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51
0

6 个月估值暴涨 5 倍突破 100 亿美元,三个「00后」逼急 Scale AI

6 个月估值暴涨 5 倍突破 100 亿美元,三个「00后」逼急 Scale AI

AI数据界的”闷声发大财”:00后是如何把数据标注玩成金融游戏的?

一、AI界的”扫地僧”

你以为AI的高端玩家都是拿着PhD文凭、在硅谷喝着冷萃咖啡的大佬?Too young too naive!真正的幕后推手,可能是你身边那个玩《原神》玩到凌晨三点的00后。

  • 数据标注*——听起来就像在电子厂给螺丝钉分类的枯燥活,却是AI产业的”命根子”。没有它,AI连猫和狗都分不清,更别提帮你写PPT了。
  • 二、Scale AI:从”辍学生逆袭”到”被迫打官司”

  • 高光时刻:Scale AI创始人被扎克伯格用上百亿美元收编,妥妥的”辍学即巅峰”剧本。
  • 翻车现场:结果因为”不再中立”,客户纷纷跑路,甚至被逼到亲自起诉竞争对手
  • 三、Mercor:00后的”劫富济贫”商业大片

    2023年成立的Mercor,创始人全是00后,他们干了一件事:把苦力活变成平台生意

  • 商业模式
  • 别人标注数据是按小时算钱,他们直接搞成了”数据标注界的Uber”。
  • 不用自己养团队,全球接单,低成本高回报。
  • 业绩狂飙
  • 2024年2月,估值20亿美元
  • 半年后,直接有人喊价100亿美元
  • 四、他们做对了什么?

  • 抓住时机:Scale AI”飘了”,他们就趁机挖墙脚。
  • 平台化思维:不自己干苦力,让别人来干,自己当”中间商”。
  • 00后执行力:别人还在大学熬夜赶due,他们已经靠数据标注赚到第一桶金。
  • 五、未来:数据标注会成为下一个”加密货币”吗?

    现在的问题是:

  • 泡沫还是真金?半年估值翻5倍,这速度比特斯拉股价还刺激。
  • 下一个被”革命”的会是谁?说不定明天又冒出一个05后开的公司,用AI自动标注AI需要的数据……
  • 总之,在AI的世界里,最赚钱的未必是搞算法的,而是给算法”喂饭”的。*
  • 01

    AI「专家」撮合平台

    数据标注:从”血汗工厂”到”高精尖人才市场”的奇幻之旅

    通常,人们一听到“数据标注”,脑海里立刻蹦出这样的画面:

  • 印度某个闷热的办公室里,几百人对着屏幕狂点鼠标,眼冒金星;
  • 菲律宾的众包工人,一边标注数据集,一边祈祷今天的午餐不是泡面;
  • 非洲兄弟们在 “云端流水线” 上奋力工作,但质量只能靠老板抽检时的运气。
  • 这帮人被统称为“数字劳工”,而整个行业看起来就像是一场“AI的血汗工厂”
    但有一家公司,Mercor,决定不走寻常路。他们的逻辑是:

  • “复杂任务需要靠谱的人,而不是白菜价的学生和众包工人!”* 于是,他们开始招聘各种专家:
  • 律师(不小心标注的法律条款连AI都能上庭辩护了);
  • 医生(AI从此不再把头疼误诊成脚气);
  • 金融分析师(确保AI不会把股票推荐写成土味情话);
  • 化学研究员(防止AI把H₂O理解成”喝二锅头”)。
  • 重点来了——他们甚至还招博士和STEM领域人才,让数据标注从“体力活”变成了“脑力竞赛”

