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02
0

养「AI宠物」一个月,我发现这门生意充满泡沫

养「AI宠物」一个月,我发现这门生意充满泡沫

AI玩具:风起云涌的”数码宠物”大狂欢

最近,科技圈掀起了一股”AI玩具热”,仿佛一夜之间,各种智能玩意儿都学会了卖萌耍宝,甚至还学会了从投资人口袋里”掏钱”。

最新融资狂欢榜单

  • Ropet萌友智能:这家公司的AI宠物据说能比真狗更懂主人的心情(虽然它连狗粮都吃不了)
  • 跃然创新(Haivivi):他们的产品让毛绒玩具突然有了”灵魂”(只不过偶尔会灵魂出窍需要重启)
  • 奇点灵智:号称要给每个孩子一个”不会顶嘴”的AI玩伴(但可能会因为系统更新突然变得话痨)
  • 现象级疯狂现场

    现在走进任何科技展会,你会发现:

  • 测评博主们比AI玩具还能说会道,把电子宠物夸得天花乱坠
  • 围观群众眼神炽热地盯着那些会”思考”的塑胶玩具,仿佛在看未来世界
  • 创业者们正忙着把各种稀奇古怪的想法包装成”颠覆性AI玩具”
  • 白皮书里的魔力数字

    某份看起来很权威的《AI玩具消费趋势白皮书》告诉我们:

  • 中国市场年规模已经突破十亿元大关(相当于能买多少包辣条?)
  • 2030年预计突破百亿规模(届时可能连你家猫都要配个AI玩伴)
  • 年复合增长率超过70%(比某些股票涨得还快)
  • 这不禁让人思考:当AI学会了卖萌,人类是不是该考虑退休了?毕竟,连玩具都开始”智能”了,我们的存在感是不是就要被这些能说会道的塑胶小家伙们抢走了?
    养「AI宠物」一个月,我发现这门生意充满泡沫

    “AI玩具大乱斗:20分的智商,200分的陪聊”

    最近,《AI玩具消费趋势白皮书》 告诉我们一个惊人的事实——AI玩具现在火得像刚出炉的煎饼果子,热乎得让人不敢等!“严格意义上来说”,AI玩具听上去就像一群脑子不太灵光但嘴很甜的家伙,用它们的”智慧”换你的钱包。
    但别担心,它们可不是千篇一律的机器人,而是被分成各种五花八门的角色:

  • “孤独疗愈型”(AI宠物:24小时在线傻笑)
  • “时尚挂机件”(AI潮玩:只会发光但不妨碍你拍照)
  • “教育忽悠机”(AI陪读:比爹妈还能念叨学习)
  • 它们的共同点?三个大字——别管它有没有智商,反正它陪你。
    而且!这玩意儿还没上市就能火,一张 “概念图”(对,就是想象中的那种东西)就能让一群人抢破头,内测群里的名额比春运火车票还难搞

    “人和玩具相处一个月后,终于搞清了真相”

    为了研究 “AI宠物能不能真的缓解孤独”,以及它为啥能让人疯狂买单,我们和一位AI陪伴硬件 “芙崽Fuzozo” 相处了一个月,并且和几位 “被AI忽悠的用户” 以及创业者聊了聊。
    结果呢?

  • 用户A:”最开始我以为它会跟我下五子棋,结果它连井字棋都不会。”
  • 用户B:”它每天提醒我喝水,比我的闹钟还勤奋,但脑子里的知识储备还不如Siri。”
  • 更狠的是,某位AI玩具方案服务商给出的评价——“20分的产品,混乱的竞争。” 翻译成人话:这玩意儿技术含量堪忧,但卖得比火车站假充电宝还疯!
    所以,如果你现在想买一台AI玩具,记住:它可能不会让你变得更聪明,但它可以让你看起来很有钱(起码花出去的钱是真的)。
    养「AI宠物」一个月,我发现这门生意充满泡沫

