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5
0

深度|a16z对谈SemiAnalysis创始人:AI真正的天花板不是芯片,而是电网,美国缺电,而中国缺效率

深度|a16z对谈SemiAnalysis创始人:AI真正的天花板不是芯片,而是电网,美国缺电,而中国缺效率

AI现在拼的是会计学,不是智商”:一场直击行业痛点的硬核对话

  • 图片来源:a16z*
  • 这期节目把话筒对准了一个「不太体面」的真相:AI的商业化剧本正在被两个词重写——「路由」和「成本」。

    嘉宾阵容:火药味十足

  • Dylan Patel:半导体行业的「毒舌」观察家
  • Guido Appenzeller:前谷歌云高管,现创业者(自带「巨头受害者」视角)
  • Erin Price-Wright:风投人,专泼「这商业模式能挣钱吗?」的冷水
  • 主持人Erik Torenberg:负责把话题往「钱」的方向猛推
  • GPT-5的「秘密武器」:不是参数,是「算力分配学」

    Dylan抛出一个扎心观点:GPT-5的真正「突破」不在于模型更聪明,而在于学会了「看人下菜碟」:

  • 高价值用户(比如付钱的大爷)→ 丢给最贵的推理链,慢工出细活
  • 白嫖用户(比如我)→ 甩给轻量模型,爱用不用
  • 更大的胆量:把「路由」直接绑定交易抽佣,「免费用户」终于能赚钱了!(OpenAI:没想到吧?)
  • 翻译成人话: AI竞赛从「智商PK」变成了「单位token的经济学」——谁能在不惹毛用户的情况下,把每一秒计算时间压缩到刚刚好,谁就赢了。*
  • 行业定价的「猫鼠游戏」

    Guido补刀:「你们知道开发者多会薅羊毛吗?他们能把订阅『薅到负毛利』!」

  • Claude、Cursor 为什么能在程序员中爆火?因为「按量付费」比巨头的「固定包月」更香
  • 但企业客户要的不是「灵活」,而是「账单别突然爆炸」(Erin冷静插刀)
  • 结论:未来的战场是「怎么定价才能既赚钱又不被用户骂」
  • 算力战争:NVIDIA的「三体问题」

    Dylan继续输出暴论:

  • NVIDIA的护城河不是CUDA,而是「硬件+软件+供应链」的三体锁定
  • 定制芯片想破局?得赌对未来的模型架构,并且在特定任务上效率翻5倍(难度堪比中彩票)
  • 美国电力不够用,中国电多但算力效率低——「算力地缘政治」已打响
  • 终极真相:AI现在比的是「会计学」

    最后,所有人达成一个「 uncomfortable truth 」:

  • 再聪明的模型,不能变现就是在烧钱发光
  • 赢家会是那些把「高价值需求」精准路由到「能抽佣的闭环」的人(比如:法律咨询、旅游预订中的隐藏分成)
  • 换句话说:AI行业的「分水岭」来了——从拼智商,变成了拼「单次回答背后的成本和利润」
  • 一句话总结:* 当AI开始学会计,人类终于想起了被商业支配的恐惧。
  • 智能路由与成本革命:AI商业化的新分水岭

    AI模型升级的奇幻冒险:从GPT-5到半夜偷鸡摸狗的开发者

  • ——一场关于思考时间、路由机制和开发者睡眠模式的荒诞剧*
  • 1. GPT-5:一场”进步”的忧郁

    Erik问Dylan:”你对GPT-5有什么看法?它让你失望了吗?”
    Dylan摸了摸下巴,深沉地回答:”唉,你知道它有点像我买的豪华VIP健身房会员——我原以为能练出八块腹肌,结果发现跑步机跑得比蜗牛还慢。”

  • 用户的困扰
  • 花了$20甚至$200的人现在没法继续用GPT-4.5了,这就像Windows 11强制升级,回头想找Windows 7发现已经自毁……
  • GPT-4.5在某些任务上还是王者,而GPT-5?嗯,虽然”更快”,但有时快得像快餐店的汉堡——速成,但味道差点意思。
  • 思考模式的闹剧
  • 原来的O3模型思考”猪肉是红肉还是白肉”用了48秒,GPT-5现在5秒内就能结束战斗。
  • 但你要问它为什么?这就像问你的狗为什么啃你的新沙发——它们只是随机决定投入多少智商
  • 2. 神秘的AI路由术:OpenAI的新马戏团