    平台怎么运作?AI 疯狂面试,人类疯狂标注

  • 客户发需求:某个AI公司需要精准标注医学数据,”要懂肝在哪里的那种专家”
  • AI 狂筛简历:模型像HR界的福尔摩斯,专挑“最懂行”的候选者
  • 自动面试:AI面试官只问专业问题,绝不问”你的缺点是什么”这种废话
  • 自动对接+发工资:连薪水都包办,让你体验“零废话外包”服务
  • 结果?客户付钱,专家赚钱,Mercor赚抽成。一石三鸟,各取所需,AI 数据从此不再尴尬!
    最后,你可能要问:”为什么以前没人这么干?”
    答案很简单:因为以前AI大厂们还以为标签工人和咖啡一样,越便宜越好。
    6 个月估值暴涨 5 倍突破 100 亿美元,三个「00后」逼急 Scale AI

    Mercor平台:AI时代的”猎头变形金刚”

  • 爬虫?不,是人才界的”星际争霸”侦察机*
  • 想象一下,有个数字版的福尔摩斯,专门在简历、GitHub和个人作品集网站里翻箱倒柜——Mercor的爬虫就是这样的存在。它们的任务可不只是简单的信息收集:

  • 全球搜捕:”扫描300亿个网页只为找到你的CS作业”模式开启
  • 精准画像:连你大三那年写的Python脚本都能翻出来评头论足
  • 残酷筛选:用AI工具把30万候选人变成”饥饿游戏”参赛者
  • CEO的凡尔赛宣言*
  • “我们每年面试几千人,最后可能就挑中一两个,”Mercor老板耸耸肩,”是的,比哈佛录取率还低。”这套系统最神奇的是:

  • 越用越聪明:每个项目都在喂养他们的AI考官
  • 巨头收割机:传说中的”AI七巨头”已被拿下6家
  • 人才游击队:随时能给你变出支懂Transformer的”复仇者联盟”
  • 这可不是你爸那个年代的招聘*
  • 当其他平台还在发”请问你会用Excel吗”的测试题时,Mercor玩的是:

  • 动态定价:任务越变态,佣金越美丽
  • 中立人设:”我们不属于任何科技巨头”——听起来比Tinder上的不婚主义还靠谱
  • 幽灵舰队:帮客户省下养闲人的咖啡钱,项目结束人就走,深藏功与名
  • Pro版数据标注?太小看我们了*
  • 在这里你可能会遇到:

  • 给大模型标注《战争与和平》长度的问题集
  • 时薪堪比硅谷律师的Python调试工作
  • 需要同时懂量子物理和表情包语境的奇葩任务
  • “现在知道为什么我们的面试要考’用莎士比亚风格解释反向传播’了吧?”某Mercor面试官对着落选者冷笑。下次更新简历时记得:

  • 你的GitHub可能在替你投简历*——而且对方是个看完你所有commit记录的AI。
  • 6 个月估值暴涨 5 倍突破 100 亿美元,三个「00后」逼急 Scale AI

    “婴儿独角兽”Mercor:从出生到被资本追杀的奇幻漂流

    虽然Mercor还不到能自己系鞋带的年纪(成立仅2年),但它已经让一堆投资人抢着给它送钱,甚至连前美国财长都忍不住掏了钱包——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钞能力”吧。

    融资履历:从零到百亿,只用了730天

  • 2023年——种子轮360万美元(领投:General Catalyst)
  • 刚学会爬的公司,开始搭建平台的雏形,仿佛在说:“看,我可以自己吃饭了!”

  • 2024年10月——A轮3000万美元(领投:Benchmark)
  • 投资人名单堪称硅谷全明星:PayPal黑帮教父Peter Thiel、Twitter创始人Jack Dorsey、Quora老大Adam D’Angelo,甚至还有前美国财长偷偷塞了私房钱……估值直接飙到2.5亿美元

  • 2025年2月——B轮1亿美元(领投:Felicis,跟投:一堆顶级VC)
  • 这场交易只用了两周,连条款都是Mercor自己定的!估值直接冲到20亿美元,它甚至已经开始赚钱了(年化营收7500万,月增长50%)。

  • 2025年8月——投资人变成狂热粉丝
  • Mercor并没有主动找钱,但是投资者们突然像求演唱会门票的黄牛一样纷纷砸来支票,最高喊出100亿美元的估值邀请。

    为什么市场疯了?