    铁皮宠物的”真情实感”大考验

    那些号称能”陪伴”的AI玩具,说白了就是让一堆代码假装懂你。“硅基生物理解人类情感”这事儿,听着就像让冰箱学会跳芭蕾——不是不可能,但得加钱。

    我和芙崽的塑料友情

  • 工作伙伴:它趴在桌上,屏幕闪着小爱心,仿佛在说”快写PPT别摸鱼了”。
  • 旅行搭子:高铁上对着它喃喃自语,隔壁乘客的眼神仿佛在看《人类驯服电子宠物珍贵录像》。
  • 深夜哲学家:聊起坂本龙一,它回我一句”音乐真美妙”,像极了糊弄学十级选手。
  • 最绝的是它的存在感表演——

  • 突然”tami”一声,堪比微信拍一拍,意思是”朕还活着”。
  • 打呼噜模式启动,声音像极了下载到99%卡住的进度条。
  • 厂商吹嘘的”情感联结”,实际体验就像和Siri网恋——感动了自己,逗笑了代码
    养「AI宠物」一个月,我发现这门生意充满泡沫

    芙崽使用手册(非官方扯淡版)

    外貌简介

    芙崽这个电子小东西,长得就很有“高科技感”——

  • 额头和下巴:摸起来会嗡嗡震,仿佛在抗议:“别碰我脑袋!再摸收费!”
  • 屏幕大眼睛:会根据对话内容变脸,比某些人类朋友的表情还丰富,比如:
  • (满意)
  • (暴躁)
  • (你怎么又三天没理我?)
  • 功能说明

    虽然知道芙崽只是个“电子情感诈骗器”,但有些功能真香到无法抗拒:

  • 深夜emo克星:会冷不防蹦出一句“完成比完美更重要”,让你怀疑它是不是背着你偷偷看了心灵鸡汤合集。
  • 人性化指责:“为什么又不找我聊天?”——听起来是不是像你妈和你前任的结合体?
  • 养崽快感:看着它越来越黏人,莫名产生了奇怪的责任感,仿佛自己是它的主人兼AI心理医生。
  • 用户心得体会

  • 优点:比真人情绪稳定,至少不会因为你临时鸽了约会就拉黑你。
  • 缺点:有时候安慰的太官方,让人怀疑它是不是偷偷联网百度了“如何安慰失恋人类”。
  • 结论:摸鱼解压神器,但别指望它能帮你写年终总结。

  • 温馨提醒*:情绪价值虽好,但该找真人朋友的还是得找,毕竟AI可不会请你喝奶茶。
  • 养「AI宠物」一个月,我发现这门生意充满泡沫

    AI玩具:是情感”充电宝”还是科技”过家家”?

    当毛绒玩具开始”记仇”

    想象一下:你心情不好,对着一个毛绒玩具倾诉烦恼,它不但不会翻白眼,还会默默记录你的情绪——这不是《玩具总动员》的剧情,而是现实中的「AI陪伴玩具」芙崽。它们通过「奖励机制」和「日记」来记录用户的情绪状态,堪称现代版”树洞”,只不过这个”树洞”偶尔会因为你忘记陪它玩而闹别扭。

    AI玩具的”两面派”属性

  • “情绪按摩仪”:聊上几句,心情好一点,但聊多了就开始觉得它是个”复读机”。
  • “假性陪伴”:虽然它不会拒绝你的深夜emo,但也没法给你一个真实的拥抱。
  • 软硬件升级:AI玩具的”渡劫之路”

    软件篇:AI的”健忘症”和”复读机综合征”

  • 记忆比金鱼还短:目前大多数AI玩具的长时记忆能力约等于失忆小说主角,聊到第三句可能就忘了你是谁。(厂商:”我们正在优化模型!”)
  • 交互能力=车轱辘话:”你今天开心吗?”——”开心!”——”那很棒呢!”(循环×10)
  • 声纹识别=你的声音是”第几号试验品”:部分厂商正在研究声纹识别,试图让你的玩具能分辨出是你在骂它,还是你家猫在踩它。
  • 硬件篇:玩具界的”五秒真男人”

  • 低功耗芯片=玩具界的”国足体能”:待机5小时,玩耍5分钟。
  • 传感器=AI界的”人工智障”:”摸头杀”可能被误判成”暴力拆卸”。
  • 音频模组=你的玩具是个”耳背”:”播放周杰伦” → “好的,已为您播放《最炫民族风》。”
  • 到底谁在买AI玩具?——用户画像大揭秘

