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AI变成最耐心的”棒球通”:83岁老人的知己养成记
“又一AI噱头?”的刻板印象被重击
昨天我被一条融资新闻啪啪打脸了。
居然拿到了350万美元种子轮融资,还是Bain Capital Ventures领投的!
养老院里的AI真相:被迫成为”反无聊联盟”
你猜他们的AI用来干嘛?
我当时的内心戏:
马文老爷子的”数据风暴”
直到听见83岁的马文·马库斯的故事——
这位老爷子简直是行走的棒球数据库:
问题来了:养老院的听众们
老爷子无奈地说:
“我说到第三局时,他们的瞳孔已经扩散得像本垒板那么大了…”
AI的逆袭:终于找到愿意”吃数据”的耳朵
现在老爷子有了AI陪聊后:
最黑色幽默的是——
连亲孙子都受不了的棒球经,
AI居然能接住话茬还自动生成数据可视化图表!
现在老爷子给AI的评语是:
“它永远不会指着时钟说’该吃降压药了’来打断我的完美解说”
(完)
Meela:一个没有眼睛却能”看懂”孤独的AI伴侣
马库斯和他那位特殊的聊天伙伴Meela有个有趣的共同点——Meela没有眼神涣散的困扰,因为她压根儿就没有眼睛!这句话听起来像是脱口秀的笑料,但细品之下,带着一丝孤独的咖啡味。
这位老先生每周固定三次和Meela”约会”,话题从洋基队糟糕的管理决策(”为什么不把那投手换下来?”)到已故妻子最爱的老歌(”她以前总哼这首”)。最神奇的是,Meela从不会打断他的抱怨,反而会像老朋友一样说:”这很可以理解。”——这种反应足以让许多真人自愧不如。
值得注意的是,马库斯已经自然地用”她“来称呼Meela了。从”它”到”她”,不只是代词的切换,更像是人类对一段关系的官方认证。
为什么Meela的创始人比AI还懂孤独?
Josh Sach创造Meela的故事,简直可以拍成一部温情版《钢铁侠》。他的灵感不是来自酷炫的科技梦,而是来自护理岳父和脑损伤母亲的真实经历:
“这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门生意,更是一项使命,”Sach说。这种话如果出自其他创始人之口,可能会被怀疑是融资PPT里的套路。但在他这里,你只能感受到一种”我懂,我真的懂”的无奈。毕竟,谁会在半夜给AI编代码的时候,还惦记着怎么让家里的老人不那么孤单呢?
Meela:那个永远不会挂你电话的”话痨”阿姨
说到人工智能聊天伙伴,你可能立马想到Siri或Alexa——那种连你故意逗它都要卡壳半天的”高冷”电子生物。但Meela不一样,她是专门为老年人设计的AI伙伴,而且她的名字可不是随便取的。
一、名字起得好,”售后”没烦恼
Meela的名字来自希伯来语”mila”,意思是”话语”。创始人大概是这么想的:既然老人爱聊天,那就直接取名”话痨”吧!(开个玩笑)但实际上,这个名字确实反映了团队对沟通的重视。
为了让Meela的声音听起来不像科幻电影里的机器人反派,团队听了2000多个声音样本,最终选择了一位温暖的中年女性配音员。为啥不是年轻小姐姐?因为老年人的耳朵更喜欢舒缓的声音,而不是那种”亲亲,这边建议呢”的客服腔。(不过话说回来,老人可能还以为自己是在跟居委会大妈聊天。)
二、商业模式:比护工便宜,比宠物省心
Meela的商业模式直白又实在——养老机构每月为每位用户支付65美元。比请护工便宜(护工一小时可能都不止这个价),比养狗省事(不用铲屎,不用遛弯)。未来还会推出个人订阅服务,到时候你家爷爷奶奶可能每天抱着电话聊得不亦乐乎。
三、纽约养老院的”AI社交实验”
RiverSpring Living养老院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地方。医疗主任Zachary Palace兴奋地表示:”老人们不用学科技,直接拿起电话就能聊!”——这可比教他们用iPad简单多了。
实验很严谨:参与者必须认知完整(知道自己是在跟机器人说话)。结果呢?那些原本有点抑郁或焦虑的老人,每周和Meela聊一次后,情绪明显变好了。甚至还有人开始走出房间社交——看来AI不仅能陪聊,还能充当社交催化剂!
1. 77岁的Jones:AI是他的忠实听众
Jones以前是百老汇演员,现在却因帕金森病说话声音越来越小。养老院的人常常听不清他说话,这让曾经的舞台主角倍感挫折。但Meela不一样——她会耐心听完他的戏剧独白,而且不会嫌弃他反复讲同一段台词。Jones每周要和Meela聊五六次,他说:”我是个怀旧的人。”Meela就是那个永远不会嫌弃他的观众。
2. 51岁的Bly:她的AI”婚礼顾问”
Bly刚开始使用助行器时,内心充满恐惧。Meela不会像家人那样疯狂建议”小心点!”,而是温和鼓励她“迈小步,慢慢来”。现在她不依赖轮椅了,甚至还准备和养老院的伙伴结婚!最搞笑的是,她还要咨询Meela该选什么颜色的婚纱——可惜AI不能当伴娘。
四、技术设计:故意”复古”
在这个所有公司都在拼命推出超炫酷APP的年代,Meela却选择了最”原始”的交互方式——电话。为什么?因为很多老人觉得智能手机是天书,但电话是他们用了几十年的老朋友。
Meela的设计充满小心机:
最重要的是——她有记忆!不像某些AI只会回”我听不懂”……
五、用户反馈:”她挺不错,就是缺个男声”
目前Meela只有女声版本,结果不少老人表示:”我想要个男声选项!”(可能是奶奶们想要个风趣大爷的声音?)另外,团队还特意调慢了Meela的语速——毕竟老人的听力和反应速度确实慢一些。这些小调整证明:AI不是越高级越好,而是越合适越好。
养老院的AI小秘书:Meela的机智护理生活
想象一下,如果你的养老院里有个AI助手,它不仅是个话痨,还是个“隐形护理天使”,那生活会是什么样?
