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
0

新增10家上榜AI应用小团队,他们靠“交付结果”年入千万美元

AI小团队启示录:从”炫技”到”包你满意”的商业进化

两个月前,我们还像个没见过世面的小学生,捧着31家AI小团队的数据流口水:“哇,人均创收279万美元?!这公司还招聘扫地机器人吗?我不仅会拖地,还能用AI写拖地报告!”
如今,当我们再次翻开Henry Shi的最新榜单,新的十位”AI卷王”已经闪亮登场:从视频、游戏到”团购云服务”(没错,现在连服务器都能拼团了,就差凑单免运费了)。

趋势一:从”卖锤子”进化成”帮你钉钉子”

这些新晋赢家都有一个共同点:抛弃”你看我的技术多厉害”的傲娇心态,改口”亲,需要什么?我包售后”。比如:

  • GrowthX:不再卖写作工具,直接承诺”AI+真人=营销效果,无效退款”(终于不用听甲方说”这个文案不够爆”了)
  • Pump.co:云服务砍价团,口号可能是”拼得多省得多,AWS看了都想拉黑我们”
  • Hanabi AI:专注让AI语音不再像Siri念追悼会悼词,而是能模拟”男朋友道歉时的委屈腔”
  • 趋势二:与其做瑞士军刀,不如当指甲钳

    现在的AI团队深谙”少即是多”的道理:

  • Creati“别问我能不能做奥斯卡特效,但你把商品图丢进来,5分钟后就能发ins”
  • Higgsfield:从拍短视频转行教AI拍“电影感分手镜头”,精准收割短剧导演的眼泪和会员费
  • 趋势三:老司机弯道超车

    有些团队早就在相关领域”偷偷练级”:

  • Fyxer AI:创始人之前帮人写了50万小时邮件,如今AI助理的“已读不回话术”比人类还熟练
  • Genspark:从AI浏览器转型AI Agent,堪称“当年收集的用户黑历史,如今成了印钞指南”
  • 给创业者的暴言忠告

    当资本不再为“我用4090显卡训练了一个Hello World模型”鼓掌时,记住:

  • 客户要的是省下的钱/时间/脑细胞,不是你的技术PPT
  • 如果能帮人赚钱,你的估值能比蹭热度的链游公司多活两周
  • 世界上最动人的话不是‘我爱你’,而是‘你这个功能真的有用’
  • (最后小声说:所以现在入局还来得及吗?在线等,急,我的AI算命小程序就差个付费按钮了……)
    新增10家上榜AI应用小团队,他们靠“交付结果”年入千万美元

    Hanabi AI:Z 世代团队打造“声音魔法工坊”

    四个”Z世代”如何用AI语音玩转500万美金?

    这个看似不可能的商业童话发生在旧金山的某个小办公室里——Hanabi AI,一家全员加起来能在一辆MINI Cooper里开会的初创公司(字面意义上的4人团队),居然在2025年前四个月就把年化收入从”勉强付得起湾区房租”的40万,飙升到了”可以买下那栋经常吐槽太贵的写字楼”的500万美元。

    “小而美”的创业秘诀

  • • 团队构成*:清一色Z世代成员,人均”用表情包沟通效率最高”的互联网原住民
  • • 产品哲学*:当其他AI公司都在卷”全能语音助理”时,他们偏要做”情绪管理大师”——专门帮声音”演戏”
  • 最新推出的OpenAudio S1模型像给AI装了”奥斯卡模式”:

  • 输入”用霸道总裁念天气预报”,输出立刻带着”天凉王破”的气场
  • 支持”三秒切换从琼瑶剧到新闻联播”的多重人格语音
  • 甚至能模拟开会时不同同事抢话的混乱场景(职场剧导演狂喜)
  • 赚钱速度比网红掉粉还快

    通过Fish Audio这个”语音版美图秀秀”平台:

  • 让电影配音师省下80%的时间——原本需要反复NG的”哭戏旁白”,现在输入”哭但别太琼瑶”就能搞定
  • 帮知识博主批量生产”深夜电台治愈声”和”早高峰鸡血声”双版本
  • 最绝的是——某些用户偷偷用来给前任的道歉短信配《回家的诱惑》BGM(产品经理表示这不在Roadmap里)
  • 数据疯涨实录*:
  • 月活用户从5万→42万,其中50%是半夜两点还在调试”午夜情感频道声线”的创作者
  • 0融资达成500万美元年收入,相当于每位员工每分钟创造1.9美元(建议会计部门用”金币洒落音效”做财报提示音)
  • 这家公司的故事证明:在AI战场,有时候“戏精”比”学霸”更值钱

    Higgsfield:转向短剧创作的 AI 视频平台

    当AI也开始玩短视频:Higgsfield的”导演梦”

    21个员工如何”搞大事”?