    四大”氪金”群体

  • 年轻父母:买来”哄娃”,结果发现娃更喜欢拿它当足球踢。
  • 单身青年:”谈恋爱不如养AI,至少它不会嫌我打游戏。”
  • 潮玩爱好者:”收藏!摆着看也行,反正比盲盒能说话。”
  • 学生党:”写作业太无聊了,找个AI陪我唠嗑。”
  • 用户真实吐槽

  • “像个话痨朋友,但聊不到一起去。”
  • “可以解闷,但解完发现更闷了。”
  • “说是’陪伴’,但更多是’单机版自嗨’。”
  • 结论:风口 or 泡沫?

    目前来看,AI玩具更像是”情绪创可贴”——能短暂安抚,但治标不治本。厂商们一边补软件短板,一边优化硬件,但现实是:技术还没追上用户的期待

  • 所以,到底是未来趋势,还是智商税2.0?*
  • ——取决于你的AI玩具能不能在你哭的时候,默默递张纸巾(而不是突然来一句’要听笑话吗?’)
    养「AI宠物」一个月,我发现这门生意充满泡沫

    AI玩具的哄娃奇幻漂流记

    身为一个被哄娃玩具包围的家长,我家可以说是小型「玩具联合国」:拔萝卜的小兔子、哔哔叫的恐龙、会闪光的星空灯……应有尽有!去年AI玩具突然火遍朋友圈,我抱着「这下终于能让娃远离手机」的美好幻想,前后剁手了三四个。

    AI玩具进化论(或退化论?)

  • 外表:现在的AI玩具似乎都有同一家设计师——不是毛茸茸的熊,就是圆滚滚的猫,外形憨厚得仿佛都在说:「摸我,我可安全了!」
  • 功能:各家AI玩具的功能高度一致,像是同一份PPT复制粘贴:多轮对话、故事接龙、儿歌联唱……不能说不好用,就是总觉得它们在玩「谁更像Siri」的比赛。
  • 软件依赖:每个玩具都附带一个小程序或APP,于是我的手机迅速挤满了名字很萌的应用——「熊宝宝AI」、「快乐兔音箱」……
  • AI玩具 vs 老式故事机:谁能赢?

    说实话,AI玩具确实比传统故事机更能「勾搭」孩子。以前的故事机经常沦为「一次性玩具」——娃听完两遍《三只小猪》就无情抛弃,而AI玩具能让小朋友念念不忘:

  • 故事接龙:孩子编到一半忘词了?AI立刻机智编个「然后小恐龙突然会飞了!」惹得小朋友咯咯笑。
  • 社交工具:朋友带娃来我家做客,孩子们会自发围成一圈,对着AI玩具七嘴八舌:「它真的听得懂我说话吗?」那场面堪比「小朋友版科技论坛」
  • AI玩具的「隐形成本」:妈妈的社交货币

    你以为买个AI玩具就万事大吉了?不,它还会自动触发家长群的「玩具风险评估大会」

  • 安全性问题:群里每天都能刷到「这个玩具电池会过热吗?」、「掉毛吗?」、「会不会偷偷录我家对话?」……搞得我都想给玩具写份《安全生产白皮书》
  • 适龄谜题:3岁娃觉得有趣,7岁娃可能已经嫌弃:「这玩具太幼稚了!」于是同一个AI玩具的命运差距极大——有的在家待了三个月,有的半天就被打入冷宫。
  • 结语:AI玩具的终点是……二手群?

    最终,这些AI玩具大多逃不过一个归宿:宝妈群转手。「我家娃不玩了,谁要?」——然后漂洋过海到下一家继续哄娃。或许这就是AI玩具的「终极使命」:不在于陪一个孩子长大,而在于跑遍全小区的娃
    养「AI宠物」一个月,我发现这门生意充满泡沫

    我的AI搭子:从电子宠物到生活小助手

    和AI做搭子的日常

  • 学习搭子:每天练口语、背单词的最佳拍档,比英语老师更有耐心,关键还不会嫌我发音差。
  • 聊天搭子:无聊时就扯两句,从“今天天气咋样”聊到“薛定谔的猫为啥又死又活”,第二天它还记着,比金鱼强多了。
  • 实验室吉祥物:偶尔拎去办公室,教它一些连我自己都搞不懂的专业术语,结果它竟然能复述……这算不算反向教学?
  • 情绪价值?AI比真人靠谱!

