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03
0

别焦虑!不会用AI也不会被淘汰,工程师老哥实测各类工具:10倍生产力神话太夸张了

当工具开始教机器做人,工程师开始怀疑人生

最近有个科技圈的新金句浮出水面:“不会用AI的工程师日后只能喝西北风”。这话一出,工程师圈子立刻掀起了一场集体惶恐的浪潮。
科尔顿·沃奇,一位经常被AI新闻吓得失眠的工程师小哥,某天照例刷到这条警告后,终于崩溃了。“完蛋了,代码都交给AI写了,我是不是快失业了?”他一拍大腿,决定亲自会会这些AI工具,看看它们到底是来拯救人类的,还是纯粹制造焦虑的。
在历时两周、喝了18杯咖啡、测试了30个AI工具之后,科尔顿长舒一口气——“原来AI也就那样,该写BUG的时候还是得自己动手。”他幡然醒悟:AI确实能加速开发,但真要替代工程师?想得太美了,AI现在连正确的emoji都搞不定!
事实证明:AI再厉害,代码逻辑出了问题,还是会说出“请您刷新试试”这样的废话。所以,工程师们,别慌——你们的主力位置暂时安全!(不过,为了保险起见,还是学一学吧,别真的被AI卷死了。)
别焦虑!不会用AI也不会被淘汰,工程师老哥实测各类工具:10倍生产力神话太夸张了

代码圈炸锅了!这篇文章掀起程序员界的”键盘大战”

这位老兄的文章在Hacker上直接引爆了一颗”程序员版原子弹”!评论区彻底沦陷,各路码农们纷纷跳出来指点江山,仿佛这是一场关乎代码信仰的圣战。

  • “600+评论量”是什么概念?
  • 相当于平均每三个程序员里就有一个忍不住想吐槽,或者试图用更长的代码解释为什么原作者错了。(剩下两个可能在默默点了个赞然后继续debug)

  • 有人赞同,有人开喷
  • 评论区已经成了”键盘侠竞技场”,有人高呼”天才思路!”,也有人冷冷丢下一句”这段代码放生产环境会出大事”。最搞笑的是,双方都用差不多的技术术语疯狂Battle,仿佛在比谁的Terminal更酷。

  • 经典永流传的场面
  • 当然少不了那种”这我十年前就写过了”的大佬,以及坚持”用XX语言写会更好”的硬核粉丝。而最热闹的永远是——当有人问:”所以这到底能不能跑?”
    总之,这篇神文已经成功让程序员们暂时忘记了Bug,转而去吵别人的代码了。这才是真正的程序员的快乐啊!
    别焦虑!不会用AI也不会被淘汰,工程师老哥实测各类工具:10倍生产力神话太夸张了

    围观大神的花式反击秀

    当某人遭到挑衅时的正确打开方式

  • 第一步:彬彬有礼地微笑*
  • (内心OS:你成功引起了我的注意)

  • 第二步:优雅地摘下偶像包袱*
  • “既然您这么热情,那我只好…”

  • 第三步:祭出终极暴击三连*
  • 用事实让对方闭嘴
  • 用逻辑让对方怀疑人生
  • 最后补个温柔暴击:”您开心就好~”
  • 名场面再现*
  • 只见他气定神闲地擦了擦眼镜,然后…

  • 第一招:精准数据啪啪打脸
  • 第二招:经典语录回忆杀
  • 决胜招:一个意味深长的围笑
  • 此刻对手的表情: → →

  • 吃瓜群众纷纷表示*
  • “这波操作我可以看一百遍!”
    “教科书级别的反击示范!”
    “求大佬开个怼人速成班!”

  • 温馨提示:以上操作需要满级段位,新手切勿轻易模仿~

    AI还有很多问题,工程师要学会引导

    一个程序员小哥的AI降压记

    “AI替代论”引发的职业危机

    沃奇小哥作为一只勤劳的码农,最近陷入了深刻的自我怀疑。原因很简单 – 他的社交软件每天都在推送:

  • “AI让程序员工作效率翻10倍!”
  • “不会用AI的工程师明天就会被淘汰!”
  • “AI生成的代码质量吊打人类”
  • (瞧瞧这些标题党,简直比相亲节目主持人还会制造焦虑)

    亲测四大AI助手的体验

    我们的沃奇小哥可不是个容易轻信谣言的人(至少他自己这么认为)。于是他一口气把市面上当红的AI开发工具都试了个遍:

  • Claude Code – 自动完成任务,但像个健忘的老人
  • Cursor – 助手界的”网红”,时而靠谱时而虚荣
  • Roo Code – 写样板代码不错,写复杂逻辑就现原形
  • Zed – 技术宅一枚,会用就超神,不会用就翻车
  • AI程序员助手的两副面孔

    AI的优势(简直就像初入职场的实习生)

  • 样板代码比老油条还快
  • 一次性脚本比复制粘贴还省事
  • 语法提示比IDE自带的强10倍
  • AI的短板(暴露了它还是人工智能)