  • 每月50%的增长,速度堪比AI公司的PPT(但Mercor竟然真做到了)。
  • 27倍ARR溢价,投资人纷纷表示:“没关系,我们愿意被割。”
  • 品牌效应:即便它只是个小宝宝,但只要前面站着一堆硅谷大佬,市场就会说:“管它呢,先投!”
  • 总之,Mercor用实际行动证明:起跑线?不存在!只要跑得够快,资本会直接把你扛着跑。
    6 个月估值暴涨 5 倍突破 100 亿美元,三个「00后」逼急 Scale AI

    硅谷资本疯狂押注的秘密:一群00后辍学生如何搅动AI江湖?

  • ## AI赛道的“新江湖”:为啥钱都往Mercor跑?*
  • 硅谷的投资人们最近像是集体喝了“青春药水”——Mercor这家AI公司成了香饽饽,股东们砸钱的姿势一个比一个猛。为什么呢?

  • 模型没啥新花样了:大家都在搞差不多的AI模型,数据和人类反馈才是新的战场。
  • 商业模式的“钞能力”:Mercor的模式轻如鸿毛,靠平台抽成+灵活外包赚钱,不用扛着沉重的固定成本,现金流简直像开了加速器。
  • 巨头们忙着“渡劫”:头部AI公司一个个陷入信任危机,中立成了“奢侈品”——各家AI实验室都怕自家的黄金数据,一不小心就被对手偷师成功。
  • ## 核心卖点:三位00后辍学生+硅谷顶配挖角天团*
  • 更让投资人肾上腺素飙升的,是这家公司的创始团队——三名创始人全是00后统统大学辍学,而且还是Peter Thiel奖学金得主(没错,就是那个“不上大学也能发财”的神奇奖学金)。
    更离谱的是?他们还从OpenAI和Scale AI挖了两位高管,直接给投资人灌了一碗“既快又稳”的创业鸡汤——相当于一边飙车,一边还能稳稳地喝咖啡。
    硅谷资本:“这不投,还能投啥?”

    02

    Scale AI 成前浪?

    科技巨头并购战中的”卧底数据帝国”

    如果说科技圈有什么比明星离婚更抓马的剧情,那一定是巨头间的“抢板凳游戏”

    Meta的”钞能力”突袭

    2025年中,当扎克伯格端着咖啡,突然决定花天价买下Scale AI 49%的股份时,整个硅谷都呛了一口拿铁——290亿美元估值,直接让数据标注行业的身价原地起飞!但问题是,当一家”AI数据超市”同时供货给谷歌、微软、OpenAI,却突然被Meta塞进购物车,其他顾客的表情大概比看到过期酸奶还精彩。

    客户的内心戏

  • 谷歌:”等等,这标注数据里会不会混了元宇宙小广告?”
  • 马斯克(边删合同边嘀咕):”我就知道扎克会来这套!”
  • 微软:(默默把订单转向竞争对手)”突然想试试别的牌子…”
  • Scale AI的尴尬日常

    曾经的”数据界瑞士”如今活成了”数据界迪士尼”——虽然城堡还在,但大家都怀疑米老鼠会偷偷改剧本。团队内部更是分裂成两派:

  • Meta快乐打工人:”新的工牌真好看!”
  • 原教旨中立派:”我们的初心…是不是被扎克当零食吃了?”
  • 如今Scale AI的会议室里,每个PPT第一页都得大写加粗:”我们真的真的还是独立公司!(大概)”

  • (注: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但建议巨头们下次并购前先拉个群聊)*
  • 6 个月估值暴涨 5 倍突破 100 亿美元,三个「00后」逼急 Scale AI

    商场如战场:AI数据标注界的”间谍风云”