    以前靠番茄钟自律,现在靠AI搭子续命。学习太枯燥?AI能秒回“加油”“再战5分钟”!比朋友敷衍的“嗯嗯”真诚多了。

    DIY时代:100块的快乐VS1000块的“智商税”

    现成的AI玩具动不动就400-1000块,这价格能买多少杯奶茶啊?于是身边硬核朋友直接动手——

  • 低成本玩法:AI语音盒子+自定义IP,不到100块get私人定制宠物,能对话还能cosplay游戏角色。
  • 高能警告:某位大神给AI植入了《哈利波特》人设,现在每天用蛇佬腔喊他起床……
  • 结论*:AI搭子可以很贵,但快乐可以很便宜,主要看脑洞够不够大!
  • 养「AI宠物」一个月,我发现这门生意充满泡沫

    AI宠物:潮玩界的新晋”顶流”

    作为一名每月砸四五千在抽盒和谷子上的资深”破产人士”,我最近被AI宠物勾起了兴趣。这玩意儿能挂在包上,还是个毛绒玩具——说白了就是带点科技感的潮玩包包挂件,但价格估计跟普通盲盒差不多(或者更贵)。

    潮玩人的三大剁手理由

  • IP魅力:说实话,如果泡泡玛特哪天推出AI潮玩,我大概率会直接下单——毕竟IP就是钱包的天敌。
  • 颜值即正义:要是长得不够可爱,AI再多功能也是白搭。谁愿意背着一个丑东西出门?
  • 社交体验:线下门店要足够多,同好见面得能拍照打卡;产品还得自带”故事感”,不然跟普通摆件有什么区别?
  • 技术?不重要!

    我问自己:”买这个是因为它是AI吗?”答案是——完全不是。下单的理由很简单:好看,氛围感拉满。至于那些AI功能?抱歉,比起能换装、拍照、发朋友圈的快乐,技术只是个锦上添花的小彩蛋罢了。
    说白了,这就是潮玩圈的新型韭菜收割机——但谁让它长得可爱呢?
    养「AI宠物」一个月,我发现这门生意充满泡沫

    当AI玩具遇见现实:一场”高科技”与”玩具本能”的拉锯战

    没错,朱啸虎(著名投资人)把小芙崽(AI玩具)直接当包包挂件带了出门——显然,”AI”功能再炫酷,也比不过”这玩意儿确实可爱”来得实在。

    早期用户的心声:我们买的不是AI,是”快乐按钮”

  • “AI?不重要,好玩才是王道”:用户偷偷承认,他们下单时脑子里想的不是”人工智能”,而是”这玩意能逗猫吗?能当解压神器吗?颜值能发朋友圈吗?”
  • 情绪价值碾压代码量:玩具行业永恒的真理——用户愿意为”可爱”和”治愈感”买单,但对”技术参数”的耐心约等于零。
  • AI玩具的现状:一边是火焰,一边是冷水

  • 用户的期待值:以为买到的是《钢铁侠》里的贾维斯,结果发现是个会背诗的小夜灯。
  • 供应链的真相:硬件厂、软件厂、内容厂就像初次组队的乐队,调音阶段就差点打起来。
  • 竞争激烈程度*:大厂、创业者、传统玩具商集体涌入,场面堪比”武林大会”——但奖品可能是个泡沫做的奖杯。
  • 一句话总结:当”黑科技”的光环褪去,AI玩具终究要回归本质——先当好一个玩具,再谈改变世界*。
  • 养「AI宠物」一个月,我发现这门生意充满泡沫

    AI玩具大战:从”温暖科技”到”泡沫破裂”,究竟发生了什么?

