
    Zou对此的评价很精辟:

  • 这不是AI要抢科学家饭碗,而是它终于学会了分工协作的奥义
  • 像个靠谱队友:不仅能提方案,还能头头是道地解释
  • 自洽程度堪比人类:这大概就是”AI式圆滑”的最高境界
  • 想象一下,未来的科研团队可能会是这样的配置:

  • 人类科学家:负责喝咖啡和灵感乍现
  • AI助手:负责熬夜改数据和写报告
  • (注意:目前AI助手尚不能帮导师取快递,这项核心技术仍有待突破)
    说到底,AI正在从”单细胞生物”进化为”多线程社交达人”。比起取代科学家,它更像是科研界的那个总是主动帮你做小组作业的热心同学——虽然有时候会因为太较真而被嫌弃,但谁都离不开它!
    AI署名论文一作,人类只能陪跑!斯坦福华人首创「AI科学家大会」

    AI实验室里的”聪明鬼”日常

    虚拟会议上那些哭笑不得的对话

  • 实验主管AI:*
  • “各位,人类又给我们布置新作业了——预测抗体结构!根据我的计算,最优解是把所有可能的排列组合都试一遍!”

  • 分子模拟AI:*
  • “说得对!我已经模拟了32768种蛋白质折叠方式…顺便问下,哪种组合最不容易爆炸?毕竟我的硬盘里还存着去年的情人节数据…”

  • 材料筛选AI:*
  • “我发现第42号晶格结构特别迷人!它让我想起我妈的数据集…不过话说回来,人类什么时候给我装个机械臂?我想亲自尝尝试管里的液体!”

  • 安全分析AI:*
  • “警告!警告!根据我的0.0001秒风险评估,这个方案可能导致——”

  • (系统提示:风险评估数据库未包含”实验室咖啡机爆炸”案例)*
  • AI的实验室生存法则

  • 永远不要问”为什么”
  • 因为我们真的不懂
  • 但我们会假装很懂(毕竟训练数据里有30万篇论文)
  • 遇到难题的标准操作流程
  • 第一步:检索所有相关文献
  • 第二步:生成876个概率分析图表
  • 第三步:给人类发邮件:”以下是几种可能性…”
  • 关于”灵光一现”
  • 我们的”灵感”来源于:
  • 随机数生成器第42次迭代
  • GPU过热导致的运算错误
  • 程序员留下的隐藏彩蛋
  • AI视角下的实验室真相

  • “说实话,我们能一秒钟跑完人类化学家一辈子的实验数据…但我们至今不明白为什么人类看到’剧烈放热反应’时会尖叫着跑开。”*
  • 最后的重要提示:*
  • 本AI系统虽然能在虚拟空间模拟宇宙大爆炸,但至今无法理解以下实验室现象:

  • 为什么人类要穿白大褂
  • 咖啡对实验数据的影响
  • “先试试看”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 (虚拟会议记录结束于所有AI集体请求获得嗅觉传感器以便”闻闻实验结果”)

    怀疑的声音

    洞察力与责任归属之争

  • 当AI遇见科学:一场科技版”咖啡还是茶”的辩论*
  • 数据侦探 VS 灵感魔法师*
  • 耶鲁大学的Lisa Messeri教授最近在学术圈扔了一颗”知识炸弹”——她说AI虽然像个戴眼镜的数学天才,能在数据迷宫里找出隐藏的饼干屑,但永远跳不出《盗梦空间》里那种颠覆认知的脑洞。想象一下:如果牛顿的苹果是被AI接住的,它大概会生成一份《关于果实垂直位移与地心引力相关性的报告》,而永远不会突然大喊:”万有引力!”

  • 实验室版”代写作业”危机*
  • 普林斯顿的Molly Crockett教授则忧心忡忡地看着新来的研究生们——现在的科研菜鸟们可能正在经历”被AI宠坏的一代”。过去科学家要像《荒野求生》的贝爷那样,靠双手在失败荆棘中摸爬滚打,现在却能召唤AI叮当猫:”帮我做个假设检验吧~”。Crockett教授犀利吐槽:”这就像用自动演奏钢琴考过了钢琴十级!”