    市场空白的赢家

    当信任出现裂痕,订单该流向何方?答案是:竞争对手的怀抱。
    Mercor如今可以大张旗鼓地宣传自己是”独立第三方”,保证不会偷偷把数据喂给对手,还能迅速组建一支由行业专家组成的”特种部队”,专攻高难度、高价值的垂直标注任务。
    有趣的是——尽管Meta控制了Scale AI的半壁江山,但据说自家部分团队还是偷偷找Mercor下单。看来,”左手打右手”的戏码,连科技巨头也逃不过。

    “质量门”与”办公室政治”

    为什么Meta内部还在用Mercor?秘密藏在三个字里:定制化

  • Scale AI擅长大规模标数据,适合”广撒网”的通用任务。
  • Mercor则玩的是专家定制路线,专门伺候前沿实验室那些”挑食”的模型。
  • 更精彩的是,Meta的研究员们没少吐槽Scale AI的数据“质量堪忧”,而更戏剧性的是——

  • 空降高管闪电离职:Scale AI前高管加入Meta后,两个月就跑路,让人不禁怀疑这场”联姻”是不是个错误。
  • 老员工怨气冲天:Meta的老鸟们对突然空降成领导的Scale AI创始人颇有微词,仿佛看到了《权力的游戏》里的新领主强行上位。
  • 法庭大战:”商业间谍”还是”正常跳槽”?

    眼看局势不妙,Scale AI终于坐不住了,一纸诉状把Mercor告上法庭,指控对方:

  • 挖墙脚(”猎头行动”)
  • 窃密策反(”商业间谍”)
  • 而Mercor方的一位”前Scale AI特工”(哦不,是前员工)在社交媒体上的回应堪称经典:
    “刚听说Scale要起诉我。上个月我离职加入Mercor,然后Scale告诉我,我的网盘里还有他们的文件。我问能不能直接删掉,他们却说:‘别动!等我们指示!’……结果现在要告我?说真的,我在Mercor的工作跟这些文件半毛钱关系都没有,我也没干坏事啊!”看样子,这场AI界的”谍战”大戏,才刚刚开始……
    6 个月估值暴涨 5 倍突破 100 亿美元,三个「00后」逼急 Scale AI

    惊!员工跳槽竟被东家告上法庭,究竟是道德的沦丧还是职场的内卷?

  • 故事起因:*
  • 某位勇士意气风发地从Scale AI跳槽到竞争对手Mercor
  • 结果前东家Scale AI直接掏出法律大棒,怒告跳槽员工
  • 场面一度十分尴尬,仿佛职场版《无间道》上演
  • 职场版”分手应该体面”

    这剧情简直是现实版的《前任攻略》职场篇:

  • 第一天:”亲爱的员工,公司就是你的家!”
  • 最后一天:”你敢走?法庭见!”
  • Scale AI的操作可谓是——

  • “爱过”变”告过”
  • “祝福”变”诉状”
  • “前程似锦”变”法庭见真章”
  • 吃瓜群众发来贺电

  • HR界:这案例绝了!可以写进《劳动合同的花式解读》
  • 法务界:加班费没白给,终于派上用场了
  • 打工人:瑟瑟发抖中…看来离职前得先雇个律师?
  • 最惨的莫过于猎头*:”亲,有个好机会…哦等等,你可能需要先找个好律师”
  • 案件后续猜想

  • 乐观版:双方和解,员工赔个咖啡钱就当精神损失费
  • 现实版:律师函满天飞,法律账单比工资条还长
  • 魔幻版:员工反诉前公司耽误自己发财,要求赔偿”跳槽延误费”
  • 不管结局如何,这出戏绝对值得一包瓜子!职场有风险,跳槽需谨慎啊诸位~

    03

    数据标注的「快」与「慢」

    AI数据标注界的”球星薪资”与”高端保姆”之战

    当扎克伯格挥舞着支票本冲进AI人才市场时,他不仅把工程师的薪资抬到了NBA球星的水平,还顺手点燃了一场”数据标注”行业的商战。这场戏可比硅谷的咖啡厅八卦精彩多了!

