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工具开始教机器做人,工程师开始怀疑人生
最近有个科技圈的新金句浮出水面:“不会用AI的工程师日后只能喝西北风”。这话一出,工程师圈子立刻掀起了一场集体惶恐的浪潮。
科尔顿·沃奇,一位经常被AI新闻吓得失眠的工程师小哥,某天照例刷到这条警告后,终于崩溃了。“完蛋了,代码都交给AI写了,我是不是快失业了?”他一拍大腿,决定亲自会会这些AI工具,看看它们到底是来拯救人类的,还是纯粹制造焦虑的。
在历时两周、喝了18杯咖啡、测试了30个AI工具之后,科尔顿长舒一口气——“原来AI也就那样,该写BUG的时候还是得自己动手。”他幡然醒悟:AI确实能加速开发,但真要替代工程师?想得太美了,AI现在连正确的emoji都搞不定!
事实证明:AI再厉害,代码逻辑出了问题,还是会说出“请您刷新试试”这样的废话。所以,工程师们,别慌——你们的主力位置暂时安全!(不过,为了保险起见,还是学一学吧,别真的被AI卷死了。)
代码圈炸锅了!这篇文章掀起程序员界的”键盘大战”
这位老兄的文章在Hacker上直接引爆了一颗”程序员版原子弹”!评论区彻底沦陷,各路码农们纷纷跳出来指点江山,仿佛这是一场关乎代码信仰的圣战。
相当于平均每三个程序员里就有一个忍不住想吐槽,或者试图用更长的代码解释为什么原作者错了。(剩下两个可能在默默点了个赞然后继续debug)
评论区已经成了”键盘侠竞技场”,有人高呼”天才思路!”,也有人冷冷丢下一句”这段代码放生产环境会出大事”。最搞笑的是,双方都用差不多的技术术语疯狂Battle,仿佛在比谁的Terminal更酷。
当然少不了那种”这我十年前就写过了”的大佬,以及坚持”用XX语言写会更好”的硬核粉丝。而最热闹的永远是——当有人问:”所以这到底能不能跑?”
总之,这篇神文已经成功让程序员们暂时忘记了Bug,转而去吵别人的代码了。这才是真正的程序员的快乐啊!
围观大神的花式反击秀
当某人遭到挑衅时的正确打开方式
(内心OS:你成功引起了我的注意)
“既然您这么热情,那我只好…”
只见他气定神闲地擦了擦眼镜,然后…
此刻对手的表情: → →
“这波操作我可以看一百遍!”
“教科书级别的反击示范!”
“求大佬开个怼人速成班!”
温馨提示:以上操作需要满级段位,新手切勿轻易模仿~
AI还有很多问题,工程师要学会引导
一个程序员小哥的AI降压记
“AI替代论”引发的职业危机
沃奇小哥作为一只勤劳的码农,最近陷入了深刻的自我怀疑。原因很简单 – 他的社交软件每天都在推送:
(瞧瞧这些标题党,简直比相亲节目主持人还会制造焦虑)
亲测四大AI助手的体验
我们的沃奇小哥可不是个容易轻信谣言的人(至少他自己这么认为)。于是他一口气把市面上当红的AI开发工具都试了个遍:
AI程序员助手的两副面孔
AI的优势(简直就像初入职场的实习生)
AI的短板(暴露了它还是人工智能)
沃奇小哥的”降压大法”
经过一番折腾,小哥总结出了AI的正确打开方式:
“AI像个天赋超强但容易走神的学生,而工程师就是那个操心的班主任。” – 沃奇的AI使用哲学
打破“10倍生产力”神话,无论AI还是工程师
AI 10倍生产力?程序员听后笑掉大牙
当老板听说AI能10倍提效时的样子
看看那些整天喊着”AI要让生产力提升10倍”的高管们,就像第一次听说微波炉能加热食物一样兴奋:
代码审查版的”十日谈”
代码审查需要的工作环节,在AI”加持”下变成了更加欢乐的版本:
程序员视角的残酷现实
所以到底能10倍什么?
最后得出结论:也许AI真正的10倍优势是让程序员学会珍惜原本就很有效率的手写代码?
AI与”10倍生产力”:软件工程师的烦恼与真相
大家都知道AI很厉害,不仅能写诗画画,还能帮你写代码。但如果有人说AI能让程序员的生产力飙升10倍——嗯,拜托,先别急着丢掉你的键盘,事情可能没那么简单。
1. AI的”生产力神话”:有多少水分?
2. 程序员的核心工作:AI帮得上忙吗?
AI能加速编写代码的速度,但程序员真正的挑战是?
换句话说,AI能帮你抄作业更快,但你依然得自己理解题目,而且考试题目永远不会变简单。
3. 那些10倍工程师真的存在吗?
很多公司梦想一个程序员干十个的活,但现实是:
4. 谁在鼓吹”AI的10倍生产力”?
结论:AI有用,但别指望它让你躺平
AI是个好工具,但不是工程师的替代品。它能帮你更快犯错,但不能帮你正确决策。如果你指望靠AI成为”10倍工程师”,那还不如多喝咖啡让自己别犯困来得实在。
不会AI也没关系
工程师与AI:一场不必焦虑的舞会
沃奇小哥看似在讲AI,实则给大家派了一碗心灵鸡汤:别慌,别卷,该吃吃该喝喝,AI它爱咋咋地!
工程师的正确AI生存指南
总结
关于科尔顿·沃奇
原来这位仁兄可不是寻常打工人,而是个深藏不露的“AI教育界扫地僧”——
(总结: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自己挖的坑,哭着也要用到底”综合征)
从小码农到AI大佬:科尔顿·沃奇的逆袭之路
大学时代的“不务正业”
2014年,当大多数大学生还在纠结“午饭吃什么”和“明天要不要翘课”时,普渡大学的大二学生科尔顿·沃奇(Colton Voege)已经和小伙伴们搞出了个大新闻——他们开发了一个叫做Mimir的AI工具,专门给计算机科学课程打分、管理作业,甚至还让教授们能一键上传课程大纲、和学生互动。
换句话说,他们让教授们的工作轻松得像刷社交媒体,而学生们再也不能用“作业被狗吃了”这种老掉牙的借口了。
从校园项目到商业落地
到2017年,Mimir已经被70多所大学采用,其中包括凯斯西储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和密歇根大学这些名校。更绝的是,沃奇和他的团队不仅入选了《福布斯》30岁以下教育领域30强榜单,还获得了Y Combinator的青睐(没错,就是那个孵化过Airbnb、Dropbox的神级创业加速器)。
2019年,Mimir被一家知名编程平台HackerRank收购,而沃奇以工程经理的身份加入,继续带领团队搞事情。果然,真正的学霸毕业后不是在打工,而是直接让别人给自己打工。
AI教父的工作哲学
作为一个过来人,沃奇对AI在工作场景中的应用有着独到的见解——毕竟他可是从学生开发者一路做到项目负责人的。他的建议?“快乐工作,快乐生活。” 看来,不管是码代码还是搞AI,开心才是第一生产力!
—— 本文信息整理自公开报道,原载于“量子位”公众号,作者奕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