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88
0

和两位 CEO 聊 Sora: 应用层爆发的里程碑事件,创业者的机会来了

和两位 CEO 聊 Sora: 应用层爆发的里程碑事件,创业者的机会来了

AI应用新时代开启:Sora重新定义视频社交范式

核心观点:Sora突破性创新引发行业深思

OpenAI最新发布的文生视频大模型Sora及其配套应用Sora App,正在全球科技界掀起一场前所未有的讨论热潮。在Lovart创始人陈冕与Sand.ai创始人曹越的专业对话中,一个颠覆性的观点被明确提出:Sora绝非简单的”AI版抖音”,其产品逻辑更接近于”AI版的Instagram或朋友圈”。

Sora现象:技术突破与产品创新的完美结合

产品理念的革命性转变

值得关注的是,Sora展现了一种全新的AI产品开发哲学。陈冕特别指出,OpenAI此次”为产品量身打造模型,而非为模型寻找应用场景“的做法,标志着AI应用开发进入了成熟阶段。Sora通过”Cameo”等功能设计,巧妙解决了AI社交的核心痛点,将重点放在熟人关系的低成本共创上,而非单纯追求技术层面的视频质量。

技术优化的用户体验导向

Sand.ai创始人曹越从技术角度进行了专业解读:Sora在音画同步、人物ID保持和多镜头叙事等方面的技术突破,都是针对C端用户体验所做的精准优化。这些技术创新与产品定义的协同效应,正是Sora爆发的关键所在。

AI原生化:下一波创新浪潮的核心

两位行业先锋一致认为:AI原生应用将定义下一个科技时代。陈冕给出了一个直观的判断标准:”如果离开了AI,这个业务或内容就不复存在,那么它就是真正的AI原生。“这一标准为创业者提供了清晰的发展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陈冕特别提醒创业者:不要试图在AI时代复制微信的成功,对于初创企业来说,通用社交领域几乎是不可逾越的红海。真正的机会在于新锐产品创意与先进模型的完美结合。

行业竞争的新格局:赢家通吃的时代来临

AI产业的马太效应正变得空前强烈。陈冕指出,在这个“不进则退”的时代,人才、算力和资本都在向头部集中,导致竞争白热化提前。唯有卓越的创新者才能生存,平庸的改良者将迅速失去立足之地。
面对这场产业变革,两位创始人都展示了坚定态度:Lovart将大胆探索ToC端的AI原生应用,Sand.ai则准备在节后发布全新的音画协同生成模型。他们的行动表明:AI应用竞赛已经开始,未来将属于那些能够将顶尖创意与前沿技术深度结合的企业。
和两位 CEO 聊 Sora: 应用层爆发的里程碑事件,创业者的机会来了

解构Sora:AI原生超级应用的技术革命与市场震撼

专业人士的第一手体验:震撼与思考

  • 张鹏*:
  • 从各位略显疲惫却又神采奕奕的状态来看,想必都熬夜体验了Sora这一突破性技术产品。请问两位是在发布会当天凌晨即时跟进,还是翌日清晨才见证了这场技术变革的降临?首先想请二位分享一下初次接触Sora的实际体验。

  • 陈冕*:
  • 作为一名密切关注技术前沿的产品经理,我选择守候在发布会第一现场——具体时间是凌晨1点。当即便着手注册美区账户,却因苹果公司账户安全机制的延迟验证受阻整整一小时。直至凌晨3点才成功获取邀请码,期间的心情可谓焦灼难耐。
    必须坦言,Sora的实际表现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阈值。作为拥有十年产品经验的从业者,近十年来仅有三项技术产品给予我如此强烈的认知震撼:2016-2017年间的抖音创新体验、2022年末ChatGPT的横空出世,以及本次Sora展现的颠覆性能力。
    从技术发展史视角审视:

  • ChatGPT代表了“以模型为核心”的技术范式转移
  • Sora则昭示着“应用层爆发”时代的来临,特别是ToC领域的革命性突破
  • 这次体验让我从凌晨3点持续沉浸测试至清晨7点,仅短暂休憩三小时后便立即组织团队展开战略研讨。即便此刻,我仍处于高度亢奋状态,对即将到来的产业变革充满期待。