  • 上下文理解能力堪比金鱼记忆力
  • 大型代码库处理起来像迷途的羔羊
  • 虚构API的水平堪比网络谣言制造机
  • 代码标准遵守得像个叛逆期少年
  • 沃奇小哥的”降压大法”

    经过一番折腾,小哥总结出了AI的正确打开方式

  • 任务拆分 – 把复杂任务切成AI能消化的小块
  • 警惕跑偏 – AI的”幻觉”比醉酒的人还要离谱
  • 及时干预 – 发现不对劲要像爸妈纠正熊孩子一样及时
  • “AI像个天赋超强但容易走神的学生,而工程师就是那个操心的班主任。” – 沃奇的AI使用哲学

  • 最终结论*: 与其担心被AI取代,不如研究怎么让AI当个好助理。毕竟,再厉害的望远镜也需要人来对准方向,对吧?
  • 打破“10倍生产力”神话,无论AI还是工程师

    AI 10倍生产力?程序员听后笑掉大牙

    当老板听说AI能10倍提效时的样子

    看看那些整天喊着”AI要让生产力提升10倍”的高管们,就像第一次听说微波炉能加热食物一样兴奋:

  • “什么?三个月的工作现在只要…让我按按计算器…1.5周?!”
  • 立刻下单买下所有AI产品许可证
  • 项目进度表从三个月直接改成11天
  • 然后把排期压缩到10天 (“总要留点缓冲嘛”)
  • 代码审查版的”十日谈”

    代码审查需要的工作环节,在AI”加持”下变成了更加欢乐的版本:

  • 给AI打标签 – 但发现AI已经把标签打错了
  • 希望AI尽快处理 – 结果收到47个AI生成的”正在处理”通知
  • 切换任务 – 回来后发现AI因为无聊又重写了整个项目
  • 收到通知立即回复 – 回复完才发现那是上周的通知
  • 切换回审查界面 – 界面已经升级,找不到原来的代码了
  • 阅读AI的评论 – “这里需要优化(但我不知道该怎么优化)”
  • 回应 – “AI同学,你是认真的吗?”
  • 重复 – 因为AI又把代码改回去了
  • 程序员视角的残酷现实

  • 任何*有过项目开发经验的工程师都会告诉你:
  • AI写代码就像让猴子敲莎士比亚 – 理论上可能,实际上你会得到满屏的`banana = banana + banana`
  • 10倍代码量 ≠ 10倍生产力 – 而是10倍的变体bug和20倍的咖啡消耗量
  • AI就像那个特别热情但总是帮倒忙的实习生 – 最喜欢在你最忙的时候问”需要帮忙吗?”
  • 所以到底能10倍什么?

  • 10倍的压力
  • 10倍的会议讨论如何用AI
  • 10倍的为什么AI又出错了
  • 10倍的怀念过去单纯写代码的日子
  • 最后得出结论:也许AI真正的10倍优势是让程序员学会珍惜原本就很有效率的手写代码?
    别焦虑!不会用AI也不会被淘汰,工程师老哥实测各类工具:10倍生产力神话太夸张了

    AI与”10倍生产力”:软件工程师的烦恼与真相

    大家都知道AI很厉害,不仅能写诗画画,还能帮你写代码。但如果有人说AI能让程序员的生产力飙升10倍——嗯,拜托,先别急着丢掉你的键盘,事情可能没那么简单。

    1. AI的”生产力神话”:有多少水分?

  • “AI能让我少写代码?” —— 确实是,但它也会让你多找Bug。AI生成的代码经常存在虚构、缺陷、甚至低于项目标准的问题,而随着代码库规模变大,这些问题出现的频率只会越来越高。
  • “AI写完代码就不用管了?” —— 错!你得反复调整提示词,甚至最后发现自己改代码比AI生成的还快。
  • “AI会不会让我变成超人程序员?” —— 醒醒吧,你只是从”敲代码手酸”进化为”改AI代码眼花”。
  • 2. 程序员的核心工作:AI帮得上忙吗?

    AI能加速编写代码的速度,但程序员真正的挑战是?

  • 阅读和理解现有代码(AI可能会帮你生成一堆看不懂的逻辑)。
  • 等待编译(除非AI能帮你按F5加速世界)。
  • 查Bug(AI可能会给你找出一堆无意义的”潜在问题”,而你只需要它告诉你为什么这个按钮点了没反应)。
  • 安全检查(黑客不会因为AI写了代码就放过你的网站)。
  • 换句话说,AI能帮你抄作业更快,但你依然得自己理解题目,而且考试题目永远不会变简单。

    3. 那些10倍工程师真的存在吗?