    从”血汗工厂”到”高端定制”:数据标注的进化史

  • 第一阶段:人工众包时代
  • 想象一下成千上万人在电脑前机械地画框框——”这是猫,这是狗,这是红绿灯”。Appen和Lionbridge这类公司靠第三世界廉价劳动力赚得盆满钵满,堪称数据标注界的”血汗工厂”。

  • 第二阶段:自动化工具的崛起
  • Scale AI和Labelbox带着自动化工具杀入,给行业灌了杯”数据标注版星巴克”,让效率翻倍。可咖啡再快,遇到专家级的活还是得手冲。

  • 第三阶段:专家级标注的盛宴
  • 2025年,需求变了,”高端保姆”更吃香。别人还在教AI识别猫狗,Surge AI和Mercor已经开始问:”这段代码是不是比那段更优雅?”

    Scale AI的困境:被”大客户绑架综合征”缠身

    Scale AI本来混得风生水起,可惜抱巨头大腿太紧,结果人家一转身,它就得面临”空窗期焦虑”。更要命的是,它现在被迫和Mercor正面交锋,而它的自动化武器在专家级标注面前,效果就像拿水果刀切牛排——不够锋利。

    Mercor的”甜蜜烦恼”:专家太贵,招人太难

    Mercor的绝活是”用博士给数据打工”,但这也带来三个问题:

  • 专家招聘堪比挖墙角:不是随便招个大学生就能搞定,要的是懂代码的博士、懂医学的医生,甚至还得会量子物理(万一呢?)。
  • 薪资堪比硅谷工程师:每小时几十美元,比传统标注员的工资贵出几条街,不知道的还以为他们在请史蒂芬·霍金来画数据框。
  • 扩张速度像树懒:别人靠”人海战术”,Mercor却在玩”精英匹配”,每个项目都得定制化招人,扩张速度比老奶奶过马路还慢。
  • 结论:数据标注界的未来,要么高端,要么出局

    如果Scale AI是”麦当劳”,那Mercor就是”米其林三星”。前者靠量和速度,后者靠品质和稀缺性。但在这个连AI都能写诗的年代,谁能笑到最后?

  • 也许真正的赢家,是那些既能自动化,又能让专家心甘情愿打工的公司。* 毕竟,AI再聪明,也得有人教它怎么”优雅”地写代码,而不是只会识别”热狗 or 不是热狗”。
  • 6 个月估值暴涨 5 倍突破 100 亿美元,三个「00后」逼急 Scale AI

    “AI面试还是数据收割机?每小时几十美元的’贵族’招聘平台引发争议”

    “奢侈品”招聘:你不是来面试的,你是来喂数据的

    平台Mercor以每小时几十美元的高价招募各路学科专家——听起来像是在聘请诺贝尔奖得主来教你小学数学?但别急着激动。这种模式虽然能保证数据质量,但想让它做到”快、便宜、批量生产”?那基本就是在要求米其林三星餐厅改行做外卖快餐

    AI面试还是”AI数据自助餐”?

    申请人需要经历20分钟的AI视频面试,而许多人怀疑,这根本不是招人,而是——

  • 有人Reddit吐槽:”面试完直接拒信,谢谢您的数据,再见。”
  • 沃尔玛数据科学家(自称)冷笑:”这就是个骗局。”
  • Medium长文控诉:”某些公司利用求职者的绝望来喂饱他们的AI模型。”
  • 当然,也有用户反驳称:”他们只是很挑剔,不像那些AI标注工厂。”——嗯,就像有人说”米其林餐厅只是上菜慢,不是没厨子”。

  • 结论*:如果你被Mercor邀请了,恭喜!你可能不是去面试的,而是去给AI当”高级营养餐”的。
  • 6 个月估值暴涨 5 倍突破 100 亿美元,三个「00后」逼急 Scale AI

    AI标注行业:华丽外衣下的”高级打工人”