  • 员工人数:21人(没错,比你家楼下奶茶店的店员还少)
  • 年度收入:110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约8000万,够买好几万杯奶茶了)
  • 小道消息:创始人Alex Mashrabov亲口承认(当然是在某个深夜咖啡因过量的时刻)
  • 从”自拍狂魔”到”导演梦工厂”

    这家旧金山AI创企的故事堪称科技版的”变形记”:

  • 2023年问世时是”自拍换装小能手”Diffuse——让你的大头照在AI魔法下变成短视频
  • 结果用户玩腻了:”除了发朋友圈装X,还能干啥?”
  • 团队一拍大腿:我们要当”AI斯皮尔伯格”!
  • 为什么短剧导演都该给Higgsfield发红包?

    他们准确捕捉到了影视行业的痛:

  • 99%的短剧导演都在为运镜发愁
  • AI生成的视频主角长得像”俄罗斯套娃”——每一帧都不是同一个人
  • 预算?什么是预算?能吃吗?
  • 于是Higgsfield祭出神器:
    AI运镜大师:推轨道、俯拍、贴身追焦一键搞定
    我是主角我怕谁技术(Soul ID):确保你的脸不会变成随机表情包
    “一键偷灵感”功能(Steal):光明正大”借鉴”网红创意(嘘!)

    社交媒体运营界的”瑞士军刀”

    编辑部发现这团队简直是:

  • 白天:我们是严肃的AI视频技术公司!
  • 晚上:疯狂产出网红教程”如何用AI变成流量密码”
  • 融资快讯

    2023年:成功忽悠(划掉)…说服投资人掏了800万美元
    2024年6月:创始人Alex得意地表示”我们ARR已经1100万啦!”
    (Henry Shi:我就静静地看着你炫耀)

  • 最终结论*:当其他AI还在纠结怎么让人少一根手指时,Higgsfield已经在思考如何让短视频拥有”诺兰级”的运镜艺术了!
  • Creati:数据反哺创意的营销短视频工厂

    Creati AI:让营销视频变得比泡面还快

    团队规模:22人(比我家楼下奶茶店还少一半)

    2021年创立的Creati AI,创始人是前Apple/Google工程师Ella Zhang。22个人的团队,却能折腾出1300万美元的年收入,只能说……这帮工程师上班是不是偷偷用了3倍速模式?

    主打功能:一键变“社媒爆款”

    懒得拍产品视频?懒得想创意?没关系!Creati AI的口号大概是——“上传一张图,让你的TikTok、Ins秒变好莱坞大片(夸张了点)”。想玩更高级的?他们的“爆款创意市场”模式是这样的:

  • 创作者上传“病毒模板”(比如“震惊!这款产品居然能……”);
  • 商家一键替换自家产品图(AI替你P);
  • 创作者躺着赚按次分成(建议每天起床查余额之前先默念:我爱AI);
  • 品牌得到无数条广告视频(比你老板一天要的PPT还多)。
  • 核心科技:实物一致性+数据反哺创意

    Creati声称他们的最大技术优势是——“让AI把产品生成得像真的,而不是P出来的鬼畜效果”。他们还接入了广告数据,自动优化你的视频细节(比如钩子、脚本),让你的广告越跑越强,比你前男友的自信心还持久

    客户名单:SHEIN、Cider都在用

    没错,有些品牌已经开始让他们家的AI帮自己“卷”广告了。如果他们以后出个功能叫“一键生成老板想要的PPT”,我猜销量还能翻个倍。

  • PS:这篇文章由“AI营销视频专家”为您胡说八道撰写,欢迎各位品牌方来砸钱(手动狗头)。*
  • Latitude:最早把“讲故事”交给 AI 的团队

    这支12人团伙凭什么年赚700万刀?

