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79
0

第一批把脸卖给AI的人,已经后悔了

“数字分身”大冒险:我那张脸比我还能赚钱!

你以为卖脸是轻松致富?错!这是一出连《黑镜》编剧都甘拜下风的荒诞剧。

  • 一、我的脸比我更忙:分身们的”职业生涯”

  • 750美元卖掉的脸,在西班牙卖保险
  • 纽约演员Scott原本以为自己的脸会出现在某个高端广告里,结果它跑去当上了“保险推销员”!谁能想到合同里藏着“无限场景使用”的霸王条款?现在,Scott每次看到自己的数字分身操着一口流利西班牙语卖保险,都觉得是“既魔幻又惊悚”

  • 1000美元授权的”先知”身份
  • Adam Coy本想靠授权给MCM赚点零花钱,结果他的数字分身直接成了“末日预言家”,一本正经地说自己来自未来,警告人类即将大难临头。虽然没涉及烟、酒、涩情,但这种AI“灵异事件”也够他喝一壶的。

  • 假药大神、政治狂热粉
  • 还有人发现自己的数字分身成了“减肥药专科医生”,在短视频里激情推销“一周瘦10斤”的神秘神药;更惨的是那些莫名其妙成为某政党狂热支持者的,连亲爹都快认不出他了。
    结论:卖脸可能不会让你变富翁,但绝对会让你变“百变大咖”

  • 二、AI公司的”数字人”生意经:你的脸=无限印钞机

    过去AI公司靠“众包凑脸”,现在改走“高端买断”路线,打造“精品数字人”,而你只是他们的“原材料供应商”
    商业模式:

  • 低价收购一张脸(几百到几千美元)
  • 复制成千上万个AI分身
  • 投放全球市场,用于保险、医疗、教育、政治宣传……
  • 躺着数钱,万物皆可带货
  • 头部公司年赚数亿美元,而提供“原材料”的普通人,只能拿着一次性的小钱,看着自己的“复制人”在全世界招摇撞骗。

  • 三、卖脸一时爽,后悔火葬场

    “当我的AI分身比我更能挣钱,而且我还管不了它的时候,我就知道自己被困在《楚门的世界》里了。”第一批卖脸者的悲惨遭遇:

  • 合同里的坑:”无限使用条款”让你的脸可能出现在任何地方——哪怕是推销“神奇增高鞋垫”
  • 失控的AI复制人:它们不仅不受控,还可能违背你的价值观,比如突然跑去支持你不喜欢的政治立场。
  • 法律没有保障:目前AI数字人的法律监管一片空白,你甚至无法控告你的“电子双胞胎”损害了你的名誉。
  • 所以你还敢卖脸吗?

  • 温馨提示:*下一次看到自己的脸在卖你完全不懂的产品,千万别惊讶——可能就是你自己亲手签的合同送的”惊喜盲盒”!
  • 第一批把脸卖给AI的人,已经后悔了

    数字分身大冒险:从模特到“专家”的奇幻漂流

    1. 跨界当大夫?不需要学位的那种

  • 韩国演员Simon Lee:原本在荧幕上演戏,数字分身却在TikTok和INS上当起了“妇科医生”,推荐各种“神秘疗法”——柠檬香蜂草减肥茶(喝它瘦10斤!)冰浴祛痘(冻一冻,包你痘痘无影踪!)
  • Simon Lee本人表示:“我敢打赌,我连子宫在哪儿都不知道!”更惨的是,合同里居然没条款让他删掉这些离谱视频,真是“签了卖身契”。
  • 2. 小黄车带货?卖的都是“魔法药水”

  • 这些数字分身不仅跨界行医,还化身“带货达人”,在小黄车里塞满“假药三件套”(减肥茶、祛痘霜、神秘能量水)。
  • 网友惊呼:“这哪是购物车?简直是女巫的魔药柜!”
  • 3. 被迫当“政变宣传员”?模特的新副业