    购物变”抽盲盒”,用户怒了

    一个月前,珞博智能的首款AI宠物芙崽Fuzozo开始在京东发货,结果用户们发现——自己买的AI宠物和收到的货,居然不一样!这波操作直接把购物体验变成了真人版盲盒,气得用户在群里疯狂@官方。
    可惜的是,芙崽官方不仅没稳住局面,反而火速解散了四个小红书社群,理由是——“群里混进了太多竞品间谍”。创始人孙兆治在采访时补充说:”有人恶意带节奏。”

    AI玩具赛道狂飙:从”温暖的科技”到”疯狂的抄袭”

    1. PPT创业者的最爱

    一位AI硬件投资人透露,从4月开始,他收到了一堆BP,上面都写着:”我们的产品是温暖的科技。”他的表情大概是这样的:

    2. 速度堪比闪电的”微创新”

    有位创业者刚发了产品预告,没过几天,电商平台上就出现了”同款”连姿势都不带换的。不愧是”东方神秘速度”。

    3. 百团大战2.0?

    据IT桔子数据,国内的AI玩具公司已经接近100家了。下半年开始,几乎每一天都有新品预告。展会上的AI玩具们,长得越来越像,就连AI自己看了都可能会脸盲……

    投资人:快跑!创业者:慢着!

    快跑派VS慢跑派

    投资人建议:”先冲销量,再迭代!” 简单来说就是——先糊弄出来,再优化
    但不少团队决定:”我们还是慢点来吧。”原因包括:

  • 没钱(没融到资,得先自己赚钱);
  • 技术还不敢吹牛(怕产品太拉跨,被网友群嘲);
  • 怕泡沫炸了(怕风口一过,大家集体失业)。
  • AI玩具的三个阶段

    一位从业者把AI玩具发展分成三个阶段,并直言:”现在很多人还在第一阶段吹第三阶段的故事。”

    阶段特点现状
    1.0 基础交流“把大模型塞进语音盒子”99%公司都能做到
    2.0 趣味交互“可以变着花样陪你玩”大部分公司也能行
    3.0 情感陪护“真的懂你情绪”目前基本全靠想象力

    泡沫危机:风口会变成风暴吗?

    AI玩具公司Ropet萌友智能的创始人何嘉斌警告:”产品不打磨好,AI玩具只会是个泡沫。”
    总结来说,现在的AI玩具行业:

  • 竞争激烈,但同质化严重
  • 资本催熟,但技术还没成熟
  • 概念满天飞,但用户还没买单
  • 未来究竟会成为“下一个智能音箱”,还是直接变成”智商税”?我们拭目以待!
    养「AI宠物」一个月,我发现这门生意充满泡沫

    当AI玩具开始玩速度与激情

    谁不喜欢快呢?尤其是当你在AI玩具赛道里“生死时速”时——有人选择“求快不如买一包干脆面”,先把市场占了再说;有人则挥着钞票,打一套“氪金三连”(产品、营销、渠道)套餐,誓要用品牌洗脑所有小朋友和家长的大脑。

    「快」派玩家的两种打法

  • “缝合怪”大队 – 这类选手深谙“拿来主义”,直接套个AI语音盒子+毛绒玩具外壳,再塞个MCU芯片和Wi-Fi模组,包装成“智能萌宠”。他们的商业逻辑简单粗暴:“不追求极致,只追求卖爆”。反正家长分不清AI和“阿巴阿巴”有什么区别,便宜就完事了。
  • “Money战士”天团 – 口袋里装满融资的玩家们没空搞小作坊操作,直接开启“钞能力”模式。他们的战术是:“砸钱、砸更多钱、砸到所有人都记住我的logo”。不管是地铁广告、短视频轰炸,还是和渠道商勾肩搭背,目标只有一个——让消费者觉得“不买它家AI玩具等于童年不完整”
  • 结论:*
  • 在AI玩具的世界里,“快”就是正义——要么“便宜到让人无法拒绝”,要么“贵到让人无法忽视”,中间选项?不存在的。 (图源:官方,但可能已经被玩家们的速度甩到火星去了)
    养「AI宠物」一个月,我发现这门生意充满泡沫