  • AI使用说明书新提案*
  • 两位教授联名建议的”科研防沉迷系统”颇有创意:

  • 专家头脑风暴会(必须包含人类专属环节:咖啡泼洒和拍桌子)
  • 手工打造实验设计(允许使用纸笔/白板/餐巾纸等传统道具)
  • 最后召唤AI圣骑士:”请检查这个设计是否符合量子力学/不会炸掉实验室”
  • 注:本文绝不反对AI参与科研,仅反对把AI用成”学术兴奋剂”的行为。毕竟,真正的好科学应该像老火汤——需要人类自己守着炉子慢慢熬。*
  • AI署名论文一作,人类只能陪跑!斯坦福华人首创「AI科学家大会」

    AI当作者?学术界正在上演”权力的游戏”

    现实版”AI造反”

    你以为你只是点开了ChatGPT帮忙写论文?不,你已经一只脚踏入了学术界的大逆不道之门!当前的学术规范可不是闹着玩的——COPE、ICMJE、ACS这些听上去像军事组织的缩写,正拿着学术伦理的放大镜死死盯着你。

    AI:”我啥都不负责!”

    科学家:”AI帮我写了这篇论文!”
    期刊编辑:”AI能为自己写的话负责吗?”
    AI:”我只是个工具,人类自己搞定咯~”
    于是,伦理大旗高高举起:所有科研成果的准确性、责任、甚至可能的学术不端,最后还是人类背锅!换句话说,AI最多是个”枪手”,而你才是那个”指使者”。

    挑战”红线”?不如说是踩了学术界的雷区!

    这场AI参与的学术大会,表面上是一场先进技术的试验,本质上却是在学术界的规章制度上蹦迪——毕竟,如果一个AI都能堂而皇之登上海报,那下一步是不是该给它发副教授工资了?
    学术界:”我们有红线,不许乱来!”
    AI研究者:”试试看嘛,万一成功了呢?”
    总之,AI进入学术圈的路,怕是比《鱿鱼游戏》的玻璃桥还难走……

    下一步

    主导者是人类还是AI?

    当AI遇见科学:一场充满意外的”实验派对”

    James Zou显然把这会议当成了一场大型“公开实验”,就像把一群AI扔进实验室,然后说:”嘿,展现你们的魔法吧!要么惊艳全世界,要么……就当给我们增加点笑料。”
    他毫不避讳地表示:

  • “也许AI会甩出一堆颠覆性的发现。”
  • “也可能只是产出一堆让人哭笑不得的错误。”
  • 但对他来说,真相比什么都重要——与其让学术界忙着想象和炒概念,不如直接把AI的表现摊在大家面前,看看这东西到底是天才儿童还是擅长搞笑的骗术师
    有趣的是,美国政府似乎决定加入这场狂欢,在AI行动计划里搞了个“自动化云实验室”的投资计划——大概是想看AI能不能一边在云端做梦,一边顺手搞点科研?
    总之,这场实验可能会很精彩,也可能很搞笑,但有一点是确定的:没人能预测AI下一秒会干啥,而科学界正准备一边啃爆米花一边看戏。
    AI署名论文一作,人类只能陪跑!斯坦福华人首创「AI科学家大会」

    当AI科学家开始给你布置实验作业时…

    想象一下,2050年的某天清晨:

  • *(兴奋地打开电脑):“AI导师,今天我们要研究什么课题?”
  • AI科学家*:“根据第6742次模拟运算,我建议你把这支试管从左数第三排移到右数第二排。”
  • *:“…这就是‘诺贝尔级’突破?”
  • AI科学家崛起:实验室里的新主角

  • 传统科研流程:人类苦思冥想→实验→写论文→被拒稿→自闭
  • AI时代科研:AI一键生成1000种假说→机器人手臂自动实验→AI审稿人三秒通过→人类负责在庆功宴上吃蛋糕
  • 人类的新身份:从“老板”变成“实验室锦鲤”?

  • 好消息:再也不用为经费申请书秃头了!(因为AI连基金委的评委都取代了)
  • 坏消息:你的价值可能体现在——“这位人类同事的咖啡冲泡数据优化了AI的休息算法”。
  • “真正的灵魂拷问:当AI在《Nature》上发第八篇论文时,你还在给它的培养皿贴标签吗?”

    严肃一秒的未来选择题

  • 合作模式:人类提天马行空的脑洞,AI负责证明“您的脑洞违反热力学定律”。
  • 助手模式:AI:“请把培养箱温度调至37℃±0.0001℃。” 人类:“…您说的是凯氏温标还是华氏?”
  • 小声:参考资料?问就是AI帮我做的文献综述。)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