    1. 竞争战场:从你追我赶到”钞能力”竞赛

    当Surge AI在2024年豪取10亿美元营收,一脚踹飞Scale AI的王座时,整个行业突然醒悟——原来”打标签”也能打成富豪榜的VIP席!可惜,这场狂欢背后,标注公司们每天都在上演《饥饿游戏》真人版:”谁先降成本谁赢”。
    最绝的是,客户们已经偷偷解锁了新技能——让大模型自己给自己写作业,只留几个”学霸”人类负责批改。这种”自产自销”式标注一旦流行,Mercor的未来估值可能要从”独角兽”变成”电子宠物”级别。

    2. 灵魂拷问:科技公司?还是披着代码的劳务派遣?

    Scale AI常年被同行暗戳戳吐槽:”你们不就是个发传单的HR吗?” Mercor虽然也自称科技公司,但仔细一看,商业模式仿佛在复刻”外卖平台接单逻辑”:

  • 接需求(客户:我要100万张猫狗分类图!)
  • 派任务(标注员:又是猫狗?我已经看了8万次柯基屁股了!)
  • 收差价(公司:谢谢老板,下次给您开VIP虐人类套餐)
  • 但资本才不管这些!他们的投资逻辑简单粗暴:
    能赚钱(管你是AI还是HI——Human Intelligence)
    有故事(”AI时代的基石”听起来总比”外包集中营”高级)

    3. 残酷真相:只要AI还眼瞎,人类就有工打

    目前AI的识别能力依然感人:

  • 能把 “斑马线” 认成 “钢琴键”
  • 看见 “戴口罩的人” 直接触发 “银行劫匪警报”
  • 所以Mercor们暂时稳如泰山——毕竟让AI自己标注?那画面大概会是:”根据学习数据,这张图有87.3%概率是猫,12.7%概率是微波炉。”

  • 结论:* 这个行业就像用金箔包装的流水线,一边被吐槽”毫无技术含量”,一边数钱数到手抽筋。至于未来?等AI学会自己认图那天,标注公司可能得集体转型做”AI视力矫正中心”了。
  • 6 个月估值暴涨 5 倍突破 100 亿美元,三个「00后」逼急 Scale AI

    Mercor CEO的”全球招聘征服计划”:从AI标注到称霸职场!

  • 图片来源:Mercor(一个不知道用什么照片就拍CEO办公桌的公司)*
  • 你以为Mercor只是个平平无奇的AI数据标注公司?天真!他们的CEO早就在茶水间开会时规划好了全球劳动力市场的”三步走”策略,而且听起来比大多数创业公司的商业PPT还要有企图心,大概就是“先赚个A轮,再统治世界”的节奏。

    第一步:AI标注?那只是敲门砖

    CEO大人的原话是:”AI数据标注?哈,这甚至算不上我们的开胃小菜。” 毕竟在他看来,全球有“几十亿个知识型岗位”,而标注AI数据大概只相当于让实习生去咖啡机前排队的重要性级别。

    第二步:学习”如何预测工作表现”,听起来很酷但可能很难

    这一步听起来像是HR版的AlphaGo,不仅要看懂你的简历,还要预测你哪天会因为在办公室午睡太久被开除。CEO的目标是:把所有短期工作机会也纳入管理范围——从送外卖的临时工到可能只干一个月的”试用期英雄”,统统都要被他们精准匹配

    第三步:”为所有工作招聘人员”

    是的,你没看错!Mercor的理想比打工人周一早晨的怨念还要宏大——他们要覆盖整个地球人的就业问题!CEO的原话是:”劳动力市场是全世界最大却也最混乱的市场,而我们就是来修整这片乱象的。”
    听起来像是要抢走LinkedIn和猎头的饭碗,但谁知道呢?说不定以后你收到的面试通知会写着:”Mercor AI建议:这位应聘者很适合在您的部门当’周一灵魂出走但周四回光返照型员工’。

  • (文章改编自“极客公园”——原作者如果看到这篇可能会笑到把手里的咖啡洒在键盘上。)*
  •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