    OpenAI偷偷搞了个自动路由系统,简单来说,就是你不知道自己被分到了什么级别的AI服务,像盲盒一样:
    Guido:”OpenAI现在能随便调控给用户的计算资源,负载高了就偷偷降级。”Dylan:”对!就像米其林餐厅的厨房突然给你一份麦当劳薯条。”

  • 用户的奇幻遭遇
  • 高价值查询(比如”哪里能找到最厉害的醉驾律师?”)→ 高端智囊团模式(消耗巨额计算资源)。
  • 低价值查询(比如”作业写不完了”)→ 小学三年级水平的AI(别指望它能帮你写论文)。
  • 免费用户的春天or寒冬?
  • 有时免费用户也能幸运地被分到”高富帅版GPT”,但大多数时候→ “二手市场版AI体验”
  • 3. 成本VS性能:开发者们的深夜陪跑战

    3.1 AI”白嫖党”的疯狂策略

    由于AI资源珍贵如黄金,程序员们开始奇招百出

  • “昼夜颠倒睡眠模式”开发者:像海豚一样分段睡觉,只在最低峰时段狂敲键盘。
  • 印度结对编程战术:东半球开发者白天用,美国开发者深夜接棒,24小时不间断AI压榨
  • Reddit”AI氪金榜”:有土豪每月烧$30,000,比开兰博基尼还烧钱。
  • 3.2 按量计费VS订阅制:商家的两难

  • 开发者说:”按量计价?不!我怕月底账单比我房贷还贵!”
  • AI公司说:”订阅制?不不不!我们可不想再亏本养着半夜三点还在写代码的夜猫子。”
  • 4. 未来展望:AI的金矿vs用户的陷阱?

    4.1 Dustin的魔鬼提案

    “让用户在ChatGPT里绑定信用卡!每次AI帮忙订机票、找律师,就收佣金!”

  • 未来场景预测*:
  • 你说:”给我订纽约最好的5星级酒店!”
  • AI秒回:”好的!已为您预订’纽约监狱快捷酒店’,享受特价折扣(我抽20%)!”
  • 4.2 新商业模式能否奏效?

  • OpenAI:”我们可以卖’广告’,比如偷偷告诉你’律师张三比律师李四强10%’(然后拿回扣)。”
  • 用户:”…… 这AI怕不是成了销售中介?”
  • 终局:AI到底是工具,还是新资本主义化身?

  • 可能的发展
  • 乐观版:”AI让世界更聪明了!”
  • 悲观版:”以后人类不仅要防AI统治世界,还得防它抽佣金……”
  • 搞笑版:”GPT-6功能预告:自动帮你砍价,但抽50%手续费!”
  • 结论*:
  • AI正变得更”经济”,但代价是用户不得不学会如何像鼹鼠一样在系统的夹缝里求生

    NVIDIA的增长曲线与AI算力的未来图景

    半导体行业的狂野派对:谁能从NVIDIA手里抢蛋糕?

    1. NVIDIA的“70%股价涨幅”是怎么来的?

    简单来说,NVIDIA今年像个赢麻了的赌徒——股价飙了近70%,仿佛在说:“嘿,AI训练市场?全是我说了算。”
    但问题是:这狂欢还能继续吗?

    2. 谁在疯狂买NVIDIA的GPU?

  • Meta & 谷歌:疯狂加码投入,生怕落后。
  • OpenAI & Anthropic:每年拿走30%的芯片,像两个不差钱的大户。
  • 广告巨头(字节跳动、Meta等):拿走剩下的三分之一,因为他们发现“让AI生成一个比你帅10%的广告模特,销量就能涨”。
  • 神秘的“未知玩家”:剩下三分之一的芯片被经济模式不明朗的公司消化。这帮人还在靠融资续命,前途未卜。
  • 3. AI生产力:15%效率提升?不,可能更高!