  • 英国模特Connor Yeates:签了三年4600美元的合同,结果发现自己的AI分身竟在非洲政变宣传片里激情呐喊,堪比“AI版战狼”。
  • 伦敦演员Dan Dewhirst更惨,他的数字克隆人成了假新闻传播机,直接把他整抑郁了:“我的AI比我还能编,但我一点分成没拿到!”
  • 总结:AI分身的魔幻现实主义

    这些故事证明了一件事:在数字世界,你的脸可能比你的脑子忙多了!
    第一批把脸卖给AI的人,已经后悔了

    当AI公司说”永久授权”时,你的脸可能正在参加全球变脸大赛

    “卖脸”一时爽,维权火葬场

    Connor Yeates最近在《卫报》上分享了他的”卖脸”奇遇记。这位勇士以为把数字分身卖给正规公司就万事大吉,结果发现自己的脸像被丢进了AI自助餐——谁都能夹一筷子。合同写得像《哈利波特》里的”牢不可破咒”,可惜巫师是资本家,而你只是个麻瓜。

    数字分身的奇幻漂流

  • 你以为的”授权”:我的脸只出现在公司宣传片里,背景还得是蓝天白云。
  • 实际的”授权”:你的脸可能在深夜档广告里推销男士内裤,或者化身”AI女友”在某个神秘论坛被人疯狂@。
  • 加州大学生奈奈用300张自拍训练了个开源模型,还特意声明”禁止商用”,结果呢?AI界的P图高手们直接给她安排了《消失的爱人2.0》剧本——大尺度合成照满天飞。

    合约里的文字游戏

    小演员们签合同时大概以为自己在演《律政俏佳人》,实际拿到的是《饥饿游戏》剧本:

  • 报酬:一次性能买10个包包的三五千美元
  • 代价:永久交出你的脸/声音/肖像权,附带”全球无限畅用”套餐
  • 翻译成人话*:”亲,您的生物特征数据已加入地球人共享豪华午餐。”
  • AI公司的危机公关表演

    当事情闹大后,Synthesia公司火速上演《AI公司的自我修养》:

  • 滑跪出场:”对不起各位爸爸,三年来我们的审核系统像漏勺”
  • 紧急补锅:增加人工审核+敏感词黑名单,把”成人内容”设置成禁忌词——虽然AI可能依然分不清泳装照和内衣广告的区别
  • 人类迷惑行为总结:我们发明了能识别猫狗脸的AI,却管不住它别对人脸耍流氓。第一批把脸卖给AI的人,已经后悔了

    当AI开始”收割”你的脸:一场现代版浮士德交易

    01 你的数字分身,随时可能”黑化”

    对AI公司来说,敏感内容下架不过是一次公关危机处理;但对那些“卖脸人”而言,这可能是一次职业生涯的毁灭性打击,甚至是心理健康的永久创伤。

  • 律师Alyssa的当头棒喝:”这不是AI生成的脸,这是你的脸!” ——提醒每一个想靠”出售”面部数据赚快钱的人:签字之前,先看清楚合同!
  • “我需要钱”Adam们的困境:当你发现你的数字分身突然出现在诈骗广告、政治宣传片或者用你完全听不懂的语言发表演讲时,那笔看似轻松的几百美元报酬,还香吗?
  • 02 “脸”为何能成为新石油?

    有趣的是,尽管争议不断,”卖脸经济“依然红火得像个网红奶茶店。AI公司们如今的操作堪称“低成本淘金”

    早期:互联网捡漏时代

  • Amazon Mechanical Turk(2005年推出的众包平台)上,0.02美元/张的价格”攒脸”,凑一数据集还不到20美元
  • 现在:精品脸店开业

  • 授权脸300美元/张,批量采购1000张直接进账30万美元
  • Getty Images等高端图库,”版权清洁脸“售价300-500美元/张——贵是贵了点,但这钱花得安心!
  • 极特殊拍摄?甚至可能要求股权支付,比如Synthesia的某些案例。
  • Why so profitable?