  • 曹越*:
  • 我是通过次日清晨爆发的业内群组讨论才意识到这场技术地震的到来。从终端用户体验角度评估,Sora展现的产品完成度与视觉效果确实令人振奋。但若从技术研发者的专业视角剖析:

  • 其底层模型虽表现惊艳,却未超出技术演进的可预期范畴
  • 包括我们团队在内的多家机构,近期均在视频音频同步生成领域取得实质进展
  • 目前公众热议的诸多创意应用,实为我们在早期内测阶段便已验证的技术场景
  • 因此此次体验更像是一次内部技术储备的规模化释放,而非原理层面的意外突破。这种”内外认知差”恰恰体现了OpenAI卓越的产品化能力。
    和两位 CEO 聊 Sora: 应用层爆发的里程碑事件,创业者的机会来了

    OpenAI Sora 2的技术演进与产品突破:解码AI视频生成新范式

    技术创新层面的核心突破

    Sora 2在视频生成技术领域实现了三项关键性突破,这些突破共同构成了其在消费级市场的技术护城河:

  • 音画同步输出能力
  • 成功跨越了C端消费的临界点,实现了真正的多媒体一体化生成
  • 相较过去一年仅能生成无声GIF格式的视频模型,这一进步显著提升了内容的消费体验
  • 身份特征一致性维护
  • Cameo功能不仅能固定人物样貌(视觉ID),更能锁定音色特征(听觉ID)
  • 实现了跨模态的身份特征一致性,大大增强了内容的传播价值
  • 叙事结构生产范式
  • 生成的10秒视频蕴含完整的叙事逻辑和专业的影视语言
  • 实现了包括运镜、多镜头切换(最高达8个镜头)及不同景别的设计组合
  • 标志着AI从片段生成向结构化叙事能力的跃迁
  • 产品创新维度的范式突破

    Sora展现了AI原生超级APP的产品逻辑,其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战略层面:

  • 产品导向的开发哲学*
  • 采取”为产品打造模型”而非”为模型寻找产品”的逆向开发路径
  • 体现了OpenAI从模型公司向消费互联网产品公司的战略转型意图
  • 在竞争壁垒构建上,实现了从技术优势向网络效应的战略转移
  • 社交场景的系统性解构*
  • 通过Cameo功能破解了”AI+社交”的核心命题
  • 认识到社交产品的本质不在于内容质量,而在于熟人关系网络的激活
  • 邀请码机制的成功验证了基于社交关系裂变的传播有效性
  • 共创模式的极简重构*
  • 创新的左右滑动交互实现了革命性的低门槛Remix体验
  • 将创作成本压缩至极致(仅需滑动和点击)
  • 体现了顶级移动产品”操作极简、表达多元”的设计理念
  • 组织能力的战略优势

    OpenAI展现了技术与产品深度整合的独特组织能力:

  • 垂直整合的系统优势
  • 同时具备顶尖模型开发能力和敏锐产品洞察力的双重优势
  • 实现了产品需求指导技术迭代的正向循环
  • 领导力的结构重组
  • 非研究员出身的CEO带来的产品战略优势
  • 突破纯技术驱动的开发局限
  • 研究员与产品专家的高效协作模式
  • 产业阶段的跃迁能力
  • 从底层模型竞赛转向应用层创新竞争
  • 重构了行业价值创造的权重分配(产品定义能力≈模型构建能力)
  • 开创了AI技术产业化的新范式
  • 这一系列突破预示着AI产业正在经历从技术军备竞赛应用创新主导的战略转型,标志着AI技术商业化的成熟度达到了新的高度。
    和两位 CEO 聊 Sora: 应用层爆发的里程碑事件,创业者的机会来了

    Sora App产品创新与视频生成技术演进访谈实录

    Sora App的产品哲学与成功要素

    陈冕指出,Sora App看似简单的设计背后蕴含着顶级产品思维。这款应用的核心优势体现在:

  • 极致简约的交互设计:采用基础滑动操作(上下滑、左右滑),使产品几乎无需学习即可上手
  • 高效的创作流程
  • 通过”@”轻松选择人物(Cameo)
  • 输入提示词(prompt)即可完成创作
  • 强烈的社交导向:所有设计元素均服务于社交功能实现
  • 产品细节彰显深层思考