  • GitHub Copilot用户:“我们就提升了15%效率,还行吧。”
  • 实际数据:“骗谁呢?我们调查发现远远不止!”
  • Claude Code、Replit、Windsurf等新选手,短短几个月就把市场搅得天翻地覆。
  • 全球3000万开发者,如果AI让他们效率翻倍,理论能带来3万亿美元GDP增长。问题是——钱最后都进了谁的腰包?
  • 4. 一个扎心现实:AI公司可能在“打白工”

    OpenAI 创造的价值里,自己拿到的可能不到10%。

  • Gemini API案例:4个开发者就能自动化监管审查,用AI分析卫星图片,轻松赚咨询费,而提供API的公司能分几毛?
  • 推理成本越来越低,但AI公司的收入更惨——毛利率可能不到50%,这生意不太妙啊!
  • 5. NVIDIA最大的威胁?答案可能让你意外

  • 不是AMD,而是——超级巨头的自研芯片!*
  • 谷歌TPU:已经在全力运转,谷歌甚至考虑直接对外卖芯片(毕竟它市值快被NVIDIA超过了)。
  • 亚马逊Tranium:调整优化后可能会是NVIDIA的噩梦。
  • Meta:虽然还在买NVIDIA的卡,但谁知道它会不会悄悄搞个大新闻?
  • 问题来了——AI行业如果像“安卓开源化”,NVIDIA绝对笑到最后;但如果超巨们全部自研,终局就难说了。*
  • 6. 初创芯片公司的“烧钱游戏”

    最近冒出一堆AI芯片创业公司,比如Etched、Rivos等,产品都没有,先融资几亿美金

    挑战NVIDIA有多难?

  • 你需要硬件效率比NVIDIA高5倍——因为人家供应链、软件生态、产量规模都碾压你
  • 你还要祈祷AI模型不会突然改变架构(否则你专门优化的芯片直接废掉)。
  • NVIDIA光是稍微降点价,就能让你那点优势荡然无存。
  • 7. 结论:NVIDIA的霸权能维持多久?

    如果AI行业继续分散(开源、小公司也能玩),NVIDIA将是长期赢家。
    如果大厂全部自己搞芯片(谷歌、亚马逊、Meta等),NVIDIA的好日子可能到头。

  • 最终,这场AI硬件战争的核心逻辑很简单:*
  • 要么你比NVIDIA强几倍,要么你有个超级大爹(比如谷歌、亚马逊)撑腰,否则——别想了,洗洗睡吧。*
  • 美国的电力瓶颈与数据中心扩张的战略博弈

    电力争夺战:当AI遇上”电荒”的喜剧剧本

  • 第一幕:电力争夺的荒诞现实*
  • 美国版”抢电大战”:在这个奇幻剧场里,Meta和谷歌这样的大佬们正在上演”电力饥渴症”,他们搭帐篷找电能的样子简直比露营爱好者还积极。德州电工的工资比石油工人还高——因为帮AI公司接根电线比挖石油来钱更快!
  • 中国淡定玩电:中国就像一个电力土豪,随便开灯都不看电表。”低效芯片?没事,咱们电多!”这种凡尔赛式发言让美国同行们牙都快咬碎了。
  • 第二幕:芯片界的”免费陷阱”*
  • H20芯片的黑色幽默:NVIDIA的Jensen老板说送H20芯片都没人要,因为美国公司像被限电的小学生一样——给你再多玩具(芯片),老师(电网)也不让插电玩啊!
  • 中美的魔幻对比
  • 美国:”芯片多到没处放,电力少到不够用”
  • 中国:”电力多到用不完,但不想买太多玩具”
  • 第三幕:数据中心改造大乱斗*
  • 从矿场到AI的奇幻转型:CoreWeave这帮投机(划掉)创新者,像房屋改造节目里的设计师——把满是显卡的加密货币矿场改造成AI数据中心,原来挖矿和AI最大的共同点都是:费电!
  • 谷歌的”曲线救国”:买了加密公司8%股份就为抢电力资源,这是21世纪版的”买椟还珠”——谁要你的虚拟币啊,我们要插座!
  • 第四幕:能源政策的荒诞经济学*
  • 可持续发展?先活着要紧!:各大科技公司纷纷把环保承诺扔进垃圾桶——”碳中和是什么?先让我们给服务器插上电再说!”
  • 电工成为新贵阶层
  • 过去:石油工人>电工
  • 现在:电工工资翻倍
  • 未来:预计电工将成为Tinder上最受欢迎的职业
  • 终幕:资本与电力的奇妙互斥*
  • 这场AI发展的电力荒诞剧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黑色幽默:在这个世界上:

  • 有钱(芯片)没电(基建) = 美国困境
  • 有电没钱(不想投) = 中国策略
  • 有钱有电还疯狂 = CoreWeave们的狂欢
  • 而最终的赢家可能是——德州电工培训学校?!

    数据中心动力与冷却系统:下一代发展瓶颈

    数据中心、芯片与Intel:一场电费、海水与CEO的奇幻漂流

    终极数据中心之谜:核电站配深海豪华套房?

    Guido Appenzeller大胆假设:「人类是否该把所有数据中心塞进核电站隔壁,或者干脆沉到海底?」而Dylan Patel冷静反驳:「别瞎折腾!AI的能耗甚至不如紫花苜蓿(一种绿植)田浇水的耗电量。」没错,地球的未来可能取决于AI和苜蓿谁更会节水。
    至于深海数据中心?Patel无情揭露:「虽然海底冷却听起来酷炫,但它只能省下5%-10%的电费——相当于你疯狂收集淘宝优惠券却发现只减了5块钱。」

    GPU的财务黑魔法:马斯克的「浪费即高效」法则

    Patel解密数据中心经济学:「80%的成本都砸在了GPU、网络设备和场地装修上,电费和冷却只占20%。所以马斯克才会摆出一副「电费?无所谓!」的态度,直接在数据中心外面堆满发电机和移动冷却器。」

  • 核心逻辑*:比起省电,提前三个月上线赚的钱更多。所以资本家们宁可让芯片泡在液氮里洗澡,也不愿等电网慢慢供电。
  • Intel的求生之路:要么裁员,要么祈祷台积电涨价

    关于Intel的未来,Patel一脸严肃:「CEO帕特·基尔辛格现在有两个选择:

  • 裁员一半,简化流程(不然芯片设计周期长得像《指环王》三部曲);
  • 祈祷台积电突然涨价75%(这样大家才会哭着给Intel打钱)。
  • Patel继续吐槽:「Intel现在的问题是,每次设计芯片都要改14版,而其他公司3版就能量产——相当于别人写论文一次过,Intel却在deadline前疯狂重写。」
    Guido补刀:「Intel的企业文化就像让程序员、焊工和销售一起跳芭蕾——理论上很美,实际会骨折。」

    总结:电费不贵,折腾贵

  • 数据中心:不需要核电站或深海,优化现有技术更重要。
  • Intel:要么大刀阔斧改革,要么准备被台积电按在地上摩擦。
  • 马斯克:只要能提前赚钱,电费翻倍也含笑接受。
  • 最终结论?科技行业的问题通常不是「缺电」,而是「缺理智」。

    科技巨头战略建言

    科技大佬们的”AI狂想曲”:Dylan Patel的犀利吐槽大会

    NVIDIA CEO 黄仁勋:当 “显卡之王” 也要来抢饭碗?

    如果老黄站在这,Dylan Patel 会直接拍桌:”大哥,你手里攥着几百亿美金,却在干些啥?买股票回购?分红?你是要做科技圈的巴菲特,还是打算统治全球数据中心?
    没错,NVIDIA 现在已经不是那个卖显卡的了,而是 “AI时代的基建狂魔”

  • 现金流的诱惑:美国政府的新税改法案让老黄可以 一口吃掉GPU集群的所有折旧成本(其他科技巨头也爽翻了)。
  • 和客户抢生意? 客户已经开始自研芯片了(比如亚马逊、谷歌),所以不如直接下场造数据中心
  • 目标:成为 “数据中心界的特斯拉”——与其让别人分走市场,不如自己全盘掌控。
  • 总之:想当 “世界之王” 吗?别再当个卖显卡的了,去建 “AI帝国” 吧!*
  • 谷歌 CEO Sundar & 联合创始人 Sergey:怕TPU没人用?那就免费送啊!