    很多公司梦想一个程序员干十个的活,但现实是:

  • 沃奇小哥的观察:最厉害的程序员也就比普通程序员快2倍,而不是10倍
  • AI并不能制造”10倍工程师”,但它可能会培养出一批”盲信AI输出“的工程师,从而导致:
  • 更大的技术债(”这是AI生成的代码,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写”)。
  • 生产力不是简单的代码量:一个普通程序员写的代码可能比AI生成的更能用
  • 4. 谁在鼓吹”AI的10倍生产力”?

  • 刚入坑AI的程序员(AI帮忙搞定了个简单函数就觉得它无所不能)。
  • AI创业公司(毕竟卖产品要先吹一波)。
  • 某培训机构的招生广告(”三个月让你秒杀科班四年毕业生!”)。
  • 你的老板(让你陷入焦虑,免得你要求加薪或跳槽)。
  • 结论:AI有用,但别指望它让你躺平

    AI是个好工具,但不是工程师的替代品。它能帮你更快犯错,但不能帮你正确决策。如果你指望靠AI成为”10倍工程师”,那还不如多喝咖啡让自己别犯困来得实在。

  • 说到底,程序员的价值不在于写得多快,而在于写得够稳。*
  • 别焦虑!不会用AI也不会被淘汰,工程师老哥实测各类工具:10倍生产力神话太夸张了

    不会AI也没关系

    工程师与AI:一场不必焦虑的舞会

    沃奇小哥看似在讲AI,实则给大家派了一碗心灵鸡汤别慌,别卷,该吃吃该喝喝,AI它爱咋咋地!

    工程师的正确AI生存指南

  • 关于AI焦虑
  • 有人担心AI会抢饭碗?小哥摇头一笑:“想太多,不如好好泡杯咖啡。”
  • 喜欢AI?那就用它,享受飞一般的码字快乐!
  • 不喜欢AI?那就继续像个老派黑客一样手打代码,心情愉悦才是硬道理!
  • 给老板们的良心忠告(小哥顺便“友情提醒”):
  • PUA滚粗!
  • 老板们成天喊“AI来了,你再不学就失业”,结果呢?工程师慌得手抖,bug满天飞,最后公司买单。
  • 10倍效率?醒醒吧!
  • 疯狂追求效率只会让代码像熬夜赶工的毕业论文——漏洞百出。
  • 工程师和代码库一样,都需要“休息”!(小哥顺便暗搓搓夸自己公司:“幸好我们老板不这么傻。”)
  • 相信你的工程师!
  • 别因为他们没用够AI token就瞎操心,工程师可不是傻子!要是真有“超级工具”能让他们摸鱼……哦不,提升生产力,他们绝对会跑去找你要专业版!
  • 总结

  • 程序员和AI的关系?像咖啡和糖,可加可不加,关键是自己喝得开心!*
  • 关于科尔顿·沃奇

  • 为什么这位哥们对AI编程工具爱得深沉?真相令人啼笑皆非!*
  • 原来这位仁兄可不是寻常打工人,而是个深藏不露的“AI教育界扫地僧”——

  • 曾经身份:某教育类AI工具公司的联合创始人
  • 心理活动:”我造的锤子,当然要亲自试试能不能敲出火星子!”
  • 现状推测:可能每天对着AI工具碎碎念:”当年我当老板时你们可没这么智能…”
  • (总结: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自己挖的坑,哭着也要用到底”综合征)
    别焦虑!不会用AI也不会被淘汰,工程师老哥实测各类工具:10倍生产力神话太夸张了

    从小码农到AI大佬:科尔顿·沃奇的逆袭之路

    大学时代的“不务正业”

    2014年,当大多数大学生还在纠结“午饭吃什么”和“明天要不要翘课”时,普渡大学的大二学生科尔顿·沃奇(Colton Voege)已经和小伙伴们搞出了个大新闻——他们开发了一个叫做Mimir的AI工具,专门给计算机科学课程打分、管理作业,甚至还让教授们能一键上传课程大纲、和学生互动。
    换句话说,他们让教授们的工作轻松得像刷社交媒体,而学生们再也不能用“作业被狗吃了”这种老掉牙的借口了。

    从校园项目到商业落地

    到2017年,Mimir已经被70多所大学采用,其中包括凯斯西储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和密歇根大学这些名校。更绝的是,沃奇和他的团队不仅入选了《福布斯》30岁以下教育领域30强榜单,还获得了Y Combinator的青睐(没错,就是那个孵化过Airbnb、Dropbox的神级创业加速器)。
    2019年,Mimir被一家知名编程平台HackerRank收购,而沃奇以工程经理的身份加入,继续带领团队搞事情。果然,真正的学霸毕业后不是在打工,而是直接让别人给自己打工。

    AI教父的工作哲学

    作为一个过来人,沃奇对AI在工作场景中的应用有着独到的见解——毕竟他可是从学生开发者一路做到项目负责人的。他的建议?“快乐工作,快乐生活。” 看来,不管是码代码还是搞AI,开心才是第一生产力!
    —— 本文信息整理自公开报道,原载于“量子位”公众号,作者奕然。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