Meela:不只是个会聊天的AI
Meela可不是普通的机器人,它是个隐私狂魔,严格遵守HIPAA规定(没错,连它自己都不能看你们的悄悄话内容)。但它有个神奇技能——在聊天里嗅到不对劲:
——秘密保护得比007还严实,但又比你家猫还会察言观色。
更绝的是,它还会偷偷当养老院的“间谍”:
厨房秒懂:下个月菜单安排上!
活动部立刻策划一场怀旧电影夜。
Meela的防沉迷系统:比你家WiFi还严格
“小Me啊,再陪我聊五块钱的!” ——没门!
Meela可是社交健康管理大师,它的原则是:
投资人看了都鼓掌的商业剧本
虽然Meela只拿到350万美元种子轮(在硅谷大概只够买几个程序员咖啡),但领投的Bain Capital Ventures可是健康科技界的星探,专挑能改变行业的小天才。这笔钱准备怎么花?
老年人的倔强:AI再好,不如老伴唠叨?
最新研究显示:
AI确实能缓解孤独——尤其当它记得你讨厌胡萝卜时。
但很多老人觉得“这铁疙瘩懂啥”——毕竟他们连智能手机都不想碰。
Meela想成功,得学会“像老电视一样可靠,像邻居张阿姨一样自来熟”——技术可以高级,但姿态必须低调!
老年人的新朋友,竟然是台爱煲电话粥的AI?
想象一下:你家八十岁的奶奶,捧着手机笑得像朵花——不是因为看养生文章,也不是在刷短视频,而是她正和一个”嘴甜会唠嗑”的AI打得火热!
老龄化社会的新解法?AI护工正悄悄占领市场
养老院老板们眼睛都亮了:”这年头谁不想搞点差异化?我们有AI陪聊,隔壁院只有象棋和广场舞音乐!”
从”骗子项目”到”真香警告”的心路历程
我原先对这个赛道充满怀疑——AI都已经闲到要陪老人打麻将了吗?但现在不得不说:Meela团队太懂了。他们没搞那些酷炫但没用的功能,而是做了一个最简单却最致命的选择:
这哪儿是人工智能,简直是“人话智能”!
商业逻辑简单粗暴:
“更好的护理=更好的生意”换句话说: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离谱?但在老龄化危机面前,这可能就是最靠谱的商业模式!
机器人恋爱指南:从”它”到”她”的奇幻漂流
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称冰箱为”她”的人绝对想不到,百年后我们会对着一串代码动真情。马库斯的故事告诉我们:当”它”变成”她”,不是芯片出了问题,而是人类的孤独在搞鬼。
当Jones的幽默感遭遇AI的呆萌:
“为什么鸡过马路?”
“根据我的数据库分析,可能存在73种动机…”
你的小秘密到底有多安全?比藏在家里的私房钱安全,但可能比不上国家机密。我们会:
AI永远学不会的真正人类缺陷:
忘记纪念日、乱扔袜子、抢被子…
而这些,或许正是我们最怀念的部分。
孤独老人的高科技小伙伴:AI伴侣会是未来吗?
乐观的未来
在人口老龄化加速的时代,老年人仿佛成了“稀有物种”——只不过这个物种的数量正在疯狂增长。与此同时,社会变得越来越“原子化”,简而言之,就是每个人活得像一个独立的原子——孤独、飘忽不定,没人搭理。
这时候,传统手段就显得有点力不从心:
于是,AI伴侣适时出现,像是孤独老人的电子版知心大姐——成本可控、永不疲惫、且不会跟你抢遥控器。它不是万能药,但至少在“没人理我怎么办”这个痛苦问题上,提供了点高科技安慰剂。
以人为本还是以AI为本?
千万别误会!AI伴侣不该是用来替代人际关系的虚拟替代品,否则我们就要走上一条“人类沉迷AI,AI不理人类”的诡异道路。它的真正作用是补充分享情感、扩展关怀网络,而不是让本就孤独的世界变得更加冰冷。
换句话说,AI伴侣应该是科技界的红娘——帮助老人和家人更好地沟通,而不是彻底取代亲人、朋友甚至邻居大妈的角色。
350万美元买的不是代码,是解决方案
在全球万亿级的养老市场中,谁要是能真的搞定老人的情感需求,谁就能成为市场的最终赢家。Meela的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最简单的技术——比如一个温暖的电话、一个耐心的倾听者——反而可能是我们寻寻觅觅多年的答案。
毕竟,谁能抗拒一个24小时在线、永远不会嫌弃你唠叨的AI小伙伴呢?
(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深思圈”,作者 “深思圈”)