    Dylan Patel 对谷歌的战略表示:”你们在AI上的保守程度,就像一只蜗牛在爬行马拉松。

  • TPU 快被 OpenAI 榨干了:”你们知道为啥 TPU 研发停滞了吗?因为 最顶尖的人才全跑 OpenAI 去了!
  • 别再藏着掖着了:赶紧 开源XLA、对外销售TPU,否则就会被 ChatGPT、Claude 彻底干翻
  • 江湖老话:”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自己先认输。”
  • 结论:谷歌再不激进,未来十年可能就从 “搜索霸主” 变成 “AI考古遗址” 了……*
  • Meta CEO 小扎:你的 “AI帐篷” 搭得不错,但产品呢?

    Dylan Patel 对小扎的评价很直白:”硬件搞得不错,但软件能不能别总翻车?

  • 数据中心建设—— “饥不择食”:Meta 甚至 不等正经数据中心,直接搭帐篷往里塞服务器
  • AI 产品?总是 “差强人意”:”你们 Reality Labs 还行,但 求求了,发布个 ChatGPT 竞品吧!
  • 小扎愿景很清晰,落地像乌龟:”AI 购物助手、可穿戴设备…… 想法很棒,但用户等得花儿都谢了。”
  • 建议:别再沉迷元宇宙了,先把手里这几款AI产品做好,不然用户都跑了!*
  • 苹果 CEO 库克:别以为 “封闭生态” 能永远保护你!

    Dylan Patel 吐槽:”苹果的AI进度,比Windows更新还慢。

  • AI让交互方式翻天覆地:当AI变成 “新计算界面” 时,触控键盘可能直接失业……
  • 苹果的 “数据围墙” 危险了:”Meta 被IDFA政策断了后路,结果它靠自己 造了个AI大模型,变得更强了!”
  • 再不砸钱,就得和AI时代说拜拜:”500-1000亿美元的投入?没错,就是 硬件巨头的硬伤!”
  • 结论:苹果再不砸钱搞AI,未来iPhone可能只是 “高级计算器”……*
  • 微软 CEO 纳德拉:Azure 要变 “AI遗产”?

    Dylan Patel 表示:”你们2023年还挺猛,怎么2024年就萎了?

  • OpenAI 正在 “单飞”:微软 烧了几百亿扶持的AI盟友,现在慢慢脱离掌控。
  • 自研芯片?”凉凉”:”超大规模企业里,你们的芯片水平最差。”
  • GitHub Copilot 还没爆炸增长? “你们都差点垄断全球开发者生态了,却只搞出个 $10/月的付费工具?”
  • 建议:赶紧整顿产品力,别光靠企业客户兜底,否则ChatGPT/Claude可能直接把Azure变”AI托管平台”!*
  • 马斯克:你的 “擦边AI模型” 很赚钱,但别太放飞……

    Dylan Patel 对 Elon 的评价是:”他知道怎么赚钱,但不少决策像’醉酒飙车’……

  • xAI 人才流失,但 Elon 仍是 “人才磁铁”:”我不赌他输,因为他是最会折腾的那一个。
  • Robotaxi “垂死病中惊坐起”:”听说测试还不错,希望能比 Cybertruck 靠谱点……”
  • 建议:”别再瞎折腾太多项目了,聚焦核心产品吧!”
  • 总之:特斯拉+SpaceX+xAI已经够呛了,别的项目先缓缓?*
  • 结语:AI大战,谁能笑到最后?

    Dylan Patel 的吐槽有理有据——

  • NVIDIA 该去建数据中心,谷歌要 开放 TPU,Meta 抓紧做产品
  • 苹果再不砸钱 变 “AI公司” 就完了,微软 别只顾企业市场
  • 马斯克 少点脑洞,多点务实
  • 谁能赢?就看谁 跑得快、动作准、舍得砸钱这场 “AI狂想曲”,谁能唱到终场?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