  • 关键信息速览:*
  • 团伙规模:12个”臭皮匠”(想比诸葛亮可能差点意思)
  • 年收入:700万美元(大概能买700万包辣条?)
  • 老巢:美国犹他州盐湖城(沙漠里搞AI,确实很朋克)
  • 成立时间:2019年(那时候大家还在为口罩发愁)
  • 关于这个”AI游戏帮派”——Latitude:*
  • 这帮家伙在2019年捣鼓出了AI Dungeon,号称是AI文字冒险游戏界的”元老级扛把子”。2019年5月就上线了第一个版本,比很多人意识到”AI能玩游戏”还要早。

  • 最骚的是*:他们用AI让玩家在文字世界里为所欲为——你可以是勇者、反派,甚至是一只突然想统治世界的仓鼠。自由度炸裂,脑洞有多大,故事就有多野。
  • (创始人私下悄悄承认了这些数据,看来不是吹牛)
    新增10家上榜AI应用小团队,他们靠“交付结果”年入千万美元

    AI讲故事赚钱,这玩意儿还挺香?

  • 想象一下*:你坐在电脑前,心血来潮想当个中世纪骑士大战喷火龙,或者干脆穿越成魔法学徒卷死同学……没错,AI Dungeon 就是那个能让你白日梦变“实况”的神奇玩具。
  • 用户数据亮瞎眼?
  • 刚上线一周就圈粉10万+
  • 半年后直接膨胀成150万的“网红”
  • 创始人Nick Walton至今坚持“小作坊模式”——团队才12人!(隔壁大厂可能光食堂阿姨都不止这个数)
  • 闷声赚钱的典范
  • 年收入700万美元,不烧钱还盈利(某些疯狂融资的AI公司默默流下了眼泪)
  • 虽然Character.ai等新贵抢头条,但AI Dungeon表示:“你们卷你们的,我先数会儿钱。”
  • 所以总结一下*:想靠AI发财?不如先编个故事试试?(手动狗头)
  • GrowthX:内容营销进入“按效果付费”时代

    GrowthX:一个13人团队如何实现700万美元年收入的商业魔法

    公司速览

  • 团队规模:13人(大概是一支足球队的数量,替补都不够)
  • 年度收入:700万美元(人均贡献54万美元,这下是真的“一人吃饱,全公司喝奶茶”了)
  • 成立时间:2024年(创业圈的“晚来客”,但却跑得比外卖小哥还快)
  • 总部:旧金山(也可能是某家咖啡厅的后排工位)
  • 商业模式:AI+人类的“代写家庭作业”服务

    GrowthX 的核心产品很直白:“兄弟,你出目标,我们交结果!”

  • 不是单纯卖内容(不写鸡汤文)。
  • 不是卖软件(别指望在这儿买PPT模板)。
  • 而是代运营(像你的学霸室友帮你考试一样省心)。
  • 他们把调研、写作、审校、发布、优化等一系列任务一股脑打包,让企业不用自己招兵买马,就能拿到高质量的内容成果,而且还是AI+人类专家联名出品——相当于麦当劳的员工给你煎牛排,你还吃得特别香。

    客户们:知名企业纷纷来“抄作业”

    GrowthX 的合作名单堪称“科技圈明星课外辅导班”,包括但不限于:

  • Reddit(可能是让它少发点社区公告)
  • Webflow(大概是不想自己写功能介绍)
  • Superhuman(可能是想让AI帮忙回复邮件)
  • 商业成绩:13人团队如何成为“印钞机”?

  • 700万美元年收入(相当于每分钟赚13美元,比大多数人刷短视频的时间还值钱)。
  • 1200万美元A轮融资(投资人内心OS:“这笔买卖稳赚不赔!”)。
  • 核心竞争力:不是工具,而是“给你个结果”

    GrowthX 的成功秘诀在于“跳过工具,直奔主题”——
    企业不用和AI工具斗智斗勇,直接在GrowthX这里下单,就能获得AI增强+人类润色的高质量内容。
    说白了,就像是:

  • 传统方式:给你一把食材,让自己做饭。
  • GrowthX方式:把菜端到你面前,还问你:“要辣椒吗?”
  • 总之,这家公司证明了——13个人+AI,也能在商业世界里上演一出“小而美”的疯狂赚钱秀!