  • 身份识别系统:确保用户ID一致性,为社交互动奠定基础
  • 音画同步技术:赋能用户间的对话与协作表演
  • 分镜头控制:9秒时长限制契合社交平台特性,多镜头切换增强叙事性
  • 邀请机制:每人仅限邀请4位好友,有效构建熟人社交网络
  • Sora诞生的产品逻辑辨析

    曹越提出了对Sora发展路径的独到见解:

  • 技术能力导向的开发模式:基于现有模型可实现功能(音画同步、ID参考生成等)设计产品场景
  • 叙事能力的整合创新:将「叙事」直接整合入模型,而非传统产品实现方式
  • 合规性驱动设计:在北美deepfake监管环境下,「基于许可」的熟人社交成为自然选择
  • 关键成功要素

  • 模型团队与产品团队的深度协作
  • 对「技术可实现边界」的准确认知
  • 找到模型能力与市场需求的精准契合点
  • 视频生成技术的关键演进

    技术发展里程碑

    时间节点技术突破重要意义
    2024年2月Sora发布(扩散模型+Transformer)证明AI可生成高质量单镜头素材
    2024上半年Veo等音画同步模型跨越”恐怖谷”,使AI人物具备表现力
    同期自回归模型(MAGI-1/Genie)实现更符合物理规律的内容生成
    近期Sora叙事能力升级从生成”片段”到输出”完整故事”

    Sora的核心技术进步

  • 突破性叙事能力:一次性生成包含有意义镜头切换的短片
  • 物理准确性提升:在体操、跳水等动作表现上取得显著进步
  •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OpenAI在报告中强调物理准确性成就,但具体实现方法仍未完全公开,技术路径与成果宣布间仍存在明显信息差距。
    和两位 CEO 聊 Sora: 应用层爆发的里程碑事件,创业者的机会来了

    AI影像技术竞争格局与企业战略洞察:中国科技企业如何应对Sora冲击

    中国AI模型企业对标Sora的技术追赶周期

    谈及中国顶尖AI模型企业对OpenAI Sora技术的追赶进程,业界专家呈现出谨慎乐观的态度。曹越认为,从纯技术维度来看,中国团队可能在三个月内实现同类产品的研发突破。他指出,OpenAI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模型与产品的垂直整合能力,而非单纯的技术代差。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企业在关键技术指标上已取得重要进展——Veo 3平台早在五月就实现了音画同步输出,而国内企业也计划在国庆节后发布具备同等能力的新型模型。
    陈冕则持更为激进的判断,预测首个对标产品可能在一个月内问世。这一观点基于两个关键论据:其一,全球AI模型能力正加速趋同,技术壁垒将快速消解;其二,真正的竞争焦点正在转向应用侧创新市场落地能力

    Sora的战略意义与社交平台革命

    专家们特别强调了Sora可能引发的社交生态重构。陈冕指出,当前市场对Sora存在根本性误判——它本质上不是”AI版抖音”,而是“AI版Instagram/朋友圈”,代表着AI驱动的社交新范式。在中国互联网生态中,通用社交平台具有极强的马太效应,目前微信已形成近乎垄断的格局。若Sora成功打造为社交超级应用,将直接撼动现有流量分配体系,引发全球科技巨头的新一轮激烈竞争。

    组织能力重构:AI时代的决胜关键

    在组织建设层面,与会专家达成高度共识:跨职能整合能力将成为AI时代的企业核心竞争力。陈冕强调,未来组织必须是研究员、工程师和产品经理的深度耦合,技术思维与产品思维需要实现有机统一。这种整合不仅体现在方法论层面,更需要通过物理空间共享等方式促进偶发性创新。
    曹越补充指出,组织效能提升的核心在于上下文对齐机制建设。他建议通过三个维度实现这一目标:

  • 降低团队成员自我意识(EGO)
  • 善用语言模型辅助信息理解
  • 建立常态化的非正式交流机制
  • AI原生思维:超越效率提升的创新范式

    专家们一致批判了将AI技术简单视为降本增效工具的传统思路。陈冕提出,真正革命性的机会来自AI原生体验的创新——那些离开AI技术就根本无法存在的新业务形态。这种创新不是对传统业务的优化改良,而是创造全新的价值维度。
    曹越则从内容供给侧角度阐述了AI的变革潜力。他认为,随着模型能力的持续进化,将涌现出新型内容形态,可能包括:

  • AI生成的表情类短内容
  • 具有完整叙事的AI短剧
  • 用户可交互的分支剧情视频
  • 超越传统滑动交互的新式视频产品
  • 战略建议:激进增长与垂直整合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态势,陈冕给出了“Go big or go home”的战略建议。他指出,AI时代的机遇规模虽远超互联网时代,但资源集聚效应更为显著,市场竞争已呈现出明显的前置化特征。在这种环境下,企业必须采取更加激进的增长策略,快速抢占市场高地。
    在产品战略层面,专家们建议科技企业重点关注两大方向:一是勇敢拓展ToC市场,直接面向终端用户创造价值;二是强化组织内部的垂直整合能力,确保技术突破能高效转化为产品优势。这两大方向的共同实施,将成为企业在AI时代的核心竞争优势。
    和两位 CEO 聊 Sora: 应用层爆发的里程碑事件,创业者的机会来了

    Sora 对中国创投生态的潜在影响:机遇与挑战并存

    AI 视频技术催生行业新格局

    张鹏提出了一个关键议题:Sora 的出现将在未来三个月对中国创业团队和投资环境产生怎样的影响?这一问题的答案呈现出明显的双面性

    积极面向:拓宽创业想象空间

    陈冕指出,Sora 的出现主要带来两个维度的变化。AI ToC(面向消费者)领域的想象空间被显著拓展,这为创业者提供了更多探索方向和可能性。行业专业人士认为:”光有模型能力已经不够,需要更复合的能力加入”,这种趋势实际上对创业公司构成利好。
    更具深远意义的是,AI 走向应用的清晰趋势预示着这是一个比互联网大10倍甚至100倍的超级机会。能力要求越复合,组织越需要保持敏捷,这就为创新型创业公司创造了更多生存与发展空间。

    竞争加剧:资本向头部集中

    然而,硬币的另一面是创业环境可能呈现“要么做大,要么出局”(go big or go home)的态势。行业发展速度惊人,竞争迅速白热化。虽然业界巨头如 OpenAI 并非全能——例如他们的 Agent 体验可能不如某些创业公司——但其在速度、资本和人才方面的密集优势导致行业整体进入烧钱模式。
    这种现象在C端应用市场尤为明显,恰如移动互联网早期阶段,尽管各方都确信未来盈利的可能性,但早期竞争异常激烈。这很可能导致资本进一步向头部项目集中。对整个创投市场而言,AI领域的投资可能变得更加疯狂和受”FOMO”(错失恐惧症)驱动,同时资金会更倾向于头部企业。

    中国创业者的全球机遇

    曹越对未来发展表现出高度乐观态度。他认为无论Sora是否出现,这个时代本身就充满了层出不穷的机会。从底层逻辑来看,当前这波AI浪潮带来了至少数个数量级的效率提升,而这种基础生产力的变革最终将催生大量新机遇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创业者具备面向全球市场的独特优势。中国的创业生态以高强度竞争和高素质人才著称。回顾发展历程:

  • 2000-2010年:主要聚焦中国市场
  • 2010-2020年:顶尖企业家已在国内外市场取得成功
  • 新时代:全球化趋势将更加明显
  • 中国的工程师红利和企业家精神有望为全球创造巨大价值,这一观点得到了业内人士的广泛认同。

    企业战略调整与未来规划

    面对Sora带来的技术变革,企业家们也分享了各自的应对战略:

  • Sand.ai(曹越团队)*
  • 即将推出音画同出模型(国庆后发布)
  • 未来半年专注AI视频方向
  • 致力于为普通和专业用户提供最先进的模型和产品
  • Lovart(陈冕团队)*
  • 将Sora视为生产力工具的重大突破
  • 计划在Sora开放API后实现流量再翻倍
  • 激进探索ToC产品线(具体方向暂未公开)
  • 大规模扩充团队(招募产品、运营、设计和研发人才)
  • 陈冕透露:”我们对C端产品有更长的生长预期。如果一个产品能瞬间爆发,那可能还是大厂的机会。”这表明,虽然创业团队将积极拥抱变化,但仍保持对产品发展规律的清醒认知。
    总体而言,Sora的出现既为中国创业生态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带来了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在这个最好也最具挑战的时代,创业者必须快速做大做强、精准找到产品市场契合点(PMF),才能在变革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