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
0

中国地图上的111家AI制药公司(截至10月)

中国AI制药产业发展现状与区域格局分析

产业规模与空间分布

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中国AI制药企业总量已达111家。从地域分布来看,这些企业呈现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

  • 94%的企业集中在北京、长三角及粤港澳大湾区
  • 北京、上海、深圳三大科技创新中心构成产业核心集聚区
  • 形成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为支撑的“三足鼎立”产业格局
  • 技术创新与产业融合

    AI技术已深度融入医药产业全链条:

  • 研发环节:加速化合物筛选、靶点发现等基础研究
  • 临床应用:优化临床试验设计,提升药物开发效率
  • 产业化应用:成为推动生物医药创新的关键技术引擎
  • 发展态势

    AI+药物研发已成为中国生物医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技术创新与产业集群效应正在形成良性互动。随着更多企业加入,这一新兴领域的产业生态将持续优化。
    中国地图上的111家AI制药公司(截至10月)

    中国AI制药领域迎新成员 三大企业获资本青睐

    近日,中国AI制药行业迎来三家新锐企业的加入,分别为碳云智肽、中晟全肽和奥泊生科。这三家企业各具特色,并已获得资本市场认可。

    核心企业概况

  • 碳云智肽
  • 成立于2022年10月
  • 创始人王俊系华大基因联合创始人
  • 核心技术:硅基多肽芯片技术与AI药物发现模型
  • 融资情况:2023年7月获瀚宇药业战略投资
  • 中晟全肽
  • 成立于2017年,总部位于湖南株洲
  • 已完成二十多个技术平台建设
  • 持有全球最大规模多肽实体库
  • 融资情况:2023年7月完成近亿元B轮融资
  • 奥泊生科
  • 国际顶级科学家团队联合创立
  • 具备全球领先蛋白质设计与解析技术
  • 获武汉市政府支持,建立AI蛋白质设计研究所
  • 在光谷建设AI蛋白质设计改造产研中心
  • 行业区域分布格局

    根据行业统计数据显示:

  • 中国AI制药企业主要分布在三大区域:
  • 北京
  • 长三角
  • 大湾区
  • 三强城市表现尤为突出:
  • 北京、上海、深圳
  • 各落地约20家相关企业
  • 合计占全国总量的94%以上
  • 值得注意的是,新兴企业正在逐步向第二梯队城市拓展业务版图,显示出行业发展的多元化趋势。
    中国地图上的111家AI制药公司(截至10月)

    中国AI制药行业发展现状与驱动因素分析

    技术创新与产学研合作

    高校和研究机构在AI制药领域发挥着核心推动作用。数据显示,超过30家AI制药企业的技术源自高校或研究院的成果转化。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以及中国科学院等顶尖科研机构凭借深厚的技术积累,已成为该产业的重要技术源头。其中,清华大学通过多个学院及产业研究院的协同努力,成功孵化出水木未来、华深智药、水木分子等一批代表性企业。

    区域产业发展优势

    当前,AI制药企业主要聚集在北京、长三角和大湾区三大产业高地,这些区域的产业链配套完善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值得注意的是,专注于CRO(合同研究组织)业务的AI制药公司在这些区域更容易获得客户资源。

    政策支持体系构建

    政府部门通过系列举措积极推动行业发展:

  • 张江高科技园区率先行动,于2021年牵头成立”张江AI新药研发联盟”。该联盟发展迅速,年均新增成员超10家,涵盖AI制药企业、CRO机构和跨国药企等多元主体。
  • 上海市政府在《关于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全链条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表态支持AI技术赋能药物研发。
  • 深圳市政府2024年4月出台的《深圳市全链条支持医药和医疗器械发展若干措施》提出重点建设AI药械研发重大平台和产业项目。
  • 创业主体构成特征

    根据创始人背景划分,中国AI制药企业主要呈现六种类型:

  • 高校/研究所成果转化型
  • 互联网科技巨头衍生型
  • 海归博士创业型
  • 资深药企专家创办型
  • 互联网背景创业者型
  • 高校教授及相关研究人员构成最主要的创业群体,统计显示48家企业由具备高校/研究院背景的创始人领导,若计入担任联合创始人或首席科学家的情况,学术界的参与度更为可观。
    中国地图上的111家AI制药公司(截至10月)

    AI制药行业深度分析:资本热度与商业验证并行发展

    校企孵化成主力军,跨界人才加速涌入

    中国AI制药企业的孵化主要依托顶尖高校和科研院所,其中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的技术转化最为活跃。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人工智能技术在药物研发中的跨学科特性,该领域吸引了海归博士群体互联网行业转型人才的广泛参与。从成立时间来看,中国AI制药行业分别在2018年和2021年迎来两波创业高峰,新增企业数量分别为14家和31家。
    融资轮次分布显示,国内AI制药企业中药物牧场、深势科技、剂泰医药三家企业已进入C轮融资阶段,但行业整体仍处于早期发展期,绝大多数企业停留在天使轮到A+轮,仅有一家企业获得B+轮融资。

    国际认可度提升:头部企业达成重磅合作

    AI制药企业的商业价值正持续获得国际市场认可,2023年业界涌现多笔标志性交易:

  • 4月17日,华深智药旗下Earendil Labs与赛诺菲达成协议,授权两款双特异性抗体药物的全球权益,交易包含1.25亿美元首付款及最高17.2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
  • 6月13日,石药集团与阿斯利康建立战略合作,基于AI驱动的药物发现平台开发新型口服疗法,协议总价值有望突破53.3亿美元
  • 6月底,晶泰科技与辉瑞扩大合作范围,共同开发新一代分子模拟技术平台
  • 融资动态:中后期项目获资本青睐

    2023年多家AI制药企业完成大额融资,行业呈现向中后期发展的趋势:

  • 英矽智能完成1.23亿美元E轮融资,估值突破13亿美元,核心管线ISM001-055完成IIa期临床试验
  • 剂泰科技斩获4亿元D轮融资,筹备港股上市进程
  • 赜灵生物睿健医药分别获得4亿元B+轮和3亿元B轮融资,后者核心产品已进入II期临床
  • 研发进展:多款AI设计药物进入临床阶段

    技术创新正逐步转化为临床成果,代表性进展包括:

  • 新合生物mRNA肿瘤疫苗XH001获临床批件
  • 德睿智药AI设计的小分子GLP-1激动剂公布IIb期减重数据
  • 宇道生物晚期实体瘤药物NTS071获批开展临床试验
  • 行业展望:分化加剧将成为主旋律

    AI制药产业呈现双重特征:一方面,具备技术壁垒临床验证能力的企业持续获得资本支持;另一方面,商业化进程滞后的企业面临生存压力。未来行业将加速优胜劣汰,拥有核心技术和明确管线的企业将聚合更多资源,而缺乏差异化优势的参与者可能面临出清风险。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