    Pump.co:帮中小企业砍价的“云团购”平台

    员工人数:35 人年度收入:1800 万美元信息来源:创始人私下确认 Pump.co 成立于 2022 年,总部设在旧金山,由前 Google 产品经理 Spandana Nakka 创立,团队约有 35 人。Pump.co 定位为 “云端 Costco”,通过 AI 自动化技术及“团体采购”机制,帮助月云支出在 $3K–$500K 的初创及中小企业在 AWS、GCP、Azure 上无需工程改动即可节省高达 60% 的云计算费用。Pump.co 的创新之处并不在于底层技术,而在于通过“集体议价”的方式,帮助中小客户共享大企业才能享有的折扣福利。面对初创企业常常面临的拿不到折扣或者不得不签订长期合同等问题,Pump.co 通过打包客户需求、自动化管理合约等手段,重塑了这一市场的效率。截至 2025 年,Pump.co 已实现 1800 万美元年收入,并连续 10 个月实现盈利。其服务客户已经有几百家,其中包括 50 多家 YC 背景企业。

    Genspark:从搜索起家,

    冲出“Agent 爆款”的 20 人团队

    “20个人如何薅走3600万美金?Genspark的超级打工秘籍”

    公司简介

  • 名字:Genspark(别问为啥叫这名字,创始人可能那天刚好在公园遛AI)
  • 位置:硅谷隔壁的豪华地段——帕洛阿尔托(是的,就是那个房价贵到AI都想跳槽的地方)
  • 创始人:两位百度“退休再就业”高管Eric Jing和Kay Zhu(没错,就是那种“从大厂出来自己当老板”的标准剧本)
  • 神奇转型记

  • 起步:搞AI搜索浏览器(结果发现大家只用它查“如何卸载AI搜索浏览器”)
  • 转折:灵机一动,转行做“AI超级打工人”——Super Agent(这下终于不用自己写PPT了)
  • 产品亮点

  • 技能点满:能搜网页、写文档、做PPT、打电话(甚至可能帮你点外卖,但官方没承认)
  • 团队协作:采用“Mixture-of-Agents”架构(简单来说,就是让一群AI互相甩锅…啊不,分工合作)
  • 用户量:200万月活(其中199万人都在让它写“如何涨粉10万”的攻略)
  • 商业鬼才数据

  • 上线 9天 就赚了1000万美金年化收入(比网红卖课还快)
  • 45天 ARR冲到3600万(老板们纷纷掏出计算器:“这人均产值合理吗?”)
  • 团队规模:20人(其中15个是AI,剩下5个在给AI订咖啡)
  • 融资高光时刻
    2025年怒融1亿美金,估值5.3亿(投资人:“你们到底是不是人类在运营?”创始人:“你猜?”)

  • 总结:Genspark用实力证明——在AI时代,“人少钱多”不是梦,只要你会驯服GPT*
  • Fyxer AI:用 50 万小时人类经验,

    打磨出的 AI 邮件助手

    Fyxer AI:25位员工如何用AI征服高管们的邮箱

  • “我们不是塞给你一个APP,我们是塞给你一个24/7的AI管家”*
  • 财务速递*:
  • 团队规模:25人(从4人扩张而来,速度堪比996程序员喝能量饮料)
  • 年度收入:1000万美元(每个员工平均创造40万美元,建议隔壁初创公司抄作业)
  • 信息渠道:创始人领英(没错,就是那个”请证明你不是机器人”的平台)
  • 创业故事:从人肉助理到AI奴隶主

    伦敦的Richard Hollingsworth先生显然对”助理”这个概念很上头。在创立Fyxer AI前,他办过英国最大的”虚拟执行助理”流水线——Fyxer People。据不完全统计:

  • 累计交付 50万小时 服务(足够看25万遍《变形金刚》电影)
  • 服务对象:数百位高管(帮他们躲过了多少无意义会议和前任邮件?)
  • 核心竞争力:不只会端咖啡,还能战略落地(字面意思是把老板的狂想曲翻译成PPT)
  • AI邮箱大战中的泥石流

    当其他AI邮箱应用纷纷扑街时,Fyxer AI的生存秘诀是:

  • 拒绝APP教条主义
  • “我们就像优秀的寄生虫——钻进你的Gmail/Outlook绝不挪窝”

  • 长期记忆功能
  • 记住客户的每次深夜emo邮件,但不会在群发时手滑(这点比人类助理强)

  • 7×24小时无痛加班
  • 不需要五险一金,不会因看到老板凌晨3点的邮件而骂街

  • 内部消息*:首个客户是Richard本人——毕竟测试期间崩溃的AI总比崩溃的人类助理容易处理。
  • 编辑点评*:下一轮融资建议增加”代写分手邮件”功能,估值能翻倍。
  • 新增10家上榜AI应用小团队,他们靠“交付结果”年入千万美元

    Fyxer AI:职场懒人救星,已经开始收割大厂了!