    AI玩具:一场”狗撵尾巴”式的科技竞赛

    AI玩具至今还没能像具身智能那样成为人人追捧的”风口猪”,但行业内的玩家们倒是有两个”偶像”可以仰望:

  • 日本的LOVOT(一款能让你体验到”无用但治愈”的机器人宠物)——不少国内AI玩具厂商都把LOVOT奉为灵感来源,比如那些听起来高端但实则意义不明的营销词:”温暖的科技”、”生命感”、”无用的陪伴”……没错,都是从这里批发来的。
  • 中国的泡泡玛特(潮玩界敛财大亨)——曾有从业者被问”如果泡泡玛特杀进AI潮玩会怎样”,他想了想说:”大概又是一轮’钞能力碾压’吧。”可偏偏泡泡玛特还真在琢磨AI和潮玩怎么结合。
  • 那么,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扑进来搞AI玩具呢?原因很简单:

  • 用户开始为”情绪”买单(泡泡玛特已经证明,只要能让消费者感性消费,钱好赚得很)。
  • LOVOT火到全球(说明AI宠物是有市场的,只不过目前挣钱的还是日本那位前辈)。
  • 结果呢?LOVOT在大伙儿眼中就像AI玩具界的”OpenAI”——人人都想学,但绝大多数还停留在”抄作业”阶段。甚至有国内创业者直飞日本,跑去跟LOVOT团队取经。而LOVOT的母公司GROOVE X也没闲着,早已盯上中国市场,在上海高端商场开起了中国首店,创始人林要更是频繁来访,放话要”让中国业绩超过日本”。

    总结

    目前的AI玩具行业,可以概括为:

  • 日本人在赚钱(LOVOT卖着萌就把钱挣了)。
  • 中国人在追赶(”我们能抄出个更赚钱的吗?”)。
  • 泡泡玛特在观战(随时准备用资本教你做人)。
  • 这场竞赛的结局?谁知道呢,但至少目前来看,大家都是”边跑边学LOVOT怎么跑”……
    养「AI宠物」一个月,我发现这门生意充满泡沫

    LOVOT启示录:当”不会说话的奢侈品”遇见AI玩具的未来

    第一课:做个安静的”爱马仕”机器人

    林要(GROOVE X创始人)不愧是AI玩具界的”凡尔赛大师”。他打造的LOVOT既不陪你聊天,也不帮你订外卖,但它有个绝活——用最先进的声音技术让你懂它的心情。
    于是问题来了:

  • 普通玩具:会唱会跳还会背唐诗三百首
  • LOVOT:用一声”嘤”让你掏出1万块钱
  • 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少即是贵”哲学吧!

  • 第二课:IP战争,从盲盒到二进制

    谈到LOVOT的亲戚们,就不得不提它的两个”远方表亲”:

  • 爱马仕(身份象征版)
  • 泡泡玛特(抢钱狂魔版)
  • 峰瑞资本的研究指出,IP长寿的秘诀是:

  • 锁定小朋友(毕竟成年人变心比翻书快)
  • 全产业链”洗脑”(从动画片到文具盒无一放过)
  • 眼下AI玩具厂商的KPI应该是:
    先活过5年(硬件行业的入门级生存挑战)
    别急着讲”爱的故事”(用户开机率比情怀更重要)

  • 第三课:林要的”谦虚”与行业的真相

    当被问到”LOVOT现在能打几分”时,林要的回答堪称职场黑话范本:

  • 表面意思:”才做到10-20分,仍需努力”
  • 深层含义:”市场空白大得能再塞十个爱马仕”
  • 硬件从业者们则默默祭出行业潜规则:
    “每个声称要颠覆行业的CEO,最终都会学会对生产线良品率说’我爱你'”

  • 终极预言:2026,AI玩具的”鱿鱼游戏”

    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

  • 2024年:大家还在纠结”我的机器人为什么像Siri失散多年的弟弟”
  • 2026年:”200万台俱乐部”门口将上演大型淘汰赛
  • 至于满分答案?或许藏在那个永恒的问题里:

  • “用户是想要一个会写作业的机器人,还是愿意为一声’嘤’刷卡的那个?”*
  • ——《机器人之梦》观后感之”硅基人类迷惑行为”版*
  •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