    一句话总结:比雇真人便宜,比纯AI看起来更可信!
    Synthesia的企业负责人直言:”人类的表情、声音、肢体语言,AI现在还模仿得像个蹒跚学步的孩子!”
    第一批把脸卖给AI的人,已经后悔了

    当绿幕遇上人工智能:未来演员可能要”表情包”化了

    一场”人机合拍”的魔法表演

    想拍一条专业级视频,不用请好莱坞团队,只需要一名敢于面对绿幕”鬼脸挑战”的演员——毕竟,他们只需要贡献表情,剩下的交给AI来处理!

    拍摄流程:快得不像话

  • 半天搞定:演员对着绿幕”挤眉弄眼”半天(建议自带咖啡醒脑)。
  • AI接手:镜头外,”语言大师”AI自动生成全球语言轮播,”场景魔术师”AI无缝切换背景(从白宫到火星,一键切换)。
  • 个性化设定:客户随意挑选演员的”皮肤包”(严肃总裁风?热情网红脸?),再用AI配音加持(温柔款还是暴躁风?)。
  • 定价真相:连AI都觉得便宜

  • 免费版:试用”AI合成演员”初级效果(可能会有点恐怖谷效应)。
  • 专业版:几百欧就能让AI给你全包台词和表情(比请真演员便宜,还不挑食)。
  • 警示:演员今后的练习重点可能是”表情管理”

    如今的演员们得抓紧训练面对绿幕不笑场的绝技——未来搞不好最大的挑战是憋住不被AI生成的奇怪台词逗笑
    第一批把脸卖给AI的人,已经后悔了

    AI数字人:卖脸也能卖出花来?

    你以为人脸只是用来刷门禁的吗?太天真了!现在的AI数字人已经把“脸”变成了一门稳赚不赔的好生意。

    “一次拍摄,终身赚翻”——边际成本去哪儿了?

    AI数字人最厉害的地方在于——一次拍摄,永久捞金,边际成本低得几乎看不见。企业不仅可以靠订阅制、按次收费、大客户定制来变现,还能收点儿“本地化工作流程平台费”,毛利率高到让传统行业眼红。
    而且,AI数字人脸供应商们批量买断肖像权,直接跳过真人烦恼,快速扩张,比奶茶店加盟还快!

    典型案例:谁在靠“脸”吃饭?

  • Generated.Photos
  • 卖合成人脸库/API,年费199美元
  • 年收入低调维持在低六位数
  • 规避真人授权麻烦,还能高价卖企业数据集
  • Getty Images
  • 以前卖照片,现在卖AI训练授权
  • 单张图片300–500美元,年收入93亿美元
  • 不愧是“高清大户”,连AI都要看它的脸色
  • Clearview AI
  • “全网抓脸”走捷径,结果官司缠身
  • 最近和解案曝光:估值2.25亿美元
  • 事实证明,法律风险也挡不住资本的野心
  • 挤满赛道的“卖脸巨头”

    AI数字人赛道已经内卷到你追我赶,各大玩家疯狂涌入:

  • 企业培训组:英国的Synthesia、以色列的Hour One
  • AI主播天团:韩国的DeepBrain AI、新西兰的Soul Machines(主打情感AI,让你哭让你笑)
  • 广告营销部:印度的Rephrase.ai(量身定制广告视频,比Tony总监还了解你)
  • 大厂乱入:Epic Games(3D游戏之王)、TikTok(Symphony进军头像授权市场)
  • “卖脸”的商业逻辑稳如老狗?

    短期来看:

  • 演员躺赚(一次性版权买断)
  • 企业降本增效(数字员工24小时不打盹)
  • 长期来看:

  • 法律风险到底有多大?
  • AI人脸到底归谁?使用者、训练公司,还是被复制的真人?
  • 不过别担心,业内大佬如Synthesia已经在优化,搞股权激励、退出机制、审核规则,试图让这门生意更可持续。

    终极拷问:脸是资产还是尊严?

    当人脸可以像版权、商标一样买卖、抵押,人类是否正在变成行走的数据包

  • 法律咋定性?
  • 伦理咋平衡?
  • 数字经济能跑多远,就看这一关了……
  •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乌鸦智能说”)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