  • 口号?* “每天帮你多睡1小时!”(其实就是把996变成995的意思)
  • 这家神奇的公司最近可没闲着:

  • 客户名单豪华得离谱:TikTok、星巴克、AT&T这些大厂都在用,合计100多家企业都加入了”摸鱼大家庭”
  • 吸金能力惊人:ARR(年经常性收入)已经突破千万美元,够买几十万杯星巴克了
  • 融资更是厉害:2025年3月拿了1000万美元,连Salesforce的Marc Benioff都来凑热闹
  • 当前业务揭秘*:
  • AI邮箱助手:专门帮你写那些”看起来很忙其实屁事没有”的职场邮件
  • 未来计划更疯狂
  • 扩招销售团队(专门忽悠更多企业加入摸鱼阵营)
  • 建个AI知识库(让新员工也能快速学会假装很忙的职场技巧)
  • PS:如果你老板也在用这个系统…那你可能真的可以每天少干1小时活了!*
  • Surge AI:数据标注界的隐形大佬

    Surge AI:数据标注界的“钞能力”王者

    公司概况

  • 成立时间:2020年(是的,就是那个大家开始在家办公、疯狂囤厕纸的魔幻年份)
  • 总部:旧金山(毕竟“科技圣地”,不在这儿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搞AI的)
  • 创始人:Edwin Chen(前Google和Meta工程师,现在转型给AI当“美甲师”——数据标注)
  • 员工规模:110人(这规模看起来不大,但人家赚的钱能塞满好几辆卡车)
  • 业务亮点

  • 高端数据标注平台:不是普通的贴标签,是AI界的“米其林大厨”定制化服务
  • 涵盖领域:NLP、代码生成、搜索引擎优化、对抗性训练(说白了就是帮AI学会“吵架”)
  • 客户阵容堪比硅谷VIP名单:OpenAI、Google、Anthropic(没个10位数存款,都不好意思敲门)
  • 财务猛料

  • 年收入:10亿美元(什么概念?相当于每天进账270万美元,连睡觉都在赚)
  • 估值目标:150~250亿美元(这数字比某些国家的GDP还高)
  • 竞品对比
  • Scale AI(年收入8.7亿美元):被Meta注资后,Surge AI的客户“连夜转投”
  • 结论:Surge AI堪称数据标注界的“隐形富豪”
  • 行业地位

    别看人家是“幕后玩家”,没了数据标注,AI们就跟没学会用筷子的老外一样——啥也干不了。如今,Surge AI正在闷声发大财,立志成为AI时代的“数据基建寡头”,就差在办公室挂个牌子:“本司不生产AI,只是AI的完美主义导师。”

    Base44:AI 编程界的极简爆款

    这位以色列大佬用”宅男之力”创造了8000万美元神话

  • 特拉维夫有个程序员不务正业*
  • 名称:Base44(听起来像是某种神秘黑客组织的代号)
  • 创始人:Maor Shlomo(一位拒绝996的快乐宅男工程师)
  • 创业方式:独狼模式(连办公椅都是自家的)
  • 这个AI工具太疯狂*
  • 想象一下,你和电脑说”给我做个外卖APP”,第二天就能收到一份带前后端、数据库、甚至帮你写好了”忘记密码怎么办”邮件的神奇代码包。这就是他们发明的”vibe-coding”——用”意念”编程。

  • 最离谱的创业故事*
  • 这个大佬的操作堪称程序界的”荒野求生”:

  • 团队人数:前5个月=1人(就是他自己)
  • 办公地点:他家客厅
  • 招聘流程:”哎老婆,过来帮我测个bug”
  • 市场营销:每天在社交媒体直播写代码(程序员界的吃播)
  • 结果让人惊掉下巴*
  • 2周收获10万宅男粉丝
  • 2个月就开始赚钱(打破了”程序员不会做生意”的魔咒)
  • 6个月后被Wix用8000万美元买走(相当于每个员工价值1333万美元)
  • 成功秘诀大公开*
  • 绝不加班:因为整个公司就他一人,没人能强迫他
  • 极致透明:连用户数据都公开(”看,今天又有3个人骂我们的UI丑”)
  • 反向融资:拒绝VC的理由是”不想穿西装”
  •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一个程序员、一台电脑和无数杯咖啡,真